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2019-12-10左小翠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左小翠

关键词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 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于推动我国人才供给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企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特点及内涵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古代工匠毕生对工艺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和品质。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传统工匠大部分是以手工作坊式的集体劳作形式出现。传承对象条件严格,传承方式比较单一,工匠之间缺乏言语交流与技艺切磋,导致传统工匠技艺传承范围十分狭窄,技术进步发展缓慢。

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数量,而是逐步向高品质发展,这就要求制造行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同时要求从新时代的从业者们树立精品意识与服务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我们只有源源不断的为传统工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二、工匠精神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一)传承工匠精神能够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性变革

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创新发展,必然要经历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需要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把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道德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一流的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吃苦耐劳的敬业品质、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质等。工匠精神本质是对技艺和高品质的极致追求,内涵是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恰好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期待。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中国梦,必须在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这就迫切需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促使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体系等维度出发,积极开展切实有效地人才培养系统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

(二)培育工匠精神能够促进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在“以技能为主”这一价值取向的主导下,把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上,造成了教育的偏颇和品质塑造的缺失,陷入了“重传技”“轻育人”的“唯技术论”误区,只关注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的品德、精神和性格的养成。使高职生的素质和水平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不能吃苦、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等一系列不良品质,这说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素质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够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帮助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工匠精神崇尚技艺的精益求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丰富学生的职业岗位相关知识储备。同时工匠精神还注重“爱岗敬业、用户至上”的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优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

(三)弘扬工匠精神能够推动技能型人才供给侧改革

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仅能激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活力,还能推动技能型人才供给侧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有了新的要求。学生仅仅具备岗位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要良好的适应岗位工作,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如自我管理与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其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培养环境困境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工匠及其内涵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直主导着人们的思维,认为工匠是手工作坊里的传统匠人,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只能终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造成了工匠难以迈入大雅之堂的现状,并且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在当今社会,以技术技能工人为代表的现代工匠,其社会地位与收入依旧处于社会的中下等级,自我发展与职业晋升机会有限,没有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工匠的认知,现代工匠的现实窘境影响了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

(二)合作机制困境

追求技艺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点之一,要培养技能水平高超的现代工匠人才,仅靠学校的培育环境是远远达不到的,需要多方参与,通力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特点决定了培育高技能人才,需要加强符合实际生产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而大部分学校由于受到场地、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与场所,也不能为学生配备专业的生产实践指导教师,意味着学生学不到“真功夫”、练不到“真本领”,其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这就需要与相关行业、企業相配合,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当前由于部分企业观念落后,利益无法保障等原因。,造成企业参与协同育人意愿不强,合作育人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这些因素极大的限制了校企合作在传承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模式困境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在传承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大量的动手实践。但现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仍占据大量比例,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课堂互动环节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不强,难以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导致学生工匠意识淡薄,工匠精神缺乏认同。

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案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工匠精神氛围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文化墙、橱窗、网站、公众号平台为媒介,是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方法,积极营造一种追求卓越、敬业乐业、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理解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从思想上崇尚工匠精神。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创造传承工匠精神合力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企业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岗位人才的重要来源,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之间的差距,快速的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校方提供合理化建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岗位,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合作,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巨大合力。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培养工匠精神需求

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人才的特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现代工匠品质。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加大课程体系中实践动手环节的占比,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还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核,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势,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五、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强调技术水平的精益求精,同时强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質,这正好切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在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过程中,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氛围;二要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形成育人合力,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还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还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不断追求卓越的意志品质,从而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