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评论旗帜作用占领舆论引导高地
2019-12-11蔡名照
□文/蔡名照
今天,我们召开新华社评论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新华社评论工作经验做法,分析形势任务,查找差距不足,对今后一个时期评论工作进行部署,推动评论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
一、充分认识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集中体现媒体的宗旨、立场、主张,是媒体引导舆论、影响社会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高度重视评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指出,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报纸要用评论、社论加上一连串的报道来领导。在党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评论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完成好这15字使命任务,评论工作承担着重大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评论工作是我们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的重要方面。新华社评论工作有着优良传统,早在红中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党的领导人就为新华社主办的《红色中华》报撰写了大批社论、专论。在后来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许多评论,仅1949年就为新华社写了10多篇评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等经典作品广为传诵。80多年来,新华社评论工作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新华社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评论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社评论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了一批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的评论力作,发挥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国家通讯社的品格和力量;我们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评论品牌,包括“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新华时评”“新华国际时评”“辛识平”等,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风向标;我们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评论工作格局,成立了总编室评论部,完善评论报道常态化组织策划机制,初步构建起由高端评论、新闻时评、专业评论、英文评论、新媒体评论等构成的多层次评论报道体系;我们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评论工作队伍,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评论队伍架构,评论力量不断得到加强。评论工作已经成为新华社加强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成为新华社权威性、影响力的一面旗帜,在全社业务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
同时要看到,与党中央要求相比,与新华社承担的职责使命相比,新华社评论工作还存在差距,在精品数量、创新力度、工作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要下更大的力气。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差距短板,不断提高新华社评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准确把握评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华社事业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既要当好“消息总汇”,也要构筑“观点高地”,评论工作肩负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把评论工作作为新华社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放在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进程中来谋划,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评论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正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目标越接近,任务就越艰巨,面临的风险挑战就越集中,以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这就迫切需要评论工作高举伟大旗帜、吹响奋进号角,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士气振奋起来、斗志凝聚起来,万众一心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华社推出了评论员文章《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启示,准确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脉搏,传递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强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共鸣,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汇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我们要充分发挥评论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的特殊优势,通过评论报道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近14亿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在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对中国方案的期待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中的挑战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迫切需要拥有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为我国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从现实情况看,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扭转,“中国贡献”与“中国印象”之间仍然存在落差,“中国音量”还不能与“中国体量”相匹配。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评论工作,用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观点来评析国际问题,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去年以来,在中美经贸摩擦舆论斗争中,我们把加强评论报道作为一个重点,打出了评论员文章、时评、网评、微评等“组合拳”,《无惧风雨,砥砺前行》《千磨万击还坚劲》等报道有力传播了中国立场和主张,深刻揭露了美国贸易霸凌主义的真面目,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多篇中英文评论被西方主流媒体转载。要充分认识评论工作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更加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观点、宣介中国价值,不断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不断增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吸引力、感召力。
