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3~15岁少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19-12-10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
◆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 / 文
编者按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刊发《上海市3~15岁少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该报告从上海孩子在幼儿、小学、初中三个阶段所受的“家庭教育”现状,调研了上海家庭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样的调查报告,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积极作用。
一、引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已颁布10年,为了解本市家庭教育现状,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特此开展调查。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拦截面访的方式,共回收样本2001个。其中,有效样本量1949个。被访者家里均有3~15岁少儿,覆盖幼儿园(3~6岁,占比49.9%)、小学(7~11岁,占比31.8%)、初中(12~15岁,占比18.2%)三个学龄段。这三个阶段属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期,而家长往往会由于学校教育的参与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次监测问卷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检验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得出的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25,表明问卷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三、家庭教育现状
1.九成以上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第一老师”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91.5%的被访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家庭教育中扮演“第一老师”的角色。其中,93.8%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家庭教育中扮演“第一老师”的角色,角色意识更强些。相对而言,祖辈的意识相对弱一些,但仍有85.8%。
家长对于孩子未来有着不同期望(见图1)。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条:25.7%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为白领;16.9%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为教育工作者;12.5%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医生。
图1 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2.孩子的自主时间、亲子沟通交流频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
调查发现,上海市3~15岁的孩子,周一到周五除了在学校(幼儿园)时间、睡眠时间、进行课业学习的时间外,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平均是1.2小时,用于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平均是1.4小时,剩余自主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双休日,孩子剩余自主时间平均为3.2小时。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用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相应地,自主时间越来越少(见图2)。
图2 3~15岁孩子课余时间安排
61.4%的被访家长反映孩子在自主时间内主要进行游戏、看电视、上网等娱乐活动,且随着孩子年龄段的增长,该比例也持续增长。其次,54.4%的被访家长反映孩子在自主时间内会与家里人互动交流(见图3)。
图3 3~15岁孩子自主时间安排
69.0%的被访家长与孩子每天进行沟通,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该比例有所下降;14.4%的家长每周会与孩子沟通2~3次;偶尔沟通和几乎不沟通的比例仍有4.3%。其中,64.5%的被访家长每次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于20分钟。
3.八成以上家长通过讲道理的方式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图4显示家长与孩子发生不愉快冲突的频次,图5显示孩子有负面情绪的表现。
图4 家长和孩子发生不愉快冲突的频次
图5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81.4%的被访家长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处理,有家长表示“需要跟孩子一出生就讲道理,别认为听不懂,讲多了就懂了”;43.1%的被访家长也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纠正的方法。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孩子年龄越大,采取“惩罚”、“揍一顿”、“责骂”、“无所谓,孩子还小”等方式的家长比重明显下降,“反思问题是不是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家长比重有所增加(见图6)。
图6 家长对于孩子不当行为的处理办法分布情况
根据孩子情绪反映的不同,家长对于孩子不正当行为的处理办法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大吼大叫的孩子,采取“惩罚”、“揍一顿”、“责骂”等方式的家长比重明显增加;对于不开心但不表现出来的孩子,“反思问题是不是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家长比重明显增加;对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孩子,采取“改变周围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的家长比重有所增加。
4.不同年龄段家庭教育关注点不同
在家庭教育中,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重视的内容有所不同(见图7)。3~6岁孩子的被访家长,更重视“适应幼儿园生活(45.0%)”、“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41.7%)”、“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40.0%)”。
图8显示,7~11岁孩子的被访家长,更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52.6%)”、“适应小学学习生活(43.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41.4%)”。
图9显示,12~15岁孩子的被访家长,更重视“身心健康、人格完善(89.2%)”、“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变化指导(46.3%)”、“独立自主能力培养(43.8%)”以及“充分了解并尊重孩子(43.2%)”。
图7 3~6岁孩子家长家庭教育关注点
图8 7~11岁孩子家长家庭教育关注点
四、家庭教育问题
1.四成以上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太称职
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58.5%的被访家长认为自己“非常称职”或“比较称职”,35.6%的被访家长认为自己“一般”,5.9%的被访家长认为自己“不太称职”或“完全不称职”。从不同家长身份来看,46.1%的父母认为自己“一般”、“不太称职”、“完全不称职”,相对而言,祖辈认为自己“一般”、“不太称职”、“完全不称职”的比例相对较低,达到29.7%。
2.家长与孩子日常沟通交流时最关注学业情况
根据被访者反映,家长与孩子日常沟通交流中学业方面的内容占比较高,特别是7~11岁和12~15岁两个年龄段,占比分别达57.7%和57.9%。具体的交流内容见图10。
3.近七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不当做法
