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如歌 歌声壮丽

2019-12-10王丽君

关键词:于漪教育家老师

王丽君

读同行业作者写的书,会激发许多共鸣,更何况是一位业界泰斗的书。作为工作室下发的必读书,《岁月如歌》是我可以直接倾听作者思想的书,是我读了可以把自己放进去的书,是我可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书。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本回忆录。曾经有人说过,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逊谨慎。我深以为然。以于老师的级别和资历,当得上“一代宗师”。但是从这本书中,你读不到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真诚朴素,将经验娓娓道来。在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求学、读书和从教生涯,回眸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这本书既是一个一线教育者可贵的教育心得,更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两年前,曾经粗略地翻读过这本书,并没有细致地读。这次,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将这本并不厚但充满着“真”的书从头读到尾。书品即人品,最大的感受是感动——感动于于漪老师人格的高尚通透、求学的孜孜以求、治学的严谨不苟,感动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生如子和“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谦逊低调。

一身洁白,通身光明

这本书中,于漪老师提到了她的一些经历,内容不多,却也足以让人窥见其人生中的不易:少年时期因日寇侵略而四处逃难,期间不幸丧父;之后辗转求学,备尝艰辛;身体始终不好,溃疡、肝炎、肠粘连、心脏病等等接二连三找上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各种批斗。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生活不能待她以温柔,但她却始终以正直和坚强回馈生活。哪怕是面对最残酷的“文革”批斗,她也说:“人总要有人的样子,在任何情况下,要有颗善良的心,不能为自己为私利而加害别人。”她完美地诠释了“坚强”和“坚韧”,展现了“良知”和“正气”。 我想,用郑板桥的一句诗正好形容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也让我想起了无数像于漪老师一样在那个可怕的岁月中坚持自我的知识分子:顾准、陈寅恪、杨绛……很难想象在那样不堪的处境下,于漪老师以及这些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坚持下来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高洁人格的。

新时代来临后,于漪老师被选为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为人民”,她担起大道义,怀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如火的教育理想,投身于一系列的教育工作和政治生活。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以来,有正气、重德行、讲道义、勇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到于漪老师身上,同样熠熠生辉。综观她的经历,追求“大是”,坚守“大道”,心有“大我”,始终不负赤子心。她真的像极了一株长在峡谷中的傲竹,风吹不倒,雨打不怕,汲取阳光,铮然向上;又像开在溪边的梅花,一身洁白,通身光明,清幽淡雅,自带馥芳。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章中,于漪老师这样说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道尽了一位对教育永远怀有孜孜追求之心的教育家的执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曾说过:“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我认为,于漪老师就是一个永远握着抽打自己鞭子的人,这一路上她常常扬鞭自策,始终追求卓越。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我觉得这句话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和突出。她并非科班出身,从教育系毕业后先教历史,后转教语文。为了教好语文,她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从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学到中外文学史,再到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硬是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捋了一遍。而学习这些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之余每晚备完课后的九点开始,天天明灯伴过夜。为了追求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备课笔记、教学筆记、教后反思,她不知道写了多少,不知道改了多少。教一科钻一科,当了语文老师后,她为自己补充的知识储备量,早就远远超出了很多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规范、更有质量,清除语言中的杂质,于漪老师说自己用了“以死求活”的方法:

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唆、重复、语病大大减少。每天到学校,我要走20分钟路才乘到公共汽车。这20分钟里我就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在脑子里放一遍怎么开头,怎么展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结尾;这个问题下去,学生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导,怎么铺垫……乘上车,有时继续想,乘过站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改造语言,而且一堂堂课心中很踏实,无丝毫漂浮感。

我对这个细节感触特别特别深,将上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就已经很不易了;她不仅写下来,还字字修改,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试问这样的韧劲和执着能有几人做到?在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带给我思考。大师是怎么炼成的?我相信,真正的大师,绝对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真正的大师,有真水平,就是在这一点一丁一丝不苟的学习钻研中慢慢积累而成的,就是在这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逐步锤炼而成的。学海拾珠,沉淀于心,终有一朝,璀璨于世。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人生来就优秀,坚持努力,厚积薄发,是变成优秀的唯一途径。

一视同仁,春风化雨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是的,做教师必须有爱心,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的事业。于漪老师说:“教育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拷问感情与责任》P66)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爱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都不是真正的爱。很多老师也自诩爱学生,但是是真爱还是假爱,其实学生最清楚,正如于老师说的“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此话诚然。我最感动的是她记述的一件事:

还有一件是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有时一扶他坐起来,就吐得我一身。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オ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当教师的人最能体会,师生之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缠绕在一起的情感。孩子生病时,谁人没有亲子之爱?家事与工作冲突时,谁人不会纠结难过?一边是学生,一边是孩子,于老师在书中流露出的纠结让我感同身受,只是,更多的人会选择照顾孩子。我无法体会于老师当时的痛苦难过,但可以想象,那天的那节课她一定是揪着心上完的,说火烧火燎恐怕也不为过。但基于对学生的大爱,她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返校上课。

爱默生曾经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于漪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也体现在她对学生的尊重上。她曾经说过课堂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我认为她对待学生也一直是“目中有人”,她看重学生,了解学生,肯定学生。在《拷问感情与责任 》这一章节中,于老师毫不避讳地回忆了自己曾经伤害一个女生自尊而愧疚不安的往事,也记述了一个所谓的“差生”被感化转变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叙述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认为于漪老师就是以自己的德与才,用自己的爱和情,教学生求真,教学生学做真人。

我一直相信,这世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始终追求,无私奉献,为理想奋斗终生,以造福人类为目标。这类人在社会中肯定是少之又少的,但始终存在,他们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我想,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一类人,《岁月如歌》是可以成就许多优秀教师的绕梁不绝的歌曲。

猜你喜欢

于漪教育家老师
教育家与儿童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