自我认同、职业认同与价值认同
——兼论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贵州校本实践
2019-12-11王俭
王 俭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 200062)
2014年9月习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时与“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学员亲切座谈,2015年9月习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又专门为贵州的教师,提出了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可以说,习总书记给全国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与贵州有着很深的渊源。笔者有幸自2015年4月起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这个平台,担任了贵州省首期高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中学名校长领航班班主任的工作,并在贵州省教育厅中小学名校长培养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工作坊。近五年来多次深入到贵州的学校,与他们共同探索培育新时代“四有三者好老师”的贵州路径。
贵州省培育新时代“四有三者好老师”的经验是很多的,从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到两千多所校本教研示范校的建设、以及一大批乡村教师工作站的成立,可以说从培养到培训、直到学校各个层面,已经构建了多层次多区域多维度的体系。本文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参加的名校长培训工作与参与的部分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经验,从自我认同、职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个维度,就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谈些体悟:
一、自我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前提
之所以从自我认同、职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个概念出发来论述培育“四有好老师”,一是在设计有关培养与培训项目时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四有好老师”为价值引领的;二是培养与培训的目的,就是指向成就一大批“四有好老师”,促进教师真正从内在认同“四有好老师”;三是在近五年的校本实践中,发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首先从自我认同开始论述。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作为培养人的教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思考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对人而言,我更关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首先关注职业”。
1、认同的主要内涵
事实上,就认同这个概念而言,在学界并没有“完全的认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一是犹言承认是同一的。二是认可,赞同。”[1]也有人认为:“认同是指当他人的态度或行为与令本人满意的自我定义相联系时,对此态度或行为的采纳”[2]。西蒙给认同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对备选方案的评价如果是以这些方案对群体造成的后果为依据的我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特定群体认同了。” “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一致。”[3]
其实,认同(Ident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idem(相同的意思)。在哲学中,通常翻译成“同一性”。“在Identity这个概念作为文化自身认同而成为当代核心问题之一之前,它首先是个逻辑/哲学问题”[4]如果从哲学的“同一性”的角度认识理解“认同”,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已经有关于同一性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讨论到,有时候两个或更多的名称指的是在同样时间地点同样特征的东西,那么它们是同一个东西。”[5]为了对认同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其作历史考察是有必要的。
2、认同的历史考察
如果将“同一性”的概念用来考察人的社会生活的话,这种“同一性”大约经过了这样的历程:伦理共同体中的人—契约共同体中的人—自我持存(自我保存)的人—为承认而斗争的人。伦理共同体中的人,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概念,他们认为:“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过有意义的生活”[6],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共同体中一种伦理的“同一”。而契约共同体中的人,是把社会总的来说看作是一个基于相互契约的共同体。这种“同一性”更多地体现为共同体中相互契约的“同一”。大约到17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了人的“自我持存(保存)”的观点。在当时对人的“同一性”的认识是在“人是自我保存的人”这方面是“同一的”。在当代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有关广泛影响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霍耐特认为:“当社会生活作为基本概念被描述成一种自我持存的斗争关系时,现代社会哲学就在思想史中登堂入室了”[7],这种建构完成于一种想象的“价值共同体”[8],并提出了三种承认的方式:爱、法律与团结。他的理论,从人的“同一性”的角度来看,人都有“承认”与“被承认”的需要,而这种承认则是在“斗争”中通过“爱、法律与团结”等形式中实现的。
对认同简要的历史考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认同问题也是哲学史上一直讨论的问题,并且这种对“同一性”(认同)的认识与理解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类“认同”的基础,就如当今的“同一性”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一样,“同一性”的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3、自我认同的重要
自我认同是对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是谁、为了谁,自己在哪、要到哪里去的清醒认识。这对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往往“按照我们是谁而施教”,“实际上,对我的学生和学科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不了解自己时,我就不可能知道我的学生是谁…在我不了解我自己的时候,我也不能了解我的学科—不能从体现个人意义的最深的层次上来了解”[9]。事实上,孔子的学生曾子就非常强调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维度作经常性反思。