从新闻舆论工作的发展变化看,传媒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媒体创新一日千里,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交互性、移动性的特点,正在重塑舆论生态和传媒格局,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越来越成为新闻热点的生成地、舆论发酵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各种消息真假莫辨,各种观点鱼龙混杂,受众缺少的并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权威解读。这就迫切需要主流媒体振臂高呼、发声定调,在混沌迷惘中拨云见日,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近年来,各媒体纷纷加大评论工作力度,创新评论报道内容形式,积极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我们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的新变化,把评论工作作为进军网络空间、占领网上阵地的重要手段,不断拓展思想深度、丰富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手段,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导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华社要把加强改进评论工作作为全社业务建设的重点来抓,聚焦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奋斗目标,构建有新华社特色的评论工作格局,形成全媒体、多层次、规模化的评论传播矩阵,推出更多体现国家通讯社水准的评论精品,打造一流的评论工作队伍,巩固提升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的水平,显著增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能力,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三、构建评论工作新格局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我们加强评论工作,要把评论工作规律同通讯社业务特点结合起来,围绕使命,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以高端评论为龙头、以新闻时评为骨干、以新媒体评论为尖兵、各语种评论协同发力的评论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新华社评论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打造高端品牌,发挥权威优势。新华社承担着统一发布党和国家重大新闻的职责,是海内外了解中央精神最权威的渠道。这是新华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华社评论工作的最大优势。要立足这个优势,打造由新华社党组直接指挥的重要政论品牌“钟华论”,围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重大部署、重大事件设置议题、发出声音。9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钟华论”的开篇之作《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礼赞70年新中国》,这篇评论大气磅礴,情理交融,被《人民日报》等289家媒体采用,700多家网站转发,网上浏览量突破1.3亿,引发热烈社会反响。要进一步乘势而上,打造“钟华论”权威品牌,同时要继续做强“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等高端评论,围绕大局、着眼大势、聚焦大事,充分发挥举旗定向的作用。要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评论报道机制,坚持把核心的事当核心的事办,强化“第一工作室”与评论部联动,围绕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加强全流程组织策划,及时推出系列高端评论,进行深入解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抓住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决策部署、重要纪念日等,主动策划、借势发声,使高端评论与受权发布、主打通讯等成为新华社重大报道的标配。党的十九大前新华社播发的社评《高举伟大旗帜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献词》,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从中华文明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宏大视野来展望党的十九大,将政治站位、思想深度、人文情怀有机结合起来,气势恢弘、铿锵有力,被超过1300家媒体采用,为十九大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要打造更多这样的评论精品,展现国家通讯社高人一筹的站位和水平,更加有效地引领社会舆论。
(二)做强新闻时评,引导社会舆论。毛泽东同志曾说,评论“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新华社拥有遍布海内外的新闻采集网络,信息触角灵敏,能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第一时间捕捉到热点问题,这为我们做好新闻时评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们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良现象,推出了一批新闻时评,包括《“娘炮”之风当休矣》《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豆腐渣作风比豆腐渣工程更可怕》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得到受众普遍好评。实践证明,评论接地气,才会有人气。要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中央精神同群众所思所盼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多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多用群众语言析事说理,让评论报道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服务。要坚持缘事而发、寓理于事,不要无病呻吟、“空对空”,密切关注新闻热点,做强做精“新华时评”“新华网评”“新华微评”等评论品牌,用理性的思考、权威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引导舆论,形成“每逢热点必听新华社声音”的传播效应。要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发挥评论“标枪”“匕首”作用,对错误思想、错误言论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毛泽东同志说“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评论不能闪烁其词、含含糊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要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抓住症结、击中要害,给人以启发和警醒,从而有效地说服受众、引导受众。
(三)加强对外评论,传播中国声音。新华社是党的外宣事业主力军,评论是我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武器。这两年我们加强对外评论和国际评论,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我们在评论中要着力强化中国视角,充分报道中国立场,有效传播中国观点。在近期香港止暴制乱舆论斗争中,新华社连续播发《看清香港乱局的由来和本质》《“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不容触碰》等系列评论,发出爱国爱港的正义强音,充分发挥了正本清源、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力配合了中央工作大局。要主动设置议题,发挥“新华社评论”“新华国际时评”等对外评论专栏作用,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事务和涉华舆论热点,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做到敢说、会说、快说,更加有效地把中国声音、中国立场传播出去。要加强总社编辑部与驻外总分社、大分社在评论报道上的协作,深入分析国际和地区形势,准确研判世界经济政治等领域发展动向,及时就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撰写评论,鲜明表达我们的观点。要完善以英文为龙头的多语种对外评论架构,将评论工作纳入各外文专线总监会报道策划机制,深入分析各专线对象国受众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评论报道,切实增强外文评论的贴近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全媒表达,占领网上阵地。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加强评论工作,必须把互联网作为主攻方向,把拓展全媒体评论作为工作重点,更大范围占领网上舆论场,让网上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做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专栏,坚持开放、创新、协作的新媒体思维,发挥评论部牵头作用,深化与各相关编辑部合作,共同打造好新华社融媒体评论的品牌。要加强网评、微评、锐评等新媒体评论报道,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新媒体评论矩阵,发挥短小精干、一针见血的优势,实现多声部传播、多维度表达,提升辐射力影响力,与传统评论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要丰富表现形态,把握互联网传播特点,积极探索评论报道的移动化、可视化呈现,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多种手段,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和产品形态,增强评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四、加强评论工作队伍建设
