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回归

2019-12-10邵萍萍

关键词:吴非本质老师

邵萍萍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思考笔记,他着眼于课堂,立足于课堂,反思于课堂,从亲历者的角度研究课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大有裨益。吴非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真真正正做到了“人的教育”。他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课堂,以科学的角度重塑课堂,立足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又以高于课堂的角度来回望课堂。探其思想,笔者认为吴非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其核心可归结为一个词:回归。

提到課堂,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学生,是教师,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双向互动。吴非老师能够独具慧眼地抓住“人”这个最本质、最核心的概念。这是教育的大智慧,也是教育的最简单。课堂设计、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的指向都应该是“人”。反观日常的教学状态,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是“人”。年轻教师上课,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注自己的知识点讲解是否正确,关注自己的课堂进度是否流畅,而往往忽视了这一切的接受者:课堂中的学生。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教师,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充分的自我认可之后,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成绩的提高,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快速转化成学生的高分。年长的教师则显得“佛”系,也常常容易忽视“学生”。静静思考一下,作为教师,我们对自己天天面对的课堂,实际上知之甚少,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难免鼠目寸光。就像吴非老师说的: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每天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了然于胸的知识框架、45分钟的例行讲解,让我变得机械、麻木,失掉了原本敏锐的教育感知能力。我往往关注的是考试成绩——一个最直接、最功利、最外化的数字。久而久之,我也形成了这样僵化的认知和功利的判断力:对成绩好的学生青眼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以为意。读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对吴非老师肃然起敬,也突然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吴非老师给我的启示是: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回归、敢于回归,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实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教师要通过课堂唤醒人、发展人。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鲜活的人:要有激情,要爱生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一颗愿意陪伴的心灵。唯有如此,才能意识到学生是立体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成绩单上一一对应的姓名符号;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从成绩的束缚中跳脱出来,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就如吴非老师所说: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身教大于言传,一个朝气蓬勃、饱读诗书的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多么美好,教师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意义具有感染力,可以生发更多的意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其实是个省略句,若补充完整,实则是“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应聚焦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目中有人”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精心聆听学生的一言一语,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中“学生”这个要素不仅是个变量,更是一个核心量。教学的节奏并不是教师可以凭借主观意志能够强行改变的,它时时刻刻受到“学生”要素的影响。因此,若想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因“学”定教,回归教育本质——人的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回归,实际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激励、唤醒、鼓舞,是“人”的双向回归。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做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只有教师与学生双向回归了,课堂才能变得扎实与厚重,学生才能成为正直的、高尚的人。就像于漪老师所说: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读完吴非老师的书,我愿意去重新自我定位,追求自我发展,也更加愿意去认识学生、关注学生,回归到“育人”的教育本质。我知道这一切的回归都将指向未来。

猜你喜欢

吴非本质老师
丢失的猫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一个姑娘混职埸
一个姑娘混职场
一个姑娘混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