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好人主义:表现·根源·治理

2019-12-10李毅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政治文化

李毅

摘 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好人主义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说话“不走心”和做事“无担当”,它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麻醉剂”、组织文化中的“污染源”、组织生活中的“软刀子”,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由于其盛行的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封建庸俗文化余毒未清、利益绑架关系复杂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要想有效治理好人主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要着力巩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厚植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用好“批评”与“问责”武器、健全党的各项民主制度。

关键词:好人主义;批评与自我批评;政治生活;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6-0071-11

好人主义是一种流行于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庸俗文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彻底的自由主义的综合体,是麻痹部分黨员干部的精神鸦片,是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的乌烟瘴气,也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整风运动中重点整治的内容之一。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对好人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他看来,好人主义就是指一些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1]359这一论断深刻表明,好人主义与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传统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庸俗作风盛行之处,往往就是党组织和领导上政治软弱、作风涣散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中出问题多的地方”[2],若任其蔓延下去,必将误党误国。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务必进一步深化对好人主义的认识,勇于揭露矛盾实质,着力从严治理这一歪风邪气,在新时代把我们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一、好人主义的表现

好人主义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在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好人主义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说话‘不走心和做事‘无担当。”[3]

(一)说话“不走心”

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说话”主要有干部考核时的组织谈话、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生活会、决策咨询座谈会和诫勉谈话等。“说话‘不走心,就是指部分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该发声时选择‘睁着眼睛说瞎话‘偏离事实地夸夸其谈‘不讲原则的媚权媚上‘避重就轻逃避问题实质等。”[3]他们所表达的观点,往往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实惠,不是基于组织原则而是基于自身利弊;他们的讲话,往往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而非肺腑之言、仗义执言。通常,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上级对下级说话“不走心”。它一方面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对下属盲目纵容庇护,即对下属的毛病、过错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只是稍加批评提醒却不进行实质性处理;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下属所暴露的问题、造成的错误时,乐于做“和事佬”、当“老好人”,不仅不批评指正、不问责处置,反而避重就轻,助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二是下级对上级说话“不走心”。这一现象突出表现为一些下属对上级的阿谀奉承和卖乖讨好。这些下级擅于对上级曲意逢迎、一味称赞,在错误过失面前“睁眼说瞎话”。通常,即使他们明知上级在工作中有过失或有行为不当之处,也不会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反而是“指鹿为马”,背离事实真相,自顾溜须拍马、投其所好、高唱赞歌,言其“喜闻”“乐见”。

三是同级之间说话“不走心”。好人主义的信奉者们在同级之间也彼此不愿得罪、不愿“揭短”。他们热衷于搞“一团和气”,习惯于相互说“好”,乐于“职业互捧”。即使他们明知对方存在问题、犯了过错,也坚持“少说为佳”“沉默是金”,甚至在组织进行考察提拔时,他们也坚持知而不言、言而不尽,但倘若组织要查处某位干部,他们当中却往往有人站出来罗列问题、揭发丑行,争取“立功”。

(二)做事“无担当”

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做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政务处理,其二是管党治党。做事“无担当”就是不解决问题,即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顾国家利益、抛弃政治信仰、违背道义原则,推崇“事不关己高挂起”,笃信“宁可不做不要做错”,总是“大是大非不分清”,乐于“逃避责任图清闲”,喜欢“徇私枉法送人情”,酷爱“争名夺利图享受”。它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好人主义一方面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在参与组织考察时热衷于做顺水人情,对被考察者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只讲功劳不讲过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班子的主要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小团伙、拜码头,醉心于经营小圈子,对班子成员的问题或“不愿抓、不敢抓”,或“抓小放大、抓虚放实”,甚至对一些触犯原则的人也采取纵容庇护的态度。

二是在业务管理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争做“尽职尽责”的“本分人”,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完全丧失集体工作的全局观和大局观;另一方面在自身责任面前松软懈怠,在其位不谋其政,经常在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前相互推诿。具体而言,他们在工作中既不愿攻坚、不敢碰硬,也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总是习惯性地见困难就躲、遇矛盾就藏;他们谙熟“踢皮球、打太极、拖到底”的“九字真经”和“有文件转一下、有会议传一下、有事情报一下、有问题推一下”的“四大法门”,总是“调门高,实干少”“有唱功没做功,有表态没落实”。

三是在纪律监督过程中,一些负责纪律监督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好人主义的驱使下,不愿得罪、不敢得罪违纪的当事人。他们通常对这些当事人的问题或“视而不见、察而不报”,或“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在查处某些违纪的党员干部的过程中,以感情代替法纪,为违法违纪分子奔走说情,甚至想方设法为其通风报信。

四是在各类宣传工作中,好人主义信奉者们尤其擅长“讲好话、唱赞歌”。他们经常报喜不报忧,只讲当事人的功劳苦劳,不讲其幕后的问题过失;他们热衷于为少数领导干部“装潢门面、打造名片”,擅长做“台前功夫”和“花式表演”,擅长将各种“假、大、空”成绩书写成“形势大好”的政绩。

