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画家中西方知名度比较研究

2019-12-10锋,浩,

关键词:知名度画家图书

甘 锋, 方 浩, 王 廷 信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南京 210096)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和视觉图像,中国绘画艺术的全球传播,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传播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地球村时代,已成为关系到中国艺术传承与发展、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界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冲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构建,也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门显学。作为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的艺术传播研究已从吸收外来成果、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阶段发展到中国艺术传播史书写、构建中国特色艺术传播研究范式的新阶段。但就研究方法而言,基于大数据且将量化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效结合并运用于艺术传播问题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大数据应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方法,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实现基于主观经验总结的人的行为分析模型向依据客观数据分析的行为预测的转变”,[1]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开放性系统,艺术传播是传播者、传播媒介、接受者等多方认知、目标和利益协同博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定量描述。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和传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数据不但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和传播要素,而且使我们能够利用大数据去消除不确定性,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对相关数据的挖掘、测量、统计等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就学术研究而言,大数据意味着一场思维革命”,[2]意味着基于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将成为处理大数据问题的基础性思维方式。(1)在当前大数据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即使某一领域的数据量足以消除不确定性,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仍将是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主要框架;当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基于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将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思维方式,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由此,大数据使得采用相关关系对艺术传播活动进行度量和分析成为可能。

艺随人走,画家是绘画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画家的知名度,往往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绘画艺术成就,乃至体现出一国文化之软实力。对画家知名度进行的量化研究是对艺术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估,有助于揭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与艺术发展和传播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大数据对中国画家知名度进行测量、排序、可视化处理和相关性分析,有可能从更加宏观的时空维度描绘画家知名度的历史变化图景,揭示画家知名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构建中国艺术全球传播的有效范式,提升中国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参照系。用量化数据表征中国画家在中西方的知名度,客观准确地厘清中国画家中西方知名度的演变状况,构建一种大数据驱动的艺术传播效果研究范式,对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方法论意义。

一、数据来源、关键词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1.画家名单来源

中国画坛名家辈出,千百年来涌现出的优秀画家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为了尽可能全面地筛选出具有公信力的画家名单,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11部代表中西方主流观点的艺术类经典著作(表1.1),对每一本著作进行文本细读,记录书中所提及画家的姓名字号、身份、画种、师承、流派、籍贯、提及文字行数等信息,汇总得到316名中国画家。基于中西比较研究的需要,每一位作为研究对象的画家都要同时被中西方的数据库收录。我们在《大英百科全书》中逐个检索并记录所有画家的英文译名,如某画家未被收录(是否被收录,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则只以汉语拼音作为该画家的英文译名。将316名画家的英文译名在谷歌图书英语语料库中检索之后发现,只有194名被收录,从而将研究范围缩减至194名。进一步检查发现其中存在同音画家(如李寅和李因)、与其他名人重名(如画家王蒙和文学家王蒙)等问题。经过对比去重等处理后,排除了45名画家,最终确定149名中国画家作为研究对象。

表1.1 中国画家名单来源著作

2.谷歌图书语料库(表1.2)

谷歌图书语料库收录800多万本图书,占世界图书总数的6%,时间跨度为1500年到2008年,词汇数量达8600多亿。中国画家在谷歌图书英语语料库中出现的最早记录在1800年以后,(2)在谷歌图书英语语料库中没有发现1800年以前的中国画家英文译名的记载,可能是因为:(1)1800年之前出版的记载中国画家的英语图书,未被收录到谷歌图书英语语料库中;(2)汉语姓名的英译在不同年代以及不同翻译方法中差别较大,尤其是1800年以前的英译与今天通行的翻译方式不同,具体译法难以确切考证,本文采用的英译方式包括汉语拼音(1957年启用,当代主流翻译方式)和威妥玛拼音(1867年启用,系启用汉语拼音之前的主流翻译方式)。因此将研究年限设定为1800年到2008年。

表1.2 谷歌图书语料库各种语言图书及词汇数量

3.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收录了自1915年至今的7 000余万篇文献,是世界上中文文献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

4.读秀图书数据库

读秀图书数据库收录了自1820年起的430多万种中文图书题录信息,占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可搜索的全文资料超过10亿页。