二、职业认同有效促进自我认同的实现
作为教师的自我认同,自然与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教师对职业认知越深刻,其自我认同就越高。在TALIS2018中,上海教师将教师作为职业首选的,高达86.6%(远高于66.5%的OECD的均值),上海教师的表现足以说明:对职业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了自我认同的实现。而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认同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1、认同教师的职业是专业
人类的职业按专业性程度而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专门的职业、普通的职业与界于两者之间的半专业。专门的职业是具有专业要求的职业,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的专业八条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专业,是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专业的育人工作,她具有崇高的德性要求与知性要求。
教师的职业认同,体现为教师本人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是专业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社会上很多人都在从事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我们不排斥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有专业的教师,但这里的认同教师的职业是专业,是对个体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认同她已选择了“崇高与精神立命”,她要懂孩子,爱孩子,要懂课程,乐教学,要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
2、认同教师发展是专业发展
当教师认同了其从事的教育是专业的基础上,接下来还需要深刻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专业的发展。一般而言,“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发展,即教师教龄的增加或者条件的改善等;二是指内在的发展,主要是指其内在素养的提升与结构的完善、自我适应性的增强。很显然,认同教师发展是专业发展就是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其发展指向最终是指向师生内涵的不断丰富。
3、认同专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
在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自身的发展的专业性高度认同的基础上,他还应该深深地认识到,专业发展是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从入职、经成长到自身风格的形成、再到自身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就如教育改革先锋于漪老师所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诚然,职业认同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性质,了解自身发展的本质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律,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自身个体认同的实现。当然,从事教育的教师,自身也需要受教育,这种教育就是在价值引领下的一种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相互作用。尤其在新时代,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是育人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三、在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互动中走向“四有好老师”的价值认同
自我认同、职业认同需要价值的引领,价值认同也需要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实质是统一于价值认同的。作为培育新时代“四有三者好老师”的贵州实践,就是在“四有三者好老师”的价值引领下,通过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互动,从而逐步走向“四有三者好老师”的价值认同的。下面就依据“四有好老师”的价值追求,来论述贵州在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一些做法。
1、理想信念: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基石
做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的根本就是人存在于社会中的内在确定性与崇高的追求。贵州是长征的重要转折点,长征的胜利,其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好老师的理想信念,与长征的理想信念一样,就国家而言,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然而,就如同国家课程的实施一样,课程需要经过“地本、校本、班本”等多次开发,才能真正做到“生本”。国家层面的理想信念,需要通过学校层面的办学理念来个性化表达与落实。
校长的价值追求是学校办学主张的代表,为了将国家层面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办学的具体过程,校长首先要有自身对办学追求的个性化主张。于是,在名校长培训活动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根据国家的要求、自身的办学历史、以及校长个体的经历等维度帮助校长凝炼与坚定学校与自身的办学理念,校长以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来引领全校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从而达到一所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贵州首期高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二十多位校长学员在培训期间就都凝炼与完善了自身的办学理念。这时,教师的自我认同、职业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同一性就体现为办学理念上的“同一”。
2、道德情操:教育本质与专业的道德意蕴
做好老师,第二要有道德情操。《论语·述而》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了师道的志向,还需要有道德情操,只是因为教育是道德的事业,“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培育“四有三者好老师”的校本实践中,就是校长如何将自身的办学追求有德性地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认同,并在此过程中,深化教师对教育职业道德性的深刻理解,加强职业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有崇高道德追求的职业才能成为专业 ,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离不开育德,道德情操是教师育人智慧的关键要素。
3、扎实学识:教师的读书做人与教书育人
