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嵌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新向度

2019-12-10高洁

理论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柔性化组织力基层党组织

摘 要:基层党组织作为“承上接下”的桥梁,是党全部工作的坚实力量支撑,其建设发展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组织力”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将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进入新时代,“柔性化”应成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转向,弥合刚性约束的缝隙。借由政治建设、群众工作、组织创新、协同共建等方式柔性地嵌入基层组织及个体生活,于无形中赢取认同,可多维、长效地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关键词:柔性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11-0051-05

作者简介:高洁(1993-),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65“组织力”概念的提出,让基层党建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

诚然,当前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提升上已有诸多积极尝试,其弱化趋向得到一定扭转,但仍存优化空间。基于世情、国情及党情变化,刚性的规范约束已不能完全满足党建需求,应适时纳入柔性的渗透滴灌。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将组织力的提升理路与柔性嵌入合理结合,有助于实现党群间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价值共通,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一、柔性化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时代需求

早在1938年,毛泽东便在《论持久战》中使用了“组织力”这一概念,并将“政治组织力”的强弱视为中日两国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重提“组织力”,点明其是基层党建的重点所在,赋予了组织力新的时代价值。应当看到,要构建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首先需厘清何为组织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路探寻。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组织力,最初作为管理学概念,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多种力量合理组织、有效协调起来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当延展至政党层面,便应从政治高度厘定组织力的内涵,使其更具针对性。

当前,学界已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进行了诸多探讨,但相对分散。有观点认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指基层党组织为完成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实现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而组织凝聚动员影响基层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2]。也有学者指出,应从政治角度审视组织力,将其看作与党的政治性、政治功能紧密交融的政治概念,因此,“组织力是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的总称,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也是对内组织力与对外组织力的统一,还是个人与组织的统一。”[3]值得注意的是,此观点将个人能力也囊括进组织力,更显全面、深刻。

基于以上,我们可将组织力合理转为政治概念,并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定义为:基层党组织为履行职责、实现共同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工作方法,领导、协调、凝聚、动员党内外多方力量的组织与个体能力。

(二)柔性化为突破困局提供新进路

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组织积极实践,组织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存在政治功能“淡化”、队伍建设“软化”、制度落实“形式化”、党建创新“碎片化”等困局[4]。从某种程度上看,以往趋向选择指令、要求、规范等刚性举措,更多地是从大方向上进行把控,以制度安排提升组织力。也正因着眼于整体,在推进组织力提升时,往往会忽视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产生“强制性”色彩。基于此,“以人为本”的柔性理念成为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新的思路补充,可谓正当其时。

“柔性管理原则”最初同样用于管理学,因此与提升组织力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这一原则凸显“人性化”,强调弱化上级的权力影响,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侧重采用非强制性方式,激发、依赖个体的内在驱动力,把组织意志化为个体自觉意识。显然,这与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初衷不谋而合。同样地,我们应从政治角度考量柔性管理原则,并将其合理拓展,嵌入基层党建之中。

从根本上看,组织力的提升、发挥依赖于组织内部的协作运转,以及党群关系的良好互动。因此,在以刚性规范匡正方向后,应充分考虑受众心态,以柔性方式填充刚性棱角造成的空白空间,逐步实现个体的价值认同、国家认同,从本源上增强组织力。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柔性提升的运作机理

区别于既有的刚性化提升,组织力的柔性提升亦有理论支撑。应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理顺基层党建组织力柔性提升的运转机理,令其更加可为、可期。

(一)基于柔性领导理论,形成双向尊重理念

柔性领导理论认为,在领导过程中存在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思想、行为上的互动,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二者共同推动的。因此,领导者应当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非权力影响方式形成潜在说服力,获得被领导者内心的认同和依从。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或集体“应具备‘柔性化能力,即包容、纠错、快速反应等多元能力”[5]。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直接体现为对党员、群众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因此,组织力的柔性提升机制首先需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双向尊重关系上。当前,党组织面临的“四大危险”、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群众自视的“天然弱势”观念,均是关系及思想“错位”的体现。基于柔性领导理论,基层党组织需着力消弭错误思想,将平等、尊重等科学理念融入领导管理的各环节,并借由柔性举措渗入思维意识,从而摆正多主体间的关系,在良性互动中提升组织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理论还强调组织的应变能力,指出要主动适应、利用乃至制造变化[5]。基层党组织在提升组织力的路径选择上,应注重“坚守”与“革新”的统一,在具体形势的变化中寻求方式创新。此外,还需不断提升应变能力,把控具体形势,优化积极成效、转化消极趋向,把双向变化合理融入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增强政治领导力、组织凝聚力。

(二)基于社会动员理论,生成价值认同机制

社会动员理论是指一定的组织持久地“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改变社会成员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形成一定的思想共识,引导、发动和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的活动”,核心是思想动员[6]。此外,从广义的社会影响理论来看,群体中存有“他人在场”的从众心理,要善用“头雁效应”,抓住“关键少数”。

