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湿地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途径刍议
2019-12-10缪恩惠
缪恩惠
摘 要:随着生态湿地技术在我国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湿地植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途径成为新的挑战。将湿地植物刈割并移至陆地生态系统是水体系统污染控制的终极途径之一。概述了在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双重背景下,湿地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潜在途径。本文将结合三垟湿地,通过实地调查,指出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湿地生物质资源二次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环保意义。
关键词:生态湿地;植物资源;管理与利用;有效途径
1 前言
水生植物包括水生物、植物和沼生植物,其是一种观赏植一般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遥依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四大类。虽然水生植物的应用使景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三垟生态湿地相关调查情况阐述
经调查,三垟湿地宽阔的水面,星罗棋布的小岛,大榕林,柑桔林,黄菱池,旖旎风光依旧,但鳞次栉比的村庄,密集的人口,以及上千年积淀的人文资源。其中有33个自然村,三垟湿地自初步形成开发种植居住的基本条件后,据各氏族宗谱记载,最早迁入的为宋代应潭的应氏家族及元代黄屿的袁氏家族。宋代以后,陆续迁入湿地中心地方居住的先民在逐渐增多,许多宗谱未详细记载。到明、清二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各种外界原因,迁入人口最多,繁衍最快,纷纷聚居成村,立祠奉祀祖先,修谱记录人事。千余年湿地先民的开发经营,属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部分,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与积淀了丰富而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文化。
3 三垟濕地生态湿地植物资源管理有效措施
3.1 火烧方法
火烧是通过引火对湿地地表植被或枯枝落叶层进行快速灰烬化的过程,俗称“烧塘”,这是一种传统而具有争议的湿地植物资源快速原位处置途径。“烧塘”能快速、高效地移除生物质,避免湿地反复出现病虫害等问题。“烧塘”可以增加湿地物种多样性。然而,“烧塘”后容易出现湿地土壤贫氮富钾情况;其次,就地火烧是对植物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带来局部空气污染等附加问题。在湿地管理过程中,对植物资源采取火烧处理需谨慎。
3.2 刈割方法
刈割是采用收割方式将植物资源由湿地系统移至陆地系统的过程,它作为湿地管理的重要措施被广泛采用。刈割方式包括手工刈割、机械刈割、刈割同时移除或磨碎等。刈割不当会导致芦苇产量降低,机械刈割与人工刈割交替进行是比较科学的刈割方案。目前,国内市场尚缺乏成熟、稳定的适用于湿地的草本植物刈割机,值得研究开发。芦苇生产的主要环节收割、打捆和贮运,工作量大,又比较集中,因此发展芦苇生产机械化十分必要。刈割效果取决于一系列参数。常见湿地植物体内氮、磷等物质会在一个生长周期后回流至土壤环境,因此需要及时刈割。在时间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植物生长和养分物质转移。Güsewell等发现在9月末刈割的芦苇可在合理时间内恢复至正常状态。在不破坏芦苇生长前提下,刈割月份确定还应重视营养物质移除最大化。综合而言,香蒲的最佳刈割时间是9月芦苇则是10月。对芦苇的合适刈割频率目前尚无定论。从吸附、吸收污染物速率最大化的目的出发,有的学者建议增加刈割频率,从而使湿地长期维持水质净化过程。但从维持群落健康角度来说,则应避免多次收割,多茬刈割后芦苇的地上生物量、表观丛密度增大,但是地下生物量减少,后者更能反映芦苇长期生长潜力。
4 生态湿地植物资源有效利用途径
4.1 制作燃料
燃料Somerville等(2010)在《Science》上发文指出纤维素作物具有发展能源的潜力。目前生物质秸秆的能源化利用主要有直燃发电、热解产生燃气、制成液体生物燃料、固化成型及碳化等形式。直燃发电方面,秋冬刈割的芦苇比较适合,且燃烧产生的灰分仅为木材燃料的50%。热解技术将生物质秸秆转化为燃气,1kg鲜芦苇生物质可产生约0.4m3~0.5m3沼气,最大甲烷含量可达55%~60%,热值约为6MWh/m3。开发液体燃料方面,1t芦苇可生产180L纯度96%的乙醇和3L甲醇,能源替代潜力相当可观。从清洁环保角度看,湿地生物质是代替传统燃料的二次降碳行为,且优于花生等第一代生物能源;从经济角度看,湿地生物质作为燃料在考虑政策补贴的情况下不存在经济屏障。
4.2 合理配置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园林美学、环境心理学等湿地植物配置理论,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体现特色、传承文化”的配置理念,根据具体立地条件以及植物生态特性,构建层次丰富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为动植物打造一个适合生存[3]、繁衍的舒适的栖息空间;并通过湿地植物的大小、色彩、质感、形态等,充分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突出湿地环境空间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
4.3 创造景观
造景方面三垟湿地公园在景观上不仅可以观赏花还可以欣赏到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从而给人一种清新舒畅之感。从空间角度看,野垂钓滩冶景点内则给人一种枯旷的感觉。而用亭桥等构建物来分隔水面,可以很好地结合水生植物和观赏植物袁在丰富水面的基础上,达到分隔不同质地的地面和围合空间的效果。在水环境中采用在水体周围布植疏林草地形成掩映尧幽静的景区。生态方面,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繁殖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平衡水体生物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4 渲染当地文化
在层峦叠嶂、林莽苍郁、前临沃野、景界开阔处选址复建祠山寺观,根据殿宇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涧、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的特性,在主要殿堂栽植梅、竹、松、桂、柏、银杏、茶、七叶树等姿态挺拔、虬枝古干、叶茂荫浓的树种,体现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嘉树夹牑、森树烟凝、石迳苔生、芳杜匝阶、庭列修竹、檐拂高松的幽邃静谧,和城市湿地闹中取静的立意;而在次要殿堂、生活和接待用房的庭院内,则多栽植花卉以及富有画意的观赏树木,有的还点缀山石水局,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情趣,使其成为文人吟咏聚会、游人驻足留连的理想休憩场所。
4.5 应用在造纸中
芦苇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作为纸浆生产原料,目前全世界有大量利用湿地芦苇造纸的案例。全球最大的芦苇湿地中国辽河三角洲,将年产量约40×104t的芦苇用于造纸,年制浆18×104t。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草浆产国,至少有17个省将芦苇作为纸浆原料。2004年中国芦苇纸浆生产量达到(250~270)×104t,并且呈增长趋势。芦苇十分适合用来造纸,从性价比和工艺成熟度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芦苇秸秆仍会是一种实用的非木材造纸纤维。
5 结语
生态湿地系仿照自然湿地结构和功能而优化设计的生态友好型湿地系统,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中,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是近年来逐渐凸显的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未来10年,针对生态湿地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这一特定而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应深入研究湿地系统植物管理最优化和资源利用多元化途径,为生态湿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湿地植物资源可以获得更好的管理与利用,从而促进我国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永,谢迪.竹叶海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居舍,2018(5):94~95.
[2] 经宽蓉.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彰显与传承[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