做好老师,第三要有扎实学识。师能与师德是一个紧密相连相关的概念,要真正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与课程,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学识涵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首先要读书做人。同时,要成为名师,除了读书还需要研究,因此,在贵州名校长与名师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一大批校本教研示范校几乎是与名校长与名师的培养同步的。通过校本教研的开展,其本质是提升教师“具有像专家一样思维的品质、能力与习惯”。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必须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没有思维的圆通,就不可能有工作的圆满,最终也难以达到教师自身内心的圆融。
4、仁爱之心:教师的理想人格与德性亲证
做好老师,第四要有仁爱之人。在具体学校的教师校本教研与培训中,我们依据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 :即《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与真善美》中的智慧,促进校长与教师在办学的具体实践中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通过校本教研多种活动方式,加强逻辑思维的辩证运动,即从无知到有知、从知识到智慧的思维辩证运动,再经过“自由的德性亲证”实现“化理论为德性”,达至自由德性与理想人格。
四、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贵州校本经验
近五年来,笔者与贵阳二中、八中、以及凯里一中、六盘水实验一中等多位校长结成学习伙伴,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按照上述理论与理路来促进校长自身与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贵阳全市开展了全员的教师身份认知的大培训活动以及“四大四找”(大讨论找问题、大学习找差距、大培训找方法、大评议找典型)思想教育活动,同时在贵州各地开展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笔者看来,这些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四有三者好老师”的价值引领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并结合对自身职业的不断反思,从而真正达到“四有三者好老师”的价值认同。
下面主要结合在贵州省具有一定代表性与示范性的贵阳二中校本经验展开论述。贵阳二中段丽英校长,通过自身凝炼“唤醒 陪伴 引领”的教育价值追求,并在不断完善与丰富这一办学思想的过程中,努力促进学校教师追求成为 “四有三者好老师”,取了一定的实效。在2015年,她与贵州其他地市州的二十多位示范性高中校长,作为贵州省的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培训,后来参加了全国优研班的学习,到2018年的4月,又成为教育部第二期全国领航班(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学员。近五年的“高级研究”培训的经历,她把自身成长与促进学校教师发展的主要经验归纳为:“由培识己、由己而思、由思至行”。
1、由培识己:价值引领、中心培训、明志笃行
就如前文所述,中心在培训方案设计时,首先强调的是价值引领,这个价值引领的立场就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与受训者的需求。如果没有引领、没有理论培训、没有自身的经历与践行,是不可能发生深刻反思的,也就不可能促进自我认同的增强。
据她在今年5月7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交流发言中就提到:自2018年4月以来的一年多的全国领航班的培训,参加了六次集中学习和活动,聆听了二十余场专家报告,开展十余次办学经验分享、情景模拟活动、读书沙龙等活动,自己选择了《百年管理》、《伍尔福克的心理学》两部规定论著进行精读、研读,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教育: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在六位同学的工作室揭牌仪式及主题研讨会上交流点评,足迹遍及了北京、上海、新疆的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河南的淮滨、信阳,云南的曲靖,四川的成都,贵州的遵义、贵阳、修文等地,参观考察了数十所学校,开拓了视野。行走中,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战纪念馆、遵义会议的会址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在北师大的京师大学堂感受了百日诵读、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修文阳明悟道龙场感受了知行合一、吾心光明的力量,在克拉玛依大油田目睹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的伟大创举,在贵州深度贫困的乡镇学校看到了贵州扶贫扶智拔穷根的决心和斗志,所有的学、思、感、悟,无不进一步坚定了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决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中心在云南曲靖举办的助力乡村中学校长发展专题研讨、在贵州的精准扶贫名校长乡村工作站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她对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的认识,体会了什么是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振频。一次次考察、一次次论坛、一次次调研,一所所优质的学校、一个个优秀的校长,深深地激发了她提升教育品质的热情与名校长的责任和使命,唤醒了校长们对美好的向往。
正是在系统的学习与丰富的研学之旅中,促进了反思的不断深刻,开始逐渐理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从而更加坚定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在她看来,这个“由培识己”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就如领航班实践导师海南中学马向阳校长在“段丽英校长工作室的揭牌仪式”上所言:“领航班的研修活动不是一个单向地教、被动地学的简单的教育实践过程,而是一群依然没有忘却登坛传道的初心、有着深切的教育情怀的志同道合者弦歌一堂,切磋琢磨交流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参加受训者而言,这更是一场让他们进一步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的教育修行,是唤醒“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悟道之旅。一切教育与成长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认识,是自身对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本质理解的深刻。对于一位来自贵州的校长而言,对自我认同的增强,可能更多的是对“感恩奋进”四个字内涵的深深认同上。
因此,“由培识己”的过程,就是校长经历了培训后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感悟的过程。而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的开展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位校长将自我参与培训的感悟,迁移到学校校本研修的过程。贵州的校本教研示范校的建设之所以富有成效,除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与贵州校长们自身参与本省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培训所取得的感悟是分不开的。
