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诗意和情怀
2019-12-10刘艳
刘艳
记载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古诗。《尚书大传》云:“维十有四祀,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维十有五祀,祀者贰尸,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是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此即谓舜帝因天降祥瑞,而决定禅位于禹,在一次祭祀后的飨宴上,君臣互相作歌唱和。其诗第一章为舜帝倡歌,第二章为八伯相和,第三章至五章为舜帝“载歌旋持衡”(歌舞)。全诗如下: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一)
此诗一名《庆云》,据说是一首先秦古诗。说到先秦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诗经》,《诗经》中最早的诗歌可能是商代的遗存。但此诗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所作,则时代更为久远。然而从诗歌本身看,其句式较为规整,部分词汇有化用《诗经》的痕迹,又杂有《楚辞》的韵味,其中“配天”“圣贤”等观念也不似尧舜时期所有,所以其时代应该偏晚。
《卿云歌》最早的出处见于诸书所引《尚书大传》,原书早已不存,清代经学家陈寿祺、皮锡瑞皆有辑本。《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旧本题为汉人伏胜撰。据今人研究,此书当为伏生后学所纂集,大体初创于文景之际,最晚不下于武帝朝。侯金满《〈尚书大传〉源流考》谓:“今文三家《书》学未独立名家之前,《尚书大传》一书可称为以伏生为中心之伏氏学派《书》学之汇纂,其具体经说上可以推之于伏生以前孔门后学讲解尚书之说,中则有伏生个人之发明,下则不排除伏氏弟子新增入之个人见解。”
因此有学者认为,此歌可能是身处战国秦汉之际,目睹争夺劫杀,而向往和平礼让的有志之士代拟之作。此外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这三首歌,就诗论诗,总还算好……但以文学史的眼光仔细观察,这诗的字法、句法、音节不独非三代前所有,也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所有,显然是汉人作品。”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指出:“辞仅达意,颇有古风,而汉魏始传,殆亦后人拟作。”因此《卿云歌》这首诗作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确切定论。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与其相关的记载,反映了秦汉以来学者对尧舜时期的某种认识或者想象,这种想象随即也成为汉代所确立的儒家圣贤传位、天人感应等诸理论的重要基石。据《宋书·符瑞志上》记载:“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璇持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庆云》。……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业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可见,舜禹禅让的相关传说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卿云歌》也因此具备了文学与政治、思想的多重内涵。
诗里舜帝所唱之“卿云”为一种彩云,后人视之为祥瑞,有“景星庆云”的说法。《史记·天官书》记载谓:“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张守节《正义》云:“卿,音庆。”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从“卿云,喜气也”亦可知《卿云歌》的主题,它显然是一首颂歌。诗中赞美祥云出,天道清,人间正道生。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古老相传的和谐、清明的政治制度的赞颂和向往。这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对和谐统一、上下一致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卿云歌》主要运用了“颂”的形式。《诗大序》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此“载歌载舞”也是祭祀乐歌“颂”的表现特点。诗中有“乎鼓之,轩乎舞之”的词句,《尚书大传》说舜帝“载歌旋持衡”,《宋书·符瑞志上》也记载当时“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璇持衡而笑”,这些都是祭祀颂歌的表演特点。所以在理解欣赏这首诗歌时,需要时刻把握这一特殊的表演场景。
整首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为舜帝的唱颂之歌——《卿云歌》;第二部分(第二章)为群臣的相和之颂——《八伯歌》;第三部分(第三至五章)为舜帝续颂之歌——《帝载歌》(分章及标题据沈德潜《古诗源》)。
首章唱颂之歌是舜帝对“卿云”的直接赞美。“卿云烂兮”,郑玄注:“和气之明者也。”“缦缦兮”,同纠,郑玄注:“教化广远,或以为云出岫,回薄而难名状也。”天光云影,彩霞满天,绚烂璀璨,祥云萦回,瑞气缭绕,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又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受禅即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旦复旦”,郑玄注:“言明明相代。”明亮的天空,太阳光照大地,一天又一天,这明显寓有清明的统治代代相传之意。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历代民众的心声和愿望。最古老的诗歌多为祭祀祈祷时的唱辞,在赞颂、祭祀、祷告时往往使用渲染、烘托等方式。这不同于经过编辑整理的《诗经·周颂》等经典,这些诗篇多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歌颂先祖、先王。《卿云歌》从风格上来说可能更接近于《楚辞·九歌》,其中充满了浪漫、生动的想象。《周颂》在讴歌神灵时,体现的是神灵的尊严,而《九歌》则以描摹神灵之形貌及礼赞神灵为主,后者显然更富有感染力,这也可以说是《卿云歌》的艺术特點。