做大做强评论工作,关键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评论队伍。要下大力气抓评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评论队伍锻炼成长的根本途径,推动评论队伍全面提高政治素质、提升理论水平、增强业务本领、转变工作作风。
(一)大力加强政治建设。评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评论工作者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和方针原则,筑牢做好评论工作的思想政治根基。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大是大非和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中央精神为准绳来判断对错、明辨是非,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阐发观点,防止把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当作一般性问题来看待,坚决克服单纯业务观点。要增强把握报道时度效的能力,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来衡量评论报道的选题立意、观点主张、口径分寸,什么事情该说,什么事情不该说,用什么样的观点说,说到什么分寸,都要综合考虑、谋定后动,防止盲目轻率,杜绝片面偏激,切实做到导向第一、安全第一、效果第一。
(二)切实强化理论武装。评论是思想的载体,评论的力量在于思想。增强评论报道的思想性,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对于以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的评论工作者来说,学习总书记重要思想要坚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打牢做好评论工作的理论基础。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定期坐下来集中学习总书记重要思想,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精细研读,全面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及时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重要指示,提升思想水平、激发报道灵感,把总书记作出的重大部署、发表的重大观点、提出的重大论断作为评论报道最重要的题材,加强深入的宣传阐释,切实增强评论的思想引领力和战斗力。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评论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但它的论题、论点、论据全部来自社会生活。“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好的评论选题,好的思想观点,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钻进材料堆里也是弄不出来的,必须要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评论工作者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基层实践、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精神养分,评论报道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要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结合评论工作特点,完善扎根工程常态化机制,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深入高山大川、田间地头、车间厂矿、街巷里弄,在广阔天地中发现题材内容、提炼思想观点、开拓报道视野。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评论工作者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要始终把根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全面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真实触摸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真切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在实践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成熟起来。
(四)全面增强专业本领。评论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评论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媒体的水准,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好的。要着力提高评论队伍专业素养,有针对性地组织高端评论、新媒体评论、对外评论等专题培训,深入开展业务研讨、业务练兵等活动,更好地把握评论工作规律和业务特点,培养适应新时代评论工作需要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评论素养不仅是评论队伍的看家本领,也是新华社采编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胡乔木同志曾说,培养名记者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要把提高评论报道能力作为采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同志入社教育、采编业务培训中加大这方面培训力度,同时要建立完善采编人员到评论部门轮岗交流机制,把更多业务干部放到评论工作岗位上来锻炼,推动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五)调整充实评论力量。新华社评论队伍这几年得到了加强,但还不能适应评论业务的发展需要。要进一步整合评论力量,完善总编室评论部运行机制,充实人员配备,充分发挥组织策划、统筹指挥全社评论工作的作用,同时要建立重大报道在全社范围统一调度评论力量等机制,集中精兵强将做强新华社评论品牌。要加强评论队伍培养选拔,建立和完善社内评论人才库,各部门各分社推荐若干专业底子好、有发展潜力的采编人员进入评论人才库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定期从人才库中选拔人员到评论部锻炼培养,对有潜力的人才加强重点跟踪培养。要打通使用社内外评论力量,建立社外评论专家库,聘请海内外知名权威人士担任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更好地借助“外脑”为我所用。
抓好评论工作,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评论工作的领导。社党组要加强对全社评论工作的统筹指挥,在听取重点报道选题汇报时对评论报道同步作出安排,直接组织策划重大评论报道。各编辑部、各分社领导班子要建立和完善本部门评论工作机制,重大报道中要增强评论意识,带队伍要注重培养评论人才,把评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评论工作很辛苦,急难险重任务多,经常需要挑灯夜战、通宵达旦,而且做的大量都是幕后工作。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对评论队伍的关心关怀,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评论稿件的奖励力度,对优秀评论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切实增强评论队伍的荣誉感、成就感、获得感,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为我们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评论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激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发出响彻世界的中国声音,评论工作大有可为。我们要振奋精神、拼搏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华社评论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水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唱响最强音,不负伟大时代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