从这一理论出发不难发现,行为动员以思想动员为基础。要通过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在隐性中进行价值观的转变,进而达成共识,更有效地凝聚群众。应当看到,组织力的发挥集中体现为动员人民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提升组织力,动员群众,仅靠外在强制力量是难以为继的,还需获得成员的内在认同。基层党组织过去侧重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对思想占领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因此,在未来需致力打造常态、长效的价值观培育链条,于无形中柔性地影响、净化、升华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成价值认同。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应注重队伍建设,将“少数”融入“多数”。一方面可发挥带动作用,把抽象理念蕴于可视行为,以榜样力量促进“多数”群体的自发行动与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双向监督,借由彼此的交融联系形成约束力量,实现纠偏与固本。通过双方互融,能够更好地解决基层党组织脱离群众的危险,并从赢取思想认同、有效动员群众的层面提升思想引领力与社会号召力。

(三)基于协同理论,构建全方位提升体系

协同理论认为,整体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密切相连、呈网状分布的子系统,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各子系统由无序排列转换为有序组合,最终在协同效应催化下推动系统达到平衡态,产生拥有全新功能的新系统”[7]。该理论强调各子系统的配合协作,从而实现整体的良序运转。

从协同理论出发,基层的各类组织可被视为相互交织的子系统,构成了整体的基层社会系统。当前,社会成员所处组织类别繁多,且逐渐趋向无边界化,对基层党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当看到,提升组织力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既依赖党组织内部建设,又诉诸于党外的协力共建。因此,基层党组织应着力发挥在各领域的统领、覆盖作用,调动、协调、融合党组织内外的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系统网格中子系统的机能,将党组织的直接影响与其他组织的间接作用相结合,对组织力进行有序的全维度提升。如此,无论是党员亦或群众,均可处于非强制的链条式、区域化的组织包围中。当然,除了组织的协同共进,还需注重具体举措的多元配合,实现刚性要求与柔性转化的互补,将组织力的提升激发点潜藏于多维度、全方位的体系中。在多渠道的柔性激发下,能够更好地解决组织力弱化等问题,令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力、号召力得到持续增强。

三、柔性嵌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方略

在建立了柔性提升组织力基本理路的基础上,可发散出具体的路径选择。以“柔性嵌入”的方式充实基层党组织内的个体及整体空间,触及深层诱发因素,可稳固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突出政治功能,借政治引领涵养思想

突出政治功能、重视政治引领,是基层党组织柔性提升组织力的首要之举。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62作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更应加强政治建设、高扬政治功能,并将政治理念嵌入服务与管理之中,引领、涵养人民思想,由此促使其形成价值认同,内生追随愿望,稳步提升组织力。

一方面,要强化政治属性。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基层党组织侧重发挥服务、管理功能,对政治建设重视不足,导致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提升有限。在新时代,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均应明确自身的政治定位,严肃政治生活、履行政治责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要摆脱“独重业务”的误区,着力探索“政治领导+服务管理”的组织模式,以双渠道融入人民生活。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通过组织内部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保证学习效度,并有序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让先进理念在党员群体中落地生根。如此,有利于帮助党员形成“身份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工作能力与政治能力。

另一方面,要融入政治引领。基层党组织在进行服务群众、管理党员等各项工作时,都应巧将党的价值观嵌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涵养主体思想,而非纯粹地停留在某一特定功能上。例如,党员可把党的要求、号召化入日常生活,在以身作则中对群众施加隐性、柔性的正面影响,纯化对党的认知;还可营造文化氛围,“把政治引领具体化、形象化、‘党味厚”,凸显党的标识感和庄重感[4]。总之,基层党组织要形成兼具深度、广度的眼光和思路,把“政治味”浓厚的黨的意志、声音柔化为具有“人情味”的生活话语,进而升华为指导绝大多数人的行动指南,在核心处聚力提升组织力。

(二)重视群众工作,以党群关系凝聚力量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1]66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基层党组织仍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导致党建发展被“限速”。因此,如何增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本领,以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提升组织力积聚磅礴力量,便成为亟待书写的时代答卷。

首先,掌握规律。群众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以深入把握、遵循相关规律为基础的,要根据不同时期群众的具体状况探寻出规律,用以增强工作本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特点均已发生变化。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并掌握群众工作规律,更好地组织、赢得、动员群众。

其次,融入群众。新时代强调的融入群众,侧重打造“党—群”“干—群”双向平等、互尊互依的关系,凸显彼此的相融与聆听。归结起来,要从三方面着手:向群众学习、重视群众利益、转变工作作风[8]。基层党组织应转变思路,不片面看重对群众的教育领导,而是向群众学习,激活智慧积淀,形成“虚心学习+教育引导”的新格局。要形成强烈的宗旨意识,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真正办好惠民实事。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摒弃“动嘴指挥”的误区。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融于行动中、展于群众前,切实起到动员作用。

最后,借鉴经验。诚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制度差异,但澄清、借鉴国外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同样能助力组织力的柔性提升。例如,作为线下组织生活的补充,美国民主党创立了“虚拟基层组织”,让党员在网上开展政策讨论,突破了时空限制;意大利民主党则实行党务社会化,要求基层党组织向社会开放所有活动,且允许非党员参与,以此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各种群众性组织的关系[9]。对此,我国基层党组织应在合理外向、高度甄别的基础上开创群众工作新模式,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三)着眼组织发展,由多维创新推动变革

