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2019-12-10董贵胜焦红卫刘文海
董贵胜 焦红卫 刘文海
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魏至北宋时期的大型窖藏佛教造像,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是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佛教造像与其他地区的相比较特征较为明显:石雕艺术方面,造像整体光洁平滑,人物体态健美修长,面部圆润饱满,雕刻细致入微,在表现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实。彩绘贴金工艺方面,造像采用彩绘贴金工艺,完全用彩绘进行表现,彩绘都按标准画框、施彩,这种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极为少见的。以前发现的佛教石质造像都没有颜色保留,而龙兴寺这批带有贴金、彩绘造像的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
1996 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了400 余尊北魏至北宋时期的大型窖藏佛教造像。这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历时时间之长、雕刻技艺之高超和贴金彩绘保存之完整,都让世人惊叹!这次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被评为 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作为我国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从汉唐直到明朝初期,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早在西晋时期,青州就修建了宁福佛寺。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建立了南燕国。他崇儒尚佛,大建佛寺。到隋唐时期,龙兴寺已是青州地区最大的寺院。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最早有准确年代记载的是北魏晚期,最晚的是北宋中期。龙兴寺从兴建到被毁历时近千年,这批造像体现了龙兴寺前期造像的风格,它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特別是山东地区佛教艺术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概况
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应是当年遭到严重毁坏之后埋入地下的。出土的佛教造像材质大致有七种,情况如下:
以上情况说明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材质较全。造像种类有:背屏式、单体圆雕式(包括菩萨造像、罗汉造像和供养人像)。其中,背屏式造像大小不一,相差悬殊,从 310 厘米到50 厘米不等。在雕刻内容方面,繁简不等,有一尊、三尊、五尊不同类型,以三尊造像最多。从整体造型上看,主体造像一般居于材质下部,两侧雕刻飞龙,龙嘴吐水,水柱之上饰配以莲花等图案,胁侍足踩莲台,整体造型和谐精美。在这些造像中数量最多的是单体圆雕造像,另有数量较少的供养人、罗汉等。在单体圆雕佛像中,身着袈裟、长裙的有的垂纹遍身,有的则很简洁,仅呈现健美的肢体。在菩萨造像中,有的披金戴玉,身着长裙,飘逸自然,有的装饰极简。这些造像充分显示出当时雕刻技法的精美和高超。部分佛造像的袈裟上留有各种颜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面,即所谓“法界人中像”,这是此次清理出土的造像极品。造像的贴金主要用在佛像皮肤裸露的部分,其中有几件造像的贴金至今仍保存完好,实属罕见。
-
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与其他地区佛教造像相比较,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特征较为明显:造像整体光洁平滑,人物体态健美修长,面部圆润饱满,雕刻细致入微。在多种形式的造像形式中,单体立姿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1/3以上。在以塑造形体和容貌特征为主的佛教造像中,体态表现为肌体丰硕,四肢修长,面部短而圆、肩宽胸隆、束腰宽臀、另有和蔼慈祥的面容,佛体的韵姿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塑造。
(一)石雕艺术特色
佛像整体造型。在龙兴寺出土的造像中,北魏时期的造像大都是背屏式造像,并且表现为一佛二肋侍菩萨的组合居多。东魏时期开始出现单体立像,北齐时期最多的是单体立像。北齐时期的佛造像特色鲜明:人物的前胸比东魏时期更丰满,胯骨略微突起,身体曲线更优美。脚部的造型饱满,造像背面扁平垂直。衣着轻薄且贴体。身体总体上光洁平滑,彰显简约平缓的内在气质。在表现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实,这是北齐造像雕刻艺术的突出特色。
佛像头部造型。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造像中,其中有佛头造像 140多件。北齐时期佛像面部造型浑健,颧骨高,头顶尖。与北魏造像的头部相比较,更接近真人。紧绷的嘴角,细长的眼睛,整个头部圆润。佛像头顶的肉髻分为右旋、磨光和水波纹等不同形式。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以右旋式螺发肉髻为主,这与同时期的北方石窟造像相比较是极为少见的。北齐时期佛造像螺发比较平缓,而这之前的北魏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肉髻多为较高的水波纹肉髻,东魏时期螺发的高度逐步降低。可以看出造像形象的不断变化。
眼睛方面,眼睛整体深邃、弯曲上扬,细长且呈半圆状微睁,眼球俯视。外眼角用一条阴刻线区分上下眼皮。
耳朵方面,北齐时期,造像为双耳垂肩,轮廓修长,形式多样。
嘴巴方面,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嘴型呈月牙状,唇线的雕刻硬朗,棱角明显。唇中线与上唇线相交,嘴角较深且上扬,嘴唇丰厚且下唇分为两块,人中较深。而在东魏时期,造像的唇中线和上唇线是不相交的。到北齐时期,在笑容方面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改变,由微笑变为含笑状态,这样使人物更显得慈祥,更接近人的真实形象。
在单体立佛像中的佛像均有头光,石质佛像头光与身体同用一块石头雕刻而成,木质佛像头光一般安置在石雕佛像后面,用铁钉固定于佛头后部。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后面能发现有铁锈的痕迹,推测应为固定木质头光的佐证。
北齐佛像头部造型特征深受两种不同人类原型影响,一种是以中国本土汉族人的容貌特征为原型,又融进了犍陀罗佛造像的面相方圆、眼睛细长和鼻头圆润等容貌特征,从而形成的新的面部特征。另一种受印度传统造像影响,形成的脸型圆润、嘴唇较厚、双下巴、鼻梁挺拔等面部特征的造像。
佛像服饰。龙兴寺北齐佛像造像中的服饰花样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无衣纹的造像,这种造像仅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等几个地方刻边线,线条流畅简洁,这是佛教造像向本土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彩绘贴金工艺
佛教造像绝大部分采用彩绘贴金工艺,龙兴寺北齐时期的佛像出现了身上无任何线条的造像,这种造像完全用彩绘进行表现。而不管袈裟有无垂线,彩绘都按标准画框、施彩,这种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极为少见的。
- 石雕与彩绘工艺的完美结合
在以往发现的南北朝的彩绘作品大都为壁画,例如敦煌的莫高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等。这些壁画都是绘制在墙壁、墓壁,画面多绘制在石灰抹成的平面上。另有一些佛教作品,例如重庆的大足石窟等的彩绘泥塑,也大多是晚期彩绘。以前发现的佛教石质造像都没有颜色保留,而龙兴寺这批带有贴金、彩绘造像的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
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青州佛教造像与其他地区的相比较特征较为明显:石雕艺术方面,造像整体光洁平滑,人物体态健美修长,面部圆润饱满,雕刻细致入微,在表现手法上崇尚自然真实。彩绘贴金工艺方面,造像采用彩绘贴金工艺,完全用彩绘进行表现,彩绘都按标准画框、施彩,这种做法在佛教造像中是极为少见的。以前发现的佛教石质造像都没有颜色保留,而龙兴寺这批带有贴金、彩绘造像的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为我国的美术史研究,以及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在我国佛教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鑫. 青州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5.
[2]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J]. 艺术品,2014,(9): 8-21.
[3]李佳.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初探[D].东南大学,2005.
[4]冯星海.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J]. 大众文艺,2013,(18):102-103.
(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