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9-12-10景义轩
景义轩
【摘 要】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共享,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整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融媒体时代,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时代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媒体素养和跨学科知识面,在夯实学生的传媒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拓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多元融合的知识框架体系,最终打造高质量的融媒体人才。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人才培养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变化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观点——无论是媒介内容生产、媒体形态还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包括媒介运营模式与媒介营销观念都在发生改变,形成了一种全层次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学者王如一指出:“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消融。传统媒体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信息发布者,而是逐渐接近受众,看重用户体验,注重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虽然早在2009年,学界就已经出现了融媒体这一概念。但真正让“融媒体”这一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却是这几年。几乎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与越来越轻便智能的手机让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从电视、广播、报纸、PC电脑等平台转向以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移动APP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9.6%,互联网网民数量接近8.3亿人,在这8.3亿人中,有近8.17亿人最常用的上網工具为手机。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还是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报刊媒体,抑或以新浪、网易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平台,纷纷进入到融媒体时代——通过利用其他媒介资源,主要是“两微一端一抖”(即微信、微博、客户端和抖音),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如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开播41个春秋的《新闻联播》打破传统时政类新闻报道节目的固定模式,探索“大屏+小屏”模式,探索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短视频的新模式,每期视频在央视新闻微博上的播放量超过千万,微信公众号的平均阅读量超过40万,#主播说新闻#的话题阅读量超过9亿。央视通过“分众化、年轻化、碎片化”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总的来说,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共享,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技术的革新转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碎片化”“便捷化”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特点,彻底改变了当下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层出不穷的新兴传播媒介与传播平台挑战着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与几乎没有门槛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快手、抖音、微博、微视等)让人人都可成为主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当编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突发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客串记者的角色,通过手机将新闻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上传到网络。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新闻传播快捷性的要求,各大媒体逐渐打破传统新闻采编流程,在保证新闻素材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网络突发事件的新闻素材,将其加工制作成为符合自己媒体平台风格的新闻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不同类型的受众。“融合”成为这个时代媒介传播的特点。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融媒体时代,视频传播数量大大增加,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意味着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能简单满足于培养能熟练操作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等设备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能在熟练运用设备的基础上,运用声音、画面等素材进行创新创意的人才。若高校忽视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是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媒体素养。移动网络时代,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需要在原有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课程基础上加入数字媒体或新媒体领域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全媒体素养。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大胆创新,转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室内上课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媒体素养不能仅靠喊口号,而是需要高校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高校可以通过与主流媒体如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签约的方式,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新媒体平台实习机会;也可以与本地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融入电视节目制作各个流程的机会。总之,高校要立足“融合”这一关键点,为学生提供教学与实习相融合的学习平台,努力打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全媒体素养”。
2.注重扩大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客户端,“跨界融合”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而是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新模式。例如这几年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让故宫文化历史借助多款APP走进千家万户;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敦煌莫高窟内从北魏到唐朝等十多个朝代的壁画、文物的高清图像借助“数字敦煌”这一APP清楚呈现在全球各地的网友面前。这些数字文化APP的盛行又带红了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融媒体时代,能满足“跨界融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受人才市场的青睐,因此,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既要重视夯实学生的传媒学科专业基础,还要重视拓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多元融合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一方面要求高校开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与辩证思考的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能给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时提供知识支撑,辩证思考的能力则帮助学生在真伪难辨的“后真相时代”学会甄别和判断互联网信息的真伪,为最终创作出有深度的优质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融媒体时代,做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若教师缺乏融媒体时代的数字素养,如何能培养出具有敏锐数字洞察力的学生?若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跟着网络上的言论人云亦云,如何能培养出能辨别网络真假信息的学生?若教师缺乏媒介融合的素养,如何能培养出具有“跨界融合”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方面,高校除了引进高层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外,还可以送青年教师到电视台、数字新媒体公司、视频网站进行挂职锻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具有融媒体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也可以借鉴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做法,设置微信公众号、微博或抖音宣传号,其中微视频的制作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老师领衔,给青年教师提供新媒体运营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要求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媒体人来校通过讲课、讲座等方式分享新媒体运营的心得与体会。同时,高校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形式,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效果。根据学校的师生配比情况,“双导师制”可以采用一对一导师制,也可以采用小组制,其中一位老師为校内的专任教师,学校再聘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的新媒体平台上的媒体人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学生校外实习分数由两位老师共同打分决定。
三、结语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跨界融合”让无数传统行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媒介的融合,深刻地改变了传播的方式。融媒体时代视频信息的兴起给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顺势而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与电视台、视频网站或新媒体业态达成战略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实训平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融媒体人才。
(作者学校: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3:54-56;[2]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 / /www.cac.gov.cn /2019 - 02 /28 /c_1124175677.htm;[3]李微,雷璐荣.试论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2014.5:82-83;[4]金丽娜.论融媒体媒介环境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