柔性提升组织力需要基层党组织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具体形势的变迁,能够做到“承袭”与“出新”并重、不忘“本来”也预见“将来”。

一方面,探索组织发展新形式。党的工作与意志除了在党组织内有序进行,还应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在新形势下,社会组织边界趋向模糊、新兴社会阶层影响力增大,基层党组织出现党支部涣散、组织力弱化等问题。基于此,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扩大覆盖范围,在组织设置上适度谋变。例如,可试点区域化党建,以地理区域为划分依据,对其中的党支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10]。由此发散,还应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把党建融入党员生活,并明晰工作标准、要求等要素,彻底激活每一个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以点涉面、彼此带动。此外,需加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可建立奖惩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形成多渠道督促力量。让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懂工作、显模范、彰魅力,借由“关键少数”生成引力,让群众在非强制氛围下围绕在党组织周围。

另一方面,借势寻求工作新方式。全媒体、自媒体潮流席卷而来,为提升组织力提供了新机遇,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均可从中引发、生成创新思维。在新时代,新媒体平台占据了群众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面对这柄“双刃剑”,基层党组织需不断增强应变能力。作为载体,应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新途径,为党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对于群众而言,则可尝试将党的意志隐形、柔性地嵌入其中,并以现代技术手段加以醇化,在融媒体实践中达成“享美感”与“悟真理”同步进行。作为线下群众工作的补充,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在交互反馈中厘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但必须看到,新媒体传播快、涉面广的叠加效应,让不良信息有了更为便捷的扩散途径。基层党组织需善于“化危为机”,不回避尖锐问题,以平民化、柔性化的方式融合真理,批驳负面现象、净化人民思想。通过多维度的应变创新,基层党组织得以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且更具吸引力、歸属感,能够多向增强组织力。

(四)培育共建格局,创长效机制完成超越

影响组织力强度的内外部因素均表明,柔性提升组织力是一个需要多方力量注入的长期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协同合力与长效培育互为条件、彼此补充,能够促使另一方实现效用最大化。由此,构建多方位、常态化、全程式的柔性提升机制,可成为增强组织力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是构建多维长效培育机制。显然,价值观培育、组织力提升等都需要长期的影响、巩固,无法一蹴而就。基于此,基层党组织应尝试构建不同维度的长效培育机制,相互激发、促进,保持进程稳定。其一,要对“人”形成思想价值的长效培育机制,形成环绕包围圈。“人”这一对象主体,包括党员、群众,对这两类群体进行价值观培育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基层党组织应打通思想培育、身份转变的各环节,在保证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同中有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选用不同的培育要素,将价值观培育嵌入个体发展全过程。其二,打造组织力长效提升机制,实现常态规范。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对组织力各项要素的研判,可形成中长期的衡量指标,对组织力提升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反馈,并适时开展区域性、全国性的基层党建经验交流。通过多维度长效链条的交织,形成网状整体,更加全面地促进组织力柔性提升。

二是引入多种力量协同共建。“提升组织力要坚持统筹推进原则,将各种力量协调运用好,形成组织合力。”[2]当前人民所处社会组织繁多,且各类组织趋向无边界化,这在给基层党建带来挑战之余,也于无形中为提升组织力供给了新的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政治统领作用,引领各领域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1+N”“N位一体”的长效共建格局。在基层党组织把握原则的基础上,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可尝试将党的主张、声音、形象等融汇、嵌入日常管理及特色活动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效用,让人民在多类别“乐享”中进行多角度“乐思”,进而将党的意志转变为自觉意识。此外,基层各党支部应形成常态帮扶意识。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基层党支部可总结自身党建的强项与弱项,通过交流衔接,以强带弱、促良为优。通过基层党组织内外的长效协同共建,全方位地为柔性提升组织力注入力量。

诚如上述所言,将党的意志柔性嵌入多维渠道,能够推动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并在非强制氛围下触发人民情感振动,进而生成理性价值认同。借由多向并轨、协同共进的方式,不断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生成新的激发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黄海清.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初探[J].党建研究,2018(2)∶36-38.

[3] 刘红凛.政治建设、组织力与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新概念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8(7)∶74-79.

[4] 任建华.影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八个问题及解决措施[EB/OL].人民网,(2017-12-26).http://dangjian. people.com.cn/n1/2017/1226/c132289-29729704.html.

[5] 许一.柔性领导理论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8)∶30-37.

[6] 甘泉.社会动员论[D].武汉大学,2010.

[7] 赵睿.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党团组织育人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05-109.

[8] 李林宝.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N].人民日报,2017-11-06(11).

[9] 王秋准,秦德占.组织力提升视角下国外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新视野,2018(6)∶25-30.

[10]基层党建 重在提升组织力[EB/OL].光明网,(2017-12-12).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 6542157893968093&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柔性化组织力基层党组织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柔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