从不同学历家长的不当教育做法来看,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家长出现“总喜欢指导、教导、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训斥孩子”和“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情况的比例也有所增高(见图11)。
4.八成以上家长希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根据调查,14.9%的被访家长强烈希望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68.9%的被访家长希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线下的渠道,包括书籍(42.9%)、学校(38.7%)、商业早教/教育机构(32.3%)、亲友的经验(24.7%)、街道和社区育儿知识宣传(21.7%),线上渠道如育儿网站、微信群等只有25%左右。
运用线下渠道获取家庭教育方面指导的家长比例虽然高于运用线上渠道的家长比例,但调查结果显示,66.2%的被访家长希望通过线上渠道得到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希望“有专业辅导网站或公众号可以咨询”。
图9 12~15岁孩子家长家庭教育关注点
图10 家长与孩子日常沟通交流中学业方面内容的占比情况
图11 不同学历层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不当做法的比例
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40.7%的被访家长希望以系统教育的方式得到家庭教育的指导,有家长表示希望得到按年龄特征的系统地、实用性比较强的家庭教育指导;25.1%希望以分类指导的方式得到指导;13.7%希望以疑难解答的方式得到指导;11.1%希望以亲子活动等实践教学的方式得到指导;8.7%希望一对一指导。
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被访家长主要希望得到“亲子关系协调(37.8%)”、“少儿身心问题的处理(33.4%)”、“亲子沟通技巧(30.3%)”等方面的指导,其他如孩子需求特征、孩子发展评价、生理状况的变化以及多孩之间关系处理,分别占比24.0%、22.7%、9.2%和7.8%。
5.祖辈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与父母存在差异
根据调查,除学校(幼儿园)之外,3~15岁的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最多,其次是祖辈。祖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比35.4%,也不低。
从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来看,祖辈的沟通交流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和孩子一起吃饭(71.9%)”和“单纯和孩子聊天(47.9%)”。而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相对丰富一些,一起看电影、游戏、阅读等方式较为普遍(见图12)。
图12 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分布情况
图13 祖辈与父母家庭教育关注度差异较大的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出现“完全以孩子为中心”情况的比例较高,达40.4%;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约达38%。
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祖辈与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各项内容的关注程度是有差异的。对于3~6岁少儿,祖辈与父母关注“适应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人际交往”三项内容的比例差距明显;对于7~11岁少儿,祖辈与父母关注“学会关心别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三项内容的比例差距明显;对于12~15岁少儿,祖辈与父母关注“充分了解并尊重孩子”、“科学对待孩子学业状况”、“睡眠、营养和用眼卫生”三项内容的比例差距明显(见图13)。
另外,在家庭教育指导获取方面,相比于父母对于线上渠道的需求,祖辈对于线下渠道的接受度更高一些,选择线下渠道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祖辈家长占比达52.6%。
五、建议
1.家长应丰富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等问题,而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主要还是“与孩子一起吃饭”、“单纯和孩子聊天”。这说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我以为”、“我认为”的思维习惯,较少参与孩子的活动,缺乏对孩子心理的了解。
聊天是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花费在学习、体育锻炼、兴趣爱好等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多,且其内心想法也会伴随着认知的增长越来越多,家长通过聊天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片面,进而影响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思维判断。少儿阶段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以孩子的视角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成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案。
2.家庭教育指导方应强化家庭教育评估工作
对于《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到的各项家庭教育内容,被访家长或多或少都有关注到,但关注程度各有差异,因此很难保证各项家庭教育内容都得到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方应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评估,确保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到位、做法到位,并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的实施效果,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3.家庭教育指导方应加强对隔代教育的教育指导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祖辈对家庭教育各项内容的关注程度有差异,父母对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祖辈对于孩子情感、为人处世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父母与祖辈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事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造成父母与祖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矛盾。调查中有家长反映希望了解父母与祖辈在家庭教育方面矛盾的解决办法,但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家庭教育指导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增加这部分内容的指导,切实帮助隔代教育的家长解决问题。
4.街道、社区应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查中有多位家长希望街道、社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工作,包括成立亲子教育工作室、引进专项人才、多举行社区亲子活动、推广和宣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等。街道、社区相比其他家庭教育渠道在便捷性、互动效果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尽管街道、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但目前街道、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工作力度还有所欠缺。街道、社区作为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服务机构,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人才储备、人员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活动,为民众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