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与诗情探析

2019-12-10张永影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诗情

张永影

摘要:在众多的唐诗优秀诗篇之中,《春江花月夜》独具魅力,意境深邃,将情、景、理融合在一起,感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宇宙意识之下,参透生死,回味爱情,凭吊人生经历的坎坷挫折,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本次研究工作开展,希望能够通过宇宙意识视角,增加对《春江花月夜》赏析的深度和广度,将其浓郁的文学艺术情感与生命哲理细细回味与感知。

关键词:宇宙意识;诗情;永恒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各方面快速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物质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因此,唐朝时期文化发展较快,达到鼎盛时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响深远,尤其是唐诗,意蕴深刻,情理交融,百家争鸣,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或感怀人生,或参悟事理等等,各具特色。众多诗人在初唐时期能够从“美的短促性”、“景的生动性”和“情的自然性”等方面体会一种宇宙意识,形成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在诗文创作过程中,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念、情愫、意识等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和体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实际景物描述,进行人生感悟,并通过诗人自己的畅想和思考,将浓烈的情感与宇宙人生蕴含的哲理融入到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然流露,表达真切。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时,青春越发短暂,人生倍感渺茫,犹如沧海一粟,转瞬即逝,不能不令人感慨良深。

一、《春江花月夜》蕴含的宇宙意识

(一)宇宙意识下的生死观

1.宇宙意识解读

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降临的节日”,由此可见,生死轮回,事之常理,乃是不可避免的,人需要乐观面对,将其作为一种节日,坦然、豁达。但是,人类对于死亡依然怀有一种恐惧之情,这是一种本能表现,且人类则能够意识到死亡,并对死亡做出思考,虽然不同哲人消解死亡恐惧的认识、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智慧,但生死主题依然未能被完全消解,一些文学创作人员在作品中对其表现较为清晰。笔者认为,人不怕死,是因为不知死,死既然是一种必然,那么就不必要过分挂怀,可以思考,却无需恐惧。相比而言,宇宙永恒且无限,将其与人生进行比较,自然会感慨个体生命的短暂,尤其在社会不稳定时期、个人郁郁不得志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难以放下生死或者参透生死[1]。庄子《知北游》中有云:“人生于天地之間,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感叹生命短暂,古代一些诗人当所处环境不同,个人境遇各有不同,皆会因现实影响而思考生命,感悟宇宙之大,人生之短,时光轮回往复,而人却难以回到从前[2]。

在现实中,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之间联系密切,单一的对“宇宙”进行理解,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生命意识与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联系密切。其中,时间意识,是指对生命长短的思考,而空间意识,则是对自身存在空间的二维思考。所以,诗人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宇宙意识将会受到生命意识的影响,而生命意识属于生死主题的突出内容。初唐诗歌作品中,诗人对于宇宙的思考和探索较多,可以将领悟到的时空观念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体现在诗中[3]。当得意之时,则会通过这种意识的表达抒怀言志,思考人生虽短,却可功名永存,当失意之时,则倍感生命短暂,个体之渺小。在唐朝作品之中,描写美好短促与宇宙永恒主题思想的诗歌较多,例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宇宙意识产生主要源于时光一去不复回,无论是容颜、繁华、青春都将随之而去,需要重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理性面对一切,此时诗人多会表现一定的伤感,正如“三千里外天入海,五十年后发染白”,宇宙无尽,人生有时[4]。

2.春江花月夜中生死观思考

初唐诗歌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在基调方面,以淡漠且伤感为主,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为初唐四杰,通过诗词描绘宇宙无穷而盈虚有数。《春江花月夜》继承前人的思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情入理,将悠然闲逸的环境与世事沧桑,人生起伏联系在一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江、海、潮等宏大的意境联系在一起,表现波澜壮阔,苍茫浩渺之情,这时明月当空,将汹涌与幽静结合在一起,在动态与静态联系在一处,体现生死主题。“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通过动人心魄的壮阔突显月夜的静谧,思考宇宙之大,千里共一月,何须因此处明月而倍感惊奇。这四句诗,首先将人带到起伏之中,然后又以一种平复的心境手笔,体悟宇宙永恒不变,应坦然面对。接下来,进行宇宙生命的追问,突显生死主题,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将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江月年年照江畔,能有几时有闲人,思考时光短暂,月依旧,而人却非往昔,可见,诗歌由景物描写逐渐转为对人生的思考。此时,可以将人带入两种境界之中:其一,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其二,人类生命繁衍不息单个体却只争朝夕。“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对于上述的两种境界进行展示。第一个看见江月的人已经不在了,而江月却依然如故,表现个体生命的短暂,对其进行引申,将自己曾经看到江月的感觉与处境和现在进行比较,已经物是人非,不可同日而语,表现宇宙永恒,而人生却一去不回。与之衔接的下一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通过进一步发问,将人类生命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思考江月等待何人,是否等到这一人,而无论结果如何,江水滔滔,依然如旧,而个体生命短暂,可能无法知道江月待何人,莫不如释去哀思,消除妄执,坦然视之。

春江花月夜将人的生命与江水、江月等联系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感悟生死,既要重视生死,又要忘却生死,这样才能得到超脱。根据儒家天人相应的观念,个体生存依赖于天地万物,个体的每一部分皆可以与天地对应。《春江花月夜》之中描述较多的为江水,描述的方式以奔流不息,波澜起伏,无穷无尽为主体,由此可以给人一种永恒和渺茫的感觉。而江月则处于静态,二者结合在一起,互相衬托,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也像江水一样向前流淌,但却终有尽头,不可回头,是一个动态过程,无法自控,而月则亘古不变。