可见,在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好人主义就是“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丢得差不多了”[4];“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5];在有问题时不指出、在有过错时不批评,在责任面前当逃兵、做“投手”,在利益面前当勇士、争先锋。

二、好人主义的影响

从好人主义的上述两个主要表现可以发现,好人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彻底的自由主义,它让广大信奉者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践踏党纪国法、丧失党内政治生活原则、破坏党内组织原则,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破坏。

(一)好人主义是党员精神上的“麻醉剂”

一是助长懒惰之风。醉心于“太平无事”、争做“太平官”是这些人的“特性”。“他们生怕因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抢了别人的风头,引来他人嫉恨;生怕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而给别人留下口实,给自己带来麻烦;生怕自己的公正言行成为引起他人打击报复的‘祸根”[3],因此,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他们都喜欢敷衍了事,进而在该开口的地方保持沉默,在该坚持原则的地方制造“烟雾弹”,在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地方耍“迷踪拳”。结果,导致那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被推来托去,造成悬而不决的懒政惰政。

二是助长逃兵思想。与懒惰之风相似,“逃兵”思想集中表现为好人主义信奉者们不敢担责,缺乏闯劲、干劲。他们在工作中总是以“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志”的方式将自己的分内之事推给他人,给同事增添负担,造成事实上的无人担责。而且,一旦工作出现差池,要找人负责时,他们又以各种理由开脱,想方设法“甩锅”,造成事实上的无人负责。这种“假清高”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三是助长看客思维。好人主义信奉者在本质上就是“看客”,他们习惯看人做事,“順势而为”。一方面,他们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喜欢主动为工作出谋划策,不喜欢参与表决,但喜欢看同事积极作为,尤其喜欢看同事出丑犯错。另一方面,他们毫无全局观和大局观,只顾经营“自留地”、打扫“门前雪”,对相关部门的困难熟视无睹,任其自生自灭,自己则在一旁谈笑风生、大加点评。这种消极行为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党的工作节奏混乱、缺乏协调,导致了局部制约全局、部分影响整体等现象频发多发。

(二)好人主义是组织文化中的“污染源”

一是催生官僚主义。在上级对下级的关系中,它使上级成为“爱护”下属的“好领导”,为上级树立“大好人”形象,进而受到下级的盲目服从和盲目跟从,最终形成领导“一言堂”,对党内民主制度造成破坏。在下级对上级的关系中,它使下级成为“应声虫”,对领导的工作过失不予指出,相反,在其“浮夸风”的推动下,使上级对问题与过失的防治意识更容易弱化,致使其实质性问题越来越大。在同级之间,它“使同级同事关系虚化、弱化,造成以职务确定身份、确定关系的官僚风气盛行”[3]。

二是催生形式主义。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形式主义在本质上就是指那些沆瀣一气的党员干部冠冕堂皇地“造假”,以应对上级组织的检查、下级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一现象的真相在于:它是由那些知道事实真相的党员领导干部有组织地开展的欺上瞒下行为。事实上,这种知道事实真相却对“造假”行为采取纵容态度的行为,就是好人主义的直接体现,即对同事的不当行为或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参与其中,或大加赞赏。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造假”气焰,甚至也造成了“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这一怪现象的不断出现。

三是催生圈子文化。在好人主义的驱使下,圈子文化也日益兴盛起来。那些相互吹捧、包庇纵容的人拉帮结派、相互支援,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巨大破坏,致使那些秉持原则、坚守正义的党员干部成为“异类”而被排挤出局。同时,这种圈子文化成为了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滋生腐败的重要思想源头,它让部分党员干部忽视党纪国法,重视人情关系,使得党纪党规国法在部分党员干部群体中形同虚设,进而导致一些地方执法偏差、执法不严等系列问题频发多发,腐败问题不断加剧。

(三)好人主义是组织生活中的“软刀子”

在日常工作中,好人主义信奉者们习惯对同事的问题和过失采取包容放纵的态度。这种行为,事实上既是对同事个人安危的不负责,也是对党和国家安危的不负责。于同事个人而言,一味地放纵就是“姑息养奸”,就是坐视灭亡、“见死不救”;于党和国家而言,对各项具体工作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察而不止,往往会对大政方针的落实造成重大阻碍,进而导致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松弛。

可见,好人主义的盛行所带来的恶果是多方面的,若不改变这种局面,不仅“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6]

三、好人主义的根源

(一)理想信念动摇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15,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理想信念,严格区分“公与私”的界限,严守“为公不为私”的本分。倘若“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414“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8]好人主义的盛行,同源于此。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未能经受住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具体而言,“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烈,一些党员干部在意识和行为上便容易背离初心。他们混淆公与私、情与法,在本职工作中夹带私利,习惯性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讲原则,进而牺牲组织利益搞小团体利益,牺牲人民利益换取个人私利,最终变成干部队伍中的‘软骨者‘食利者。”[3]因为党员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动摇,就会私心作怪、行为出现偏差、忘却初心;一旦理想信念缺失,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在组织原则上摇摆不定,这就进一步造成了一些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该讲的不讲、该批评的不批评、不该讲的却大肆宣传,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情面、假公济私、不顾原则,最终使得好人主义作风甚嚣尘上,为“老好人”曲意逢迎、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创造条件。

