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2019-12-10李献锋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推崇创新创业精神。文章基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调查,分析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墓础,构建过程清晰、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127-02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在当前改革创新的“东风”下,全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彰显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前景。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窠臼,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优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此为基础,高校可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与就业。
一、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多数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总体部署。在管理上,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战,既存在交叉,又存在盲区,使得创新创业实践在规划和实施上无章可循,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在制度设计上,各高校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时,多数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设定的目标普遍偏低,且相应考核手段十分有限。
其次,很多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物质基础薄弱。师资队伍、资金投入、配套设施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开展、提升的关键物质基础。在师资建设上,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的实践经历,无法直观、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这也很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在资金保障方面,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强;在配套设施问题上,大部分高校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开辟的活动场所空间不足、相关设备功能滞后,致使这些场所很难真正发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作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持续、广泛、高质量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再次,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够完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比較晚,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实践体系,而相关教育实践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很多高校很难对大学生开展全过程、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为妥善解决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变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现状,高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基础,构建过程清晰、形式多样、层级递进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日要基于系统论的方法,以宏观、全局的视角,围绕核心教育目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要素、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配以有效的实施策略,从而高效、快捷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问题L,首先,高校应成立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全面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创设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中心,具体规划和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再次,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中所涉及的项目管理、成果奖励、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平台管理等方面规范体系;最后,高校应有针对性地修订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改革考核内容,创新评价方式,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中考核的比重,从而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二)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物质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需要建设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专职与兼职教师比例协调的、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高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领域的培训和经验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素养;高校也可以聘任一些杰出校友、企业高管等创业成功人士来担任兼职创业导师,让他们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在资金投入方面,高校应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地提供财力保障,并从产品研发、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创新实践项目进行立项资助,对取得了创新创业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高校可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来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活动空间;完善诸如运营区、会议区、洽谈区、库房等基础设备、设施,并为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综合服务;以此为基础,高校充分发挥这些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的孵化器功能,使之成为学生的创业实战基地。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有效落实
在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基础之后,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全过程、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对不同年级逐步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在基础实践阶段,高校要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为后续的创新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见习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学习视野,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了解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弥补学生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专业实践阶段,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训,适时地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直面企业运营和管理,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有效融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业能力。这可以让他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有全面的、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使得他们能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家的拼搏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在综合实践阶段,高校可以通过拓宽毕业设计选题范围、丰富毕业设计形式等手段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考核方式进行必要改革。比如,高校可以把调研报告、翻译作品、设计作品、创新创业成果等都转换为毕业设计考核方式。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性,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进而增强毕业生的独立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
(二)多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高校也要创新教育方式,多样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高校可以通过支持和培育创新创业联盟和社团,有计划地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研究课题,邀请企业家等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宣传创新创业政策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于单一、单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利于吸引学生,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高校通过多样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创业动机、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视野、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体验,也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三)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层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应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照从关注创新创业重要性,到唤醒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再到体验创业与实现创业的运作程式,逐步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始于启蒙层次、聚焦于授业层次、完成于孵化层次是一种递进式的推进创新創业教育实践的行动路径。
启蒙层次,就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做必要引导和启蒙。高校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和职业,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认知与评估;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人生目标。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
授业层次,是在启蒙层次的基础上,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进行市场调研、开展实际业务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等各方面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参与市场竞争、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孵化层次,指的是高校依托众创空间、孵化产业园、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等实践场所开展创业实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进行预孵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全流程的模拟培训,使学生熟悉创业全过程、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这可以检验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他们的创业构想,为他们以后的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李献锋(1977-),男,河北邯郸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