2、由己而思:凝炼思想、提升自我、走向自觉
校长的境界决定学校的境界,团队的执行决定学校的成败。校长的领导,关键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自我认同,需要转化到教师职业上来,如果没有学校教师对教育职业的认同,即使教师有了自我认同,也不可能很好地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就需要有自身对教育这个职业的系统思考与办学的个性化主张,以自己的办学思想去引领学校的发展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在“由培识己”的基础上,她针对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与难点问题,认真阅读贵阳二中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结合自己八年副校长与八年校长的实践体会,开始了“由己而思”的过程,初步形成了“教育:唤醒 陪伴 引领”的办学思想。
“教育:唤醒 陪伴 引领”的办学思想,其核心要义是指: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是需要教育的,而这种教育就是从唤醒开始,通过生命成长过程中他人的陪伴,在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逐渐地通过自己的反省到觉醒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自觉,即内在自我的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生命的觉醒与自我的解放,是需要教育的,而我们要做的教育就是以善良唤醒人心中的良知、以温暖陪伴他人、以红色基因引领师生走向更高境界的、奉献祖国的育人活动,是一种相互提升、相互作用的正向影响的生命活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和成长愿望,促进人在自我发现、自我肯定中寻求更好的自我实现,成为更好的自己。她认为,作为“唤醒 陪伴 引领”的教育,“唤醒、陪伴与引领”三者是唤醒的过程,并且唤醒中伴随着陪伴、引领的过程,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或从属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为关联的一种逻辑关系,一次次的唤醒促进了个体生命生长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一次次的陪伴保障了成长的不断成长,而陪伴的过程又一次次的催生了新的觉醒,产生了相互生长的新动力,动力在目标引领下、在正能量的浸润中又一次次的促成新的成长与新的内生动力,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唤醒、陪伴和引领,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成长,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创造性与生成性的影响,是一种爱与责任的传递,是一种希望与梦想的持续,它既是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这种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普遍存在于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师与师之间,是养与育、教与学共同相伴的方式,是既关注结果,又静待花开的过程。
当然,办学思想需要校长来凝炼,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这个职业平台,在学校德育、课程、课堂等各种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提升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度。贵阳二中多年来,就是在不断思考与完善“唤醒 陪伴 引领”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取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学校归属感正在不断增强,目前已有四本“唤醒陪伴引领的教育教学实践丛书”出版问世。
3、由思至行:实践创新、辐射带动、示范引领
校长是有思想的实践者,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实践又不断丰富着思想。作为校长,当然需要首先办好自己的学校,但是作为名校长、领航校长,其站位与境界应该更高、责任感与使命感应该更强,应该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争做党与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尤其作为贵州的校长,更应努力做到“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思高行远,行远境高。贵阳二中依托建立的名校长工作室,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就在去年,她就带领七十余名工作室学员北上郑州、东赴宁波,西联成都,南抵广州学习考察,还组织学员校和成员校开展了三次大型的成员校间同课异构、展示交流,两次学员校间互助诊断、管理沙龙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精准帮扶活动,送课送培、深度诊断,完成了38位影子校长跟岗培训,近10名工作室学员到校跟岗两周以上,一大批学员著书立说、成长迅速,不少工作室的成员从副校长的岗位提升到了学校一把手的岗位,不少中层走入副校长的行列,也有不少教师成为了省级名师、省级骨干。与此同时,她的名校长工作室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在黔南州罗甸县边阳中学、黔西南州望谟县望谟第二中学各设立乡村工作站一个,开展各种专题活动23次,引进专家讲座17场次,推送研讨课、示范课45节,精准扶贫到边阳中学、望谟二中等学校,送培讲座7场,开展对外培训721人次,发挥了一定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由培识己、由己而思、由思至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校长从自我认同、经职业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虽然本文主要以贵阳二中的校本实践为例子,但是据笔者的了解,贵州的校本经验,都是在习总书记“四有三者好老师”的指引下,在教育厅以及省名校长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与专业指导下,通过校长自身的自我认同,凝炼出符合国情、地情、校情与学情的个性化办学理念,例如,贵阳八中的“洞见光明的教育”、凯里一中的“‘点燃激情 理性发展’的教育”、以及六盘水实验一中的“灵性教育”等等,在这些具有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办出了各自的特色,为贵州特色教育强省的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正如教育是不断唤醒、陪伴与引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走向“四有三者好老师”的价值认同,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再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感恩奋进、砥砺前进,才能在“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