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
2019-12-10王迪吉林建筑大学
■王迪(吉林建筑大学)
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产学研人才方面,尽管提出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如产学研之间的融合度偏低,政策的可操作性差,高校培养与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之间缺乏密切的配合。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很难就业,而企业则又很难招聘到所需的人才,出现供需之间的矛盾。所以,作为产学研教育主题的高等院校,应该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高校各科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发展路径,促进我国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必备的人才。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容,都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在国外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中,产学研非常受到重视,其发展路径也较为丰富,经验较为成熟。如在美国,产学研发展几乎发展为自发的一种市场行为,当然这得益于美国市场机制及其信用机制发展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工科专业方面的发展尤为明显,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上世纪中期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立了“硅谷”这一产学研科技项目的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研究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因为我国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持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发展方面处于初级探索发展时期,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发展,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认识方面,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还不充分。有些高校认为产学研只是为学生解决实习问题的一个途径而已,同时企业也缺乏对其效益及价值的认识,同时将所需的费用视为教育及企业发展之前的额外的负担;第二,在具体发展路径方面很多高校还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尽管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外部环境的束缚,或者条件的不充足,使得具体的贯彻落实缺乏有效的策略或方法;第三,在机制建设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及长效的系统机制。在运行机制保障方面,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及相应的工作评价机制等,使得工作开展不能系统化、科学化、循序化等,停留在浅表层次。从上述问题来看,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存在单一性,在结合的深度、广度及有效性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最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其实践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在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效互动。主要体现在建设教学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有着丰富管理及技术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教学的顾问指导,或者是通过项目委托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研发中心等;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内容定制或是科研项目选择方面,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校企合作更加贴合。
(二)专家疏导模式
也就是由高校聘请领域内的专家、研究者、高级管理人员等兼任高校课堂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生导师,从而将业内最前沿的发展技术及理论引入校园学习中,对准行业发展的焦点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或者是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专家研讨和访问交流,调动学校研究资源与企业科研实践资源共同开展和攻克某个科研项目,降低产学研之间的转化难度,真正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点和长处。
(三)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双向对接模式
取代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的点对点的合作方式,高校内部打造集中的优势学科,使其产权学科群效应,为相应的产业区域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构建以专业核心竞争技术为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集群,推动和促进国家级区域重大发展项目的发展。通过这种有着核心竞争力技术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人才与资源的有效结合,通过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发展和共同进步。
(四)研发力量集成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小型、分散的科研力量或自发、重复的科研力量所产生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通过进行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突破,将人才、基地及项目捆绑成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通过平台整体的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建立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级,为我国科技及经济的发展的提供所需的中坚人才基础。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既具有生产性也具有创造性,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参与方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通过互动合作实现互动共赢,相互之间存在合作内生长效机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在相关的保障制度建设方面有着很大的滞后性,不能为高校产学研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和支持。从相关调查得知,上文所述的“企业的助推”因素和“高校教学的拉动”因素,仍然是制约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根源就在于尽管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但是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缺乏“共同语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困难重重,合作大都是一些敷于外表且难以持续的短期行为。
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开始主要以学校+企业的发展模式,之后发展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现在发展为“政府协同参与”的多主体的合作模式,但从总体来说参与的主体还是集中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产学研内在含义看,产学研重视知识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结合,不过由于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或部门,使其在运作过程中难免产生不协调、不均衡,因此还需要探索良好的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对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相互共赢,所以在发展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及行业特点建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来对相互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和组织,高校也要从产学研发展角度开展人才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培育应用型人才,通过行业协会的理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企业提高效益,促进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
在美国,对专业学位教育其内涵是指“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某一特定行业或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因此可以说“专业学位”与“行业或者职业”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专业学位教育和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在一起,因此可以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尽管获取专业学位不是从事某一职业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而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所以,高校的专业学历教育对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优化选择教学项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确保专业教学可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行业需求实现无缝连接。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多种学习方式的开展,如启发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讨论式学习模式等等。要推动科研和教学的有效互动,在教学内容中要恰当的引入科研成果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建设和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的人才培养作用。要大力支持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今早的接触课题研究、实验室教学,开展团队科研。在考试方法方面,也要进行恰当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丰富学生能力评价的方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重视企业的作用,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和创新。
总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