(二)封建庸俗文化余毒未清

封建庸俗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当前政治文化中的“毒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神之主也”等以民为本的积极正向元素,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关系学、厚黑学等邪门歪道为代表的封建庸俗文化,后者同样对政治生态产生着重大影响,至今仍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关系学为代表的封建腐朽情理文化为“老好人”的诞生提供了催化剂。关系学本是研究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一种科学,但在政治生活中却演变成了部分党员干部投机钻营的学问,它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帮派主义盛于集体主义、团伙思想重于团结思想。以厚黑学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处世哲学为“老好人”提供了生存技巧。厚黑学是一套专门“整人”的技巧,它意在教人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门道和方法,这为“老好人”实现投机取巧、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提供了法门。在厚黑学中,如何“耍乖卖巧”“偷工减料”“虚与委蛇”“推脱搪塞”等都有“教义”,这些看似“官场门道”的腐朽哲学,致使一些党员干部成为了官场“老油条”“滑泥鳅”。对中庸之道的偏差理解和畸形信仰也是衍生好人主义的重要原因。中庸之道意在引导人们养成“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所自持的中庸之道是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他们既不敢批评他人也不愿批评自我,既不敢得罪他人也不愿展示个人,既擅于称赞他人的功劳也擅于‘体谅他人的过失”[3]。总之,对封建庸俗文化思想的“走火入魔”,直接导致了部分党员干部在好人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三)利益绑架关系的影响

“利益绑架”是指部分党员干部因追求的个人利益的相同性、相容性、相关性而发生的稳定共生关系,其本质是认识和选择“是与非”的问题。通常,在大是大非面前含糊不清、立场不坚定,就容易形成个人利益绑架关系。其中,利益的相同性是指部分党员干部身处同一“贼船”,即其追求的个人利益高度一致;利益的相容性是指部分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个人利益相互之间不矛盾、不对立、不影响,即相互之间能够包容共生;利益的相关性是指部分党员干部各自所追求的个人利益能形成高度互益、互助、互补,即联系紧密、相互影响。这三种属性使得相关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包容和依赖的共生关系。党员干部一旦受到团团伙伙的权力利益关系、沆瀣一气的物质利益关系或两者结合的权钱关系的支配,就容易变成利益既得者,进而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成为“和稀泥”的老好人。因为这种共生关系会将部分党员干部牢牢捆绑在一起,成为相互庇护、相互支持、相互纵容的小团体、小帮派、小圈子,进而致使这部分党员干部成为彼此的“好好先生”“互捧者”“摇旗呐喊者”和“探路者”。在此基础上,即使他们对彼此的过失了如指掌,也习惯“视而不见察而不觉”,甚至在组织进行纪律检查时相互包庇掩护,在组织考察时相互吹捧背书。

(四)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9]如果党内政治生活中没有说真话、讲事实的大气候和健全的制度保障,且组织在选人用人时一味坚持唯选票论,党内政治生活中就容易出现制度上的“逆淘汰”规律,使部分党员干部在“讲真话有代价、说假话有好处”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选择“媚上欺下”、不讲实话,进而导致能做事、愿做事、敢说话的人受到打击、报复和排斥,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党内政治生活和日常工作的质量,关乎党内政治生态的“好与坏”。当前制度不健全也是好人主义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民主制度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尚不健全。一些领导班子因为没有处理好“集中”与“民主”的關系,要么出现了因为过分强调民主而忽视集中的现象,要么出现了因为过分集中而忽视民主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也因此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进而有了施展权术、争做“好人”、投机取巧的空间。

具体而言,在过分强调民主而忽视集中的地方,通常最容易在上级对下级的关系中滋生好人主义风气。因为在过分民主的地方,上级通常需要努力获取下级的支持,赢得下级手中的选票,因而对下级所存在的问题、所犯的过错往往会无限包容,自身却俨然一副爱护下属的好领导模样。所以,这类领导与下属之间,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制止的未制止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问题则往往会尾大不掉、积重难返。在过分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的地方,同级之间或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好人主义风气较盛。在这些地方,领导通常“乾纲独断”,下级为了讨好上级,便不得不多说违心话、多做亏心事;在同级之间,大家期望在领导面前相安无事,也往往不揭露彼此的短处,进而转变为相互吹捧,营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此外,民主制度的不健全还表现在一些地方长期以来的选人用人工作中,如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时“唯选票论、唯呼声论、唯关系论”,一些地方则在选人用人时搞会议推荐制,这就必然会为那些擅长于卖乖讨好的人提供钻营的机会。

四、好人主义的治理策略

从好人主义的表现、影响及根源来看,治理好人主义需在如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巩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之基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10]好人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它与我们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完全背道而驰,其流行的地方,往往就是公共利益、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受损最严重的地方,是崇高理想销声匿迹的地方。因此,要治理形形色色的好人主义,就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11];就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在全党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号召各级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11]。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政治文化
邓小平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政治生活》的修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