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劳动与技术规范操作的问题链设计

2019-12-10张琴

教师·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问题链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堂实践,从问题链设计要围绕目标,规范工具使用;问题链设计要探究结构,规范操作步骤;问题链设计要关注评价,规范技术要求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促进规范操作的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规范操作;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067-02

一、引言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实践操作是教学的主旋律,是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要想上好劳动与技术课,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问题链教学策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和教研的实践,谈谈如何设日捉进学生规范操作的问题链的几点浅见,以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二、问题链设计要围绕目标,规范工具使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侧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课程,项目教学法是该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操作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项目学习涉及各类工具的使用,而工具的规范使用是学生安全和有效操作的前提。

“布方便袋的制作”是七年级教材《布艺》的拓展项目,此课题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紧密相连,且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要用到手缝针、剪刀等工具。学生的手缝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拿针线,在分析了学情后,笔者安排了1课时让学生学习穿针、引线、打结、打止结和针法的训练。经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针法,只是缝得比较慢,多数学生动作不规范,两手配合不协调。

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虽然已经通过图解、示范、动画演示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针法和规范的手缝姿势,但主要强调的是针法的学习,对拿针的姿势、两手的配合等问题认为学生应该能模仿操作,笔者没有再强调。而实际上学生主要关注了针法,忽视了手缝姿势从而导致了操作不规范,学习效率低。为了帮助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笔者在第2课时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链。

①布的位置如何摆放?(拿在手上还是固定在桌上)②缝线的方向是自左向右还是自右向左?③缝制时左右手如何配合向前缝合?④缝线还剩多长时须打止结?

学生回答并总结:①拿在手上;②自右向左;③左手捏布,右手拿针,均匀平直地向左缝合;④还剩约10厘米时必须打止结。

这组问题链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手缝操作时,对左右手的配合、拿针的方法、缝线的走向和何时打结换线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操作时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规范操作去练习。当然仅凭这组问题,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缝制得很规范,但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他的印象,再通过教师在个别辅导时的纠错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规范操作,提高操作效率。

“七巧板的制作”是八年级教材《木工》中的一个项目内容,七巧板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智力玩具,它由一块正方形板材分割成七块板,利用这七块板能拼成各种图形,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意想象能力。“会用美工刀切割”是该项目的操作技能目标之一。学生对该项目比较感兴趣,它趣味性强,一度是教师选用较多的项目,近几年却鲜有教师选择,主要是因为教师觉得美工刀使用不太安全。美工刀是劳动与技术制作及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不能因为怕学生会受伤而不用,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方法,从而避免受伤。为了规范教学中美工刀的使用,邓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链:美工刀如何拿握才能做到稳固而安全?切割时美工刀刀刃伸出多少为安全尺寸?切割木板时,左右手的位置如何摆放?切割时怎样才能做到用力均匀安全?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教师示范视频观察总结出正确的切割方法:切割时刀刃伸出10毫米,将木尺与画线重合,左手按住木尺,右手紧握美工刀,刀刃紧靠木尺,刀尖与板面呈30度,运刀由轻到重,先划出浅痕,逐渐加力,直至木板分离。

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链的探究而得出美工刀规范的操作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美工刀工具。在操作实践环节,教师还要安排小组间相互检查动作规范与否,教师也要不断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的动作,还可以设计用手机拍摄一些错误的动作视频,让大家来找错误。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手段来促进学生对工具的规范使用,达到了安全和有效操作的目标。

三、问题链设计要探究结构,规范操作步骤

流程就是做事的顺序,科学合理的流程就是高效率,就是高质量。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的操作步骤,可以提高操作效率。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一些制作项目,教材一般都给出了操作步骤,教师拓展或自主开发的项目,可以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探究作品的结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

如笔者在“布方便袋的制作”项目学习中,设计了两组问题链。

第1组:探究布方便袋的结构。

①拎攀长度与袋身长度大约是什么比例?②拎攀的内角为什么要做成圆角,而不是直角?③袋子的两边为什么要折边?

布方便袋的样式选用的是学生常见的塑料方便袋的样式,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观察布方便袋,对照问題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①约1:2的关系。②直角比较容易撕坏,圆角不易坏。③折边是为了提高袋子的承载力,更加牢固,增加容量等。

虽然这种结构的方便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学生们平时也没有深思为什么会这样设计,通过这样一组问题链的探究,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布方便袋的结构,知道这种结构简单科学。

第2组:探究布方便袋的制作过程。

①何处折布?何处画线裁剪?②布方便袋共有几条缝线?(提示学生将布方便袋翻到背面观察)③请你试着制定一下操作过程。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两侧折边、袋口画线裁剪,共有四道缝线,这样就知道了布方便袋需要加工的部位。再根据所学知识、经验以及在教师的启发下交流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操作过程:缝侧边、折边、画线裁剪、缝拎攀、缝底边。

这两组问题链,问题有易有难,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拎攀长度与袋身长度大约是什么比例?何处折布?何处画线裁剪?布方健更袋共有几条缝线?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思考后才能得出,如拎攀的内角为什么要做成圆角,而不是直角?袋子两边为什么要折边?有的问题学生要根据已有认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得以解决,如试着制定一下操作过程。这两组问题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兼顾每一位学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目的。

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合理的规范的操作步骤,加深了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问题链设计要关注评价,规范技术要求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評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一个项目一般都要几个课时才能完成,在各个课时段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虽然说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但也不能一味地喊好,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应该对照技术要求做出恰当的评价。教材中的很多项目都给出了相应的技术要领或技术标准,但一般是比较笼统的描述,比较适合制作完成时的综合评价,对制作过程中的各个课时而言,教师还要针对其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诸葛锁以榫卯结构为连接方式,易拆难装,对放松身心、开发智力、灵活手指均有益处,是《木工》教材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该项目一般要4~5课时,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画线、锯割、凿削、锉削等技法,完成各木条的加工,最终进行拼装。在教学中笔者一般安排第1课时探究诸葛锁的结构,学习图纸并进行木条的画线,第2课时起开始锯割、凿削、锉削等工序的加工。

在锯割加工前,笔者没有给出技术标准,而是提出问题: “请你试着给木条制定检验质量的方法。”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看二量三试”的方法。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怎么看?怎么量?怎么试?请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一看即看凹槽表面是否光滑平整,二量即测量凹槽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第三个问题大家有了争议,有的学生说可以拿其他木条的对应部位来试凹槽的相应尺寸,有的学生却不同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考工厂生产零件的检验方式,用几个尺寸符合要求的木条作为检测木条,以检测木条来检验凹槽的质量。加工完成后,学生不仅能组装诸葛锁,组内组外学生之间互换木条也都能进行正常组装,说明木条加工质量达到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给出评价标准而忽视评价环节的问题设置,虽然在课件中把技术要求写得很详细、很准确,但实际上真正能按技术要求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认真地评价的学生不多。可能是课堂上的时间关系,留给评价的时间不够,也可能是教师引导得不够,但笔者觉得主要还是学生的评价意识不够。但如果技术标准是学生自己通过问题探究制定出来的,评价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根植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去。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促进规范操作问题链设计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链,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发现、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促进学生的规范操作,为安全操作打好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和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6-11.

[2]薛巧.基于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2014.

[3]斯琴高娃.“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张琴(1974-),女,江苏泰兴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教研。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问题链
引探究 开思路 重拓展
浅析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