第二章据说舜帝手下八位贤臣所作,他们是畿外八州的最高长官,称为八伯,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礼记·王制》:“八州八伯。”《尚书大传》:“惟元祀,巡守四岳八伯。”郑玄注:“尧时得羲和,命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兜、共工等代之,乃分置八伯。”这一章因此也叫《八伯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明明,是清楚之意,在这里寓意有明德之人,当然也是指舜。《尚书·尧典》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舜。”此刻虞舜也效法帝尧,荐禹于天,作为他的后继者。这不仅彰显了尧舜的美德,也使禅让成为后世美谈。诗中八伯称颂尧舜禅让之举,他们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这里对“明明上天”的赞美,也是对尧舜美德的歌颂。在古代,人们崇尚“以德配天”,若有天灾发生,皇帝就会认为自己德不配位,上天也会降罪于人间。所以帝王一定要勤加修炼德行,才能不辜负上天。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一定程度形成了对皇权的监督与制约。《八伯歌》与《周颂》中大量歌颂文王、武王功绩的诗歌相同,它们都宣扬了一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只不过后者多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前者更加含蓄。
第三至五章为《帝载歌》,它表达了一位圣贤明君的崇高境界和伟大胸怀。第三章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说明宇宙有其永恒而和谐的规律,如果遵从这永恒的规律,就能达到“四时从经,万姓允诚”的政治理想。从经,是指遵从常道。允诚,则指确实的诚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抗拒来自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在先民们看来自然界的现象都是神灵的预示,只要祭拜神灵,神灵就会被人们的诚意所打动,给予人们福佑。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民对神灵的崇拜渐渐演化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树立了这种观念: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这种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第四章四句“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这可能是一个祭祀场景的描述。在这一阶段,器乐整齐和谐地演奏起来了,“迁”则指禅让,表示在祭祀合音乐的配合下,禅让环节进入了高潮。“迁于贤圣,莫不咸听”是说禅让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一章四句则表现了虞舜功成身退的无私胸怀:“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音昌),鼓声。轩,翩然起舞貌。褰裳,撩起下衣。这一阶段,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夏禹即位。此时,自感“菁华已竭”的虞舜,却毫无声息地泰然“褰裳去之”,表现了他无私的胸襟。与同样歌颂贤明君主的其他诗歌如《周颂·时迈》《郊庙歌辞·帝临》等相比,《帝载歌》的表述更有特色,它含蓄又不失真挚,显得优雅、得体而不失分寸。“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两句,把一位崇高伟大的圣贤形象写得跃然纸上。
先民崇拜自然之力,在他们的认知中,“卿云”一种上天神秘力量的暗示,而他们又认为上天不论是彰显祥瑞,还是发生灾害,都是在提示他们。上天展现自然之力,这也是要制约、帮助他们修身养性,纠正偏差,实行清明政治。《卿云歌》最初可能是一首祭祀仪式上的祭云之歌,而将它与舜禹禅让相联系,并铺写为五章,可能有后人修改润色的功劳。但这一修改是成功的,全诗运用“颂”这种祭祀乐歌常见的表现形式,将赞美的主题表达地非常充分,同时又充满了古朴、雄浑、神秘的古风色彩。
《卿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具有上古歌谣所具有的特点:语言简朴,语句简单,节奏短促、流畅。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歌谣可能是载于《吴越春秋》卷九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相传这首歌谣作于黄帝时期,虽然未必可信,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产生的年代应该很古老。这首歌谣叙述由砍竹制作弹弓到猎取野兽的全过程,反映的是先民的劳动生活,简朴而流畅。此后,上古歌谣从二言、三言发展为四言,内容日渐丰富,表达的意义日渐深刻,表现手法也逐渐多样、复杂。而《卿云歌》从内容和艺术性上都具有上古歌谣的特点,同时又有创新,体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性质。南朝诗论家钟嵘将其与《南风歌》并称,认为“昔《南风》之辞,《卿云》之颂,厥义夐矣!”明代诗人徐祯卿在《谈艺录》中同样对其推崇备至,谓“诗理宏渊,谈何容易,究其妙用,可略而言。《卿云》《江水》,开雅颂之源;《烝民》《麦秀》,建国风之始。览其事迹,兴废如存,占彼民情,困舒在目”。从此种角度看,有学者将其归于先秦古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发扬奠定了基础。
近代有学者認为帝尧禅让是中国远古民主制的表现,正如《礼记·礼运篇》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取前四句“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并由汪荣宝在末尾加上舜作歌时所云“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作为收束,聘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欧士东(Jean·Hautstont)谱曲。汪荣宝在《复教育部令撰拟国歌书》中写道:“气象高浑,超越万流,而‘卿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尤足动人爱国之思。”1921年,经过北洋政府国务会议的决议,由著名音乐家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正式被确定为当时的国歌。
(工作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