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世界文学”

2019-12-10赵倩男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内涵标准

赵倩男

摘要:本次论文的研究基于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世界文学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具体内涵,随后分析了泛文化的文学批评观,另外指出了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世界文学”变化,具体分为不断扩充的世界文学内涵、文学经典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两方面。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思潮;世界文学;内涵;标准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指导之下,传统文化僵局和文学界限已经逐渐被打破,世界各国的各民族文学也逐渐融为一体,尤其是在文学当中,逐渐凸显出一些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思潮,而这些思潮本身也是具有后结构主义思潮的,甚至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后結构主义思潮下属的分支。

一、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内涵

“后结构”这个词,是从符号的角度下定义,也就是拆散。对“符号”的拆散。后结构主义源自于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Sassure在20世纪初的语言学研究。如果要简单的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举个例子,比如后结构主义怎么理解“把大象放进冰箱”这句话——“da xiang”指向“大象”这件事还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为什么有人的大象成了所有人的大象?这个解释是谁做出的?这个权威性出自哪里?大象死了,剩下的是对大象做出诠释的人。

后结构主义已经否认了结构主义和语言学建立的必然联系,通过后结构主义来分析世界文学,其重点主要在于方法论意义,面对世界文学,读者爱怎么看怎么看,因为这就是读者独一无二的理解。

二、泛文化的文学批评观

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两种思潮,在交互和碰撞当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潮方式,尤其是因为这两种思潮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在批评理念还是在方法论上,这种相似之处使得后解构主义的思潮影响更甚,其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泛文化的文学批评观就逐步形成。认为在对经典世界文学内容进行阅读的时候,需要通过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批评性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发掘世界经典文学著作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真实情况,对当时的社会做出针砭时弊的评论,而这也就符合了后结构主义思潮当中触摸真实的要求。

如果从两个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分别论述的话,同样也能够发现新历史主义的思潮,希望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探求历史和时代背景,而后殖民主义的思潮则更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殖民文化,霸权文化以及边缘文化之上,希望能够探索世界古典文学的边界。在新历史主义的思潮之下,研究者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过度批评性的语言,但同时也需要对当时的写作社会和阶级性进行深入的批评,而这种思潮模式之下,逐渐就衍生出了泛文化的文学批评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无论是新历史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这二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霍米可谓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在自己所住的文化定位这本书木当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在传统文学领域之中所存在的文学保护壁垒和疆界已经被彻底打破,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精神价值,存在于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当中,这种跨民族的价值在泛文化的文学批评观当中尤为凸显。无独有偶,新历史主义同样倡导这方面的理念,认为需要打破传统的文学著作鉴赏疆域,而从多个角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角度对世界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与探讨。这两种思想从根本上来看的话,都是对传统一元化文本的一次超越,使得文学作品不再仅仅带有文学属性,更带有政治属性和时代属性以及历史属性,在新这些文学思潮的兴起过程当中,使得世界文学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同样也促使了西方文学经典体系的重组解构。

三、不断扩充的世界文学内涵

实际上,任何一个定义和任何一项知识在时代发展的滚滚车轮当中,都会不断的得到充盈与扩展,对于世界文学的定义以及内涵来说,同样会随着不同思潮与思想的更新来进行相应的扩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后,结构主义思潮开始出现并已席卷之姿,进入了世界各国对于世界文学的传统内涵,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此之前,世界文学的内涵主要是。凸显出了欧美的资本主义京沈,尤其是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世界文学著作,例如夸父经典和世界经典精粹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将亚非拉以及发展中国家包括进去,反而是只提到了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当代文学所提倡的,更是与后结构主义思潮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五六十年代以后,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世界文学内涵得到了一次充盈与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思潮当中所提出的文学应当突破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壁垒,这一概念冲击了传统的世界文学标准与体系。

而当后结构主义思潮发展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时候,欧美等国的文学理论家,对于这一思潮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了,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世界文学概念的扩充与优化工作也逐渐完善起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比较文学家莫莱蒂。他通过对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行统筹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扩充与完善,充分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做出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通过重新与净化的手段去吸纳一些来自亚非拉等地区的边缘性声音,提出了应当加强多元文化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倡议。而戴姆罗认为,世界文学的概念并不应当仅仅被局限在西方,欧美的发达主义资本国家当中,而是需要将所有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文学进行整理和总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文学作品的源文化不断的扩充,并能够广泛的对外流通。另外,戴姆罗同样对世界文学的定义标准作出了新的阐述,认为其内涵应当从世界,读者以及文本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这种多元化的定义标准,使得传统的世界文学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而这恰恰也是在学者们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深入理解与探究工作结束以后所得出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四、文学经典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在前文当中也已经简要提出,在后结构主义思潮出现之前,对于世界文学的定义以及文学经典的标准,主要是围绕着国家性和民族性的。也就是说,经典的世界文学全部都是西方欧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所产出的,而这种局限性深刻的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发展,对于一些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然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的世俗标准,而是将多元化的世界文学理念融入到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当中去。

其中,在出版于20世纪末期的伯柯林斯世界读本当中,收录了大量的亚洲国家作者作品。不仅如此,在收录内容和文体的广度上也发生了大量的变化,而我国的孔子、论语这些日记体的作品都已经被收入到了这本读本当中去,而非洲与美洲的一些口头性文学作品同样也获得了收录的机会。

而当时间逐渐推移,进入到21世纪初期的时候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世界文学的经典标准起到的积极影响就更为明显了举例来说,在2006年出版的诺顿英文选集,第七版内容当中,当时的主编就已经提出了英语文学是全球性现象的理念。而在这本选集的作品收入当中,不仅出现了文丽的扩展现象,同样也出现了疆界的跨越现象。无独有偶,在21世纪初期也厚一些,世界文学选集作品当中的选集标准和内容也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充盈。更多的选集主编抱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以欧美白种人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后,解构主义的思潮就逐渐席卷了全国,这一思潮的兴起在于欧美国家的文学家们,他们对于世界文学的探讨也变得更加深入。受到这种新兴思潮模式的影响,中国人民对于世界文学的认知也开始从其他角度出发,理解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参考文献:

[1]肖伟胜.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与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衍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5):122-129.

[2]生安锋.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世界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20(004).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内涵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