(二)宇宙意识下的爱情观

诗歌的后半部分,写作重点发生变化,逐渐由对生命的思考转变为对爱情的思考。从整个诗歌的整体性角度分析,生命思考和爱情思考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二者结合对于诗歌韵味和深度产生不良影响。仔细阅读之后,并非如此。诗歌由月到人,然后由人到情,再由情到理,合乎逻辑,且人生感悟属于大方向,最终写到爱情,属于个体性,而诗歌自身是否作者有感而发,包含个人情愫在所难免。《春江花月夜》中,夜景属于哲思的基础,情则是有景而生,并通过对哲思的延展,实现浓情厚意,诗人在此处对于宇宙意识的体现主要以游子和思妇为主,其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孤独、感叹,而这种孤独和感叹则会表现出个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将其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对往事的沉思,更是对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总结《春江花月夜》中描绘描绘爱情的意向,例如“落花”、“落月”、“碣石”、“潇湘”、“鸿雁”等,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以逝去、别离、思归、如一为主观点。除此以外,以上的意向选择各有不同,落花则与时节相关,而时节则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往复,从而引出生命与时间、宇宙的关系,落月则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而前部分诗文中表达的是月永恒,此处却用落月,则流露出世事无常之感,月虽永恒,但依然存在落时,将其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曾经的一切会发生变化,无论当时是多么忠贞,所以,需要理性面对,学会抛却感性的认知,从而消除烦恼,这属于诗文的一种升华。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情探析

(一)壮志难酬,心怀天下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并由景、情、理依次展开,景则为春江美景,情则为对月伤怀,理则为游子的离愁别绪。首先,使人通过潮水涌动、明月当空等展示的便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自己便是沧海一粟,许多挫折和坎坷一去不返,从表面而言,诗人已经看淡人生的兴衰荣辱。但是,文中逐渐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如“不知江月待何人”、“青枫浦上不胜愁”、“玉户帘中卷不去”等不仅表现得是一种爱情,而是一种报国之情,江月待人可以引申为诗人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从。青枫浦上的愁思,不仅仅是因为爱情遇到挫折,而是感叹人生报国无门,难以舒展情怀。玉户则是指楼阁华丽,使用玉石进行镶嵌,这样的情境堪比庙堂,并不是一般的场所,可见诗人心中所思所想并不简单的是爱情,而是难以报效国家,壮志难酬,且生命易老,如果再如此浪费光阴,将失去机会。这时,又对自己进行反思,虽然自己不能实现壮志,而后来还会有英才为国为民,且自己还会有用武之地,不必悲观,即“何处春江无月明”。

(二)感叹人生,离情更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自然引出使人的愁绪,在感叹人生之时,却多了几分思念之意。这种思念可以作为自己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慰藉,虽然不能完全超脱,但却可以减轻心中的苦闷。通过“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更像“扁舟子”一样,行踪不定,没有立足之处,这种漂泊无定的现状更多几分离愁,即使想要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却不知将何处作为自己思念的对象。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以“月”传情,怜悯思妇,想要帮助思妇,解决其心中的愁苦,但只是“徘徊”,却为真如是,由此可见,诗人怜悯思妇之时,也是在伤感自己,自己的处境步入思妇。所以,使用“鸿雁长飞光不度”,暗示无法将自己的这种怜悯之情或者心中愁苦讲述出来,无法帮助思妇。

(三)坦然面对,寻求新生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并不受到现实事物的局限,而是畅所欲言,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景物的奇美,爱情的纯真,人生的渺茫,扩大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感悟人生哲理,探索宇宙奥秘。整体而言,诗文并不仅仅是一种伤感的基调,还表现出参悟人生哲理之后的释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即使自己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要过于妄执,因为人生总有缺憾,只能选择面对,而不是选择放弃。江月年年如此,已经成为常态,自己人生的风雨,只要不断适应便可以感觉其平常,且“海上明月共潮生”,必须经历大风大浪,才能达成所愿。可见,这一句并不是简单的宇宙生命意义的表现,而是一语双关,内涵深刻。

三、结束语

《春江花月夜》文辞华美,意蕴深刻,以江月起笔,最后以江月落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人生往事多艰,可叹宇宙无穷尽,而人生却一去不复回,江水奔流不息,而江月卻依然入故,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变与不变的对比,令人参透生死,却又难以忘怀。然后带着这种宇宙意识,展示一种游子思妇的情怀,更加真实而直白。整体而言,全诗基调为哀而不伤,伤而不悲,含情脉脉,却又存在难言之隐。将生死与爱情放在宇宙意识之下,使用江水、江月作为连接,展示一种自然和深情的魅力。除此以外,全诗还反映一种爱国的情怀,做到思己、思家、思国、思宇宙,真我表白,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吕效端.《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与诗情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12.

[2]王亚桥.从《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解读诗心[J].文学教育:中,2015(11):31-31.

[3]李春燕,杜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2):12-13.

[4]邹创.浅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理、情[J].新课程(下),2015(2):33-33.

[5]孙军.一夜一惆怅,一生一绝唱——《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分析及其生命意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94):52-53.

[6]邓秋红.喟叹而不呜咽,伤感而不颓废——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5(2X):24-25.

[7]吴平波.《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横绝[J].文学教育(上),2015(9):64-65.

[8]郝炜.春江花月夜[J].甘肃教育,2018(2):62-63.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诗情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沿波讨源探诗情
春江花月夜
诗情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