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纾的翻译

2019-12-10程思思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林纾翻译策略

程思思

摘要: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积极引导国民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思想,成为中国翻译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他的翻译实践,对输入新思想、新学说,唤起民众的觉醒,开阔国人的视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拟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对林纾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而探讨其翻译对当代译者的启示意义,以期为翻译研究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林纾;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启示意义

一、引言

林纾可以说是我家近代翻译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虽然不会外语,却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通力合作,翻译了180多部西洋小说,译作数量之庞大,在中国近代译届几乎无人能及。并且这些西洋小说的译介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开阔了近代中国人的眼界,对近代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对林纾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而探讨其翻译对当代译者的启示意义,以期为翻译研究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林纾的翻译思想

林纾所处的时代,正值清廷衰微,列强入侵瓜分我中华国土的时代。他认为“开民智,新亚人耳目”是当务之急。在“立学堂”、“作演说”和“译书”之间,他权衡再三,选定译书为实现“开民智”的最有效的办法(林佩璇,2003)。总体来看,林纾的翻译目的主要有三点:首先,呼吁民族放弃偏见,输入和传播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和文化,增强民族自强意识从而挽救危亡;其次,宣传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最后,让中国人认识到国外的生活和社交,这对于开拓国人思想,眼界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林纾译介的大多作品都描写了人民群众的艰难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例如他在《黑奴吁天录》、《贼史》中的描述;抑或是批判现实社会,提倡实业兴国,如《爱国二童子传》;又或希望向大众展现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如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和《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中讲述的内容。另外,林纾对中西方文学作品做比较研究,如,林纾对《红楼梦》与狄更斯的一系列小说做比较研究。他认为《红楼梦》尽管内容构思精妙绝伦,却依旧拘泥于儿女情长,远不似狄更斯作品更加能影射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内心希望中国的作家能够同狄更斯一样,使自身的创作贴近社会生活,反映世人关心的问题,抨击时弊,从而使文学对社会和政治的改良有所助益(孙艳洁、李金涛,2015)。从这一点看来,林纾的文学翻译对中国新兴文化的产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然而,林纾的翻译活动还有为“稻粱谋”的一面。林纾后期的译作大不如前,行文枯槁,连篇累牍,省去了前期那样的序言、跋语等。究其原因,自1913年林纾从京师大学堂辞职后,靠译书绘画谋生。林纾为人乐善好施,生活上常常捉襟见肘,为生计所迫,他不得不加倍努力译书作画。在这种情况下,粗滥翻译也就不可避免了(袁荻涌,1994)。而这也给后世的译者起到了警示的作用。翻译文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译者的要求很高,翻译即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译者首先要将作品读懂读透,然后再用我们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传递给我们,那么在这理解的过程中,势必就涉及一系列的文献阅读,反复推敲、反复斟酌,这无疑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翻译的兴趣,只是为了谋取稿费,翻译便会失去意义。翻译推动了世界文化传播和社会进步,翻译从古至今都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国际交流,也不会有当今的各种全球化。那么相应的,译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然而综观当今社会,许多译者从事翻译只是为了追求利益,他们对译文质量的忽视,着实是对翻译这项神圣而高尚事业的亵渎。因此,译者应该端正翻译态度,不忘初心,对原作负责,对读者负责,积极求是,力求翻译的质量而非数量。唯有如此,我国的翻译事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在翻译时大多采取“意译”的方法,文章往往不能忠实于原文,这一点常常为批评家们所诟病。不错,“林译小说”中增删、改写的地方不在少数,然而我们要意识到,“林纾的删节、增改并不是随便胡乱为之”(郭延礼,2007),这与盲目不负责任之举有着本质的区别。回看前文林纾的翻译动机,我们知道,他从事翻译事业目的在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唤起民众的觉醒,以译救国。从这种意义来说,民众的接受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与中华文化相冲突的西方文化,意译也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归化与异化的争辩一直不止不休,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千百年来,两派各不相让。其实两种方法都有其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颇,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读者是否喜欢和认可你的译文,这才是评判好坏的最佳标准。林纾在翻译时同时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然而总体来看,归化手法居多。林纾所处的时代仍属于封建王朝社会,人民只相信中国有辉煌的文化,而全面否认了外国的文学及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文学的地位自然是处于劣势(林佩璇,2003)。这样看来,笔者认为,林纾采取归化的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也是比较明智的。在那样一个时代下,如何能够成功撼动人们的思想,如果生硬的灌输给民众,反而会造成排斥进而产生负面的效果,而退一步,使用的归化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推进,却能取得不错的收效。孙艳洁、李金涛(2015)之后进一步总结得出,语言层面上看,林译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归化”;思想层面上看,林译集中体现了翻译中“异化”策略的思想。下面我们来看看林译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具体体现:

(一)语言上的归化

首先,林纾在翻译时采用了文言文的形式,简洁明了且符合当时的文学审美。林纾在古文方面的深厚造诣使得他首选文言来翻译小说,而这种高度归化的语言形式也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当时翻译小说的读者群体——封建文人、士大夫们的阅读期待(王弈文、刘艳芬,2014)。其次,对于一些西方特有的文化意象,林纾则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在《黑奴吁天录》中,“Evil rolls off Evas mind like dew off a cabbage–leaf.”林纾将白菜叶(cabbage-leaf)译成新荷,北宋周敦颐曾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此以后,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荷花始终都保持着纯洁、高贵、不沾染一丝尘埃的形象。而白菜在我国却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蔬菜,不具有任何的文化意向,因此如果直译成白菜,中国读者将很难明白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对于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和排斥的内容,林纾则干脆删去。另外,林纾更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删减了许多西方小说中对心理与环境的细腻描写。除此之外,林纾有时也会根据需要采取增译的手法,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习俗以及文化负载词加以解释,从而使读者理解起来更为容易。这些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他的翻译更好得符合接受主体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從而让当时中国普罗大众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与本土文学作品大不相同的异国风情。

(二)思想上的异化

首先,林译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国人呈现了栩栩如生的异国画卷,从系列人物、故事情节到渗透其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等,无不体现了反帝爱国思想、反封建专制、倡导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以及实业救国等思想(陈淑仪,2010)。可见,林纾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国人思想解放上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其次,林译作品酣畅淋漓都能够语尽其妙,很好地保证原著的异域风味。郑振铎先生曾这样评价:即使最难于言传的译文的幽默感在林译的文中也可以完整表达;有时,林纾对原文里巧妙地用字也能原汁原味地译出(孙艳洁、李金涛,2015)。最后,林纾的翻译可谓把外国的文字“归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原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更大差异的新的“异化”了的中国现代文学话语(陈淑仪,2010)。

不过,他的译著里也有不少的错误。比如一些人名或意思的误译,一方面,由于林纾不会外语,经过他人转述难免会存在错漏之处,另一方面,林纾本身就擅长写作,在翻译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对部分情节加以修改,甚至大幅度的改写,这些改动尽管有时是锦上添花,比原作更加出彩,但也有不少是画蛇添足,不甚妥当。

四、林纾的翻译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林纾是晚清文学翻译史上的泰斗,他的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也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做了突出的贡献。虽然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漏译、误译和删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译作的价值,林纾的翻译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的参考价值。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学好自己的母语。在做翻译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章自己都能够理解,但是就是写不出地道漂亮的中文或者英文,和名家的译文一对比,便会自惭形秽。这也是翻译的功效之一:平时不觉得什么,一到翻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所掌握的汉语表达方式和词汇远远不足,所谓词到用时方恨少,这样一来,翻译可以让我们反省并促进自己的母语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学好中文,写好英文。中文修养和写作功力不够,是怎样都无法写出地道漂亮的译文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翻译即创作

林纾自己不懂外文,翻译时全听别人口述,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他在翻译时,全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段,他的语言地道纯正,行文流畅且别有一番韵味。我们常说,一名优秀的译者不该只懂得一板一眼的文法,他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在翻译的同时,能够像文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到原作的风格情调。由此,我们可以说,译者当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平时要深入生活,关心人,了解人,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把作家的心声诉说给读者听。同时,译者最好是杂家,为学语言而学语言是学不好的,为学翻译而学翻译也是学不到位的,译者需要不断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跨学科人才,在翻译时,积极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准确的判断出原作者的言外之意。除此之外,翻译与写作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翻译就是写作。很多翻译家本身同时也是作家,林纾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除此之外,林语堂、鲁迅等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适度地抛开原文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从而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整体的神韵,给译本读者带去与原本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二)合作翻译

中国翻译史可以说是一部合作翻译史,从持续千年的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再到晚清的翻译高潮,合作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林纾的翻译也是和口译者合作完成的,即由懂外语的人口述成汉语,再由笔译者撰写成文,也称“西译中述”或“对译”模式。这样的合作翻译模式对当今的译介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一直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然而很多古代的著作因为古文的生涩难懂给译者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比如说中医的翻译,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却因为生僻难懂,很少有人涉及其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请古文专家以及中医师共同合作对原文进行解码简化,再由译者进行翻译,这样,我们的中医文化就能更好的走向世界,进而,促进世界医疗进步。除此之外,翻译工作也可以由本国人与外国人来共同完成,如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合译的《红楼梦》,而去年,众多外籍专家受邀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翻译工作,那么我们在日后的翻译过程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这种中外合作方式,以充分发挥外方译者母语表达的优势和利用中方译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最大程度上避免对作品的误读。

参考文献:

[1]陈淑仪.归化的语言,异化的思想[J].淄博师专学报,2010 (2):43-47.

[2]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M].济南:山东教育社,2007.

[3]林佩璇.林纾翻译研究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2):96-100.

[4]孙艳洁,李金涛.林纾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J].兰台世界,2015 (34):67-68.

[5]王弈文,刘艳芬.目的论视阈下林译小说归化策略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 (5):75-78.

[6]祝朝伟.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比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3):78-82.

猜你喜欢

林纾翻译策略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拥抱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