5.百度搜索

百度搜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按照中国网民数量8亿的80%估算,拥有超过6亿用户。

6.谷歌搜索

谷歌搜索是使用量最大的搜索引擎,占据了中国以外的全球大部分搜索市场,按照全球其他地区网民数量32亿的80%估算,拥有超过25亿用户。

(二)关键词界定

1.中西方

中西方即中国和西方。根据《辞海》《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定义,“西方”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西半球的欧美各国。语言是区别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因此本文将“西方”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主要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的欧美各国。这一方面是因为英语在人类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通用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欧美社会、互联网和学术界,英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通用语言);另一方面是由于英语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图书量占比56%(自18世纪英国成为所谓“日不落帝国”以来,英语图书作为世界上传播最广、受众面最宽的读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西方主流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观念与认知)。因此本文中的“中西方”准确地说指的是汉语世界和英语世界。

2.知名度

作为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热词, 知名度一词并未被《辞海》等权威工具书收录;作为传播学、管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未见明确定义。本文综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百科大辞典》以及相关文献的解释,将知名度界定为“人或事物的名称被公众知晓的程度”,它表示的是一种数量关系。知名度的高低可以通过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本项研究中,它侧重的指标主要是知晓的广度而非了解的深度,这是量的测量,而非质的评价,但需要说明的是:(1)尽管本研究主要是量化研究,聚合的是相关数据,研究的是相关关系,但同样重视理论分析,尝试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探寻因果关系,试图通过广泛系统的量化研究验证支撑理论分析的有效性;(2)尽管本研究只设立知晓程度的量化指标,所有数据均不涉及质的评价,但是人们在谈及画家知名度的时候,一般都含有褒义的成分,因此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质的评价。

米歇尔等学者认为:“通过测量一个人名字的出现次数可以追踪其知名度。”[3]本文将知名度进一步界定为画家姓名在各个文献数据库中的出现次数。具体而言,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画家知名度指的是画家姓名的词汇频数、提到画家姓名的英文图书频数;在读秀图书数据库中,指的是提到画家姓名的图书数量。这可以说是画家在读书界的知名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指的是提到画家姓名的文献数量,反映的是画家在中国学术界的知名度。在谷歌和百度搜索中,指的是提到画家姓名的网页数量,这可以说是画家在中西方大众之中的知名度。在上述所有数据库中,谷歌图书语料库的数据精度是最高的,尽管它并不直接对应中国画家在当下社会大众之中的知名度,但是画家在读书界的知名度是有可能转化为大众知名度的。根据葛兰西、福柯、布尔迪厄等学者的观点,读书界掌握着一定的文化资本,其对画家的品评更容易赢得公众的认同。

(三)研究方法

画家的姓名(包括姓、名、字、号等)在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可以代表该画家在特定领域的知名度,在上述数据库中按照检索结果进行知名度排序,分别形成排行榜,最后计算得出总排行榜。由于数据库每年收录的数据量并不相同,所以知名度更精确的表征应该是提及次数除以当年数据总量,但受限于大部分数据库的历年收录量无法获取,只有谷歌图书语料库开放了每一年收录的词汇总量,因此,除谷歌图书语料库之外,其他数据库只能采用提及次数代表知名度,而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计算词频知名度时,我们将提及次数除以当年词汇总量作为词频计算公式,即:W=F÷T(W代表词频知名度,F代表提及次数,T代表词汇总量)。

利用提及次数和词频等量化指标所表征的知名度,不仅可以对画家知名度构建和传播的历史状况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描绘,更为直观地呈现出画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影响力等情况,而且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画家知名度的排名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来探寻画家知名度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而对其后所隐藏的绘画艺术观念、文化传统、跨文化传播等问题的理论分析,则有可能揭示出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中国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全球传播提供一个参照系。

首先,梳理11部选定著作,采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出149名中国画家名单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在选定数据库中检索149名画家姓名。分别在读秀图书、中国知网、百度搜索中检索统计对应的中文图书、文章、网页的数量。检索英语数据库之前,先依据《大英百科全书》整理中国画家的英文译名,然后分别在谷歌图书语料库、谷歌搜索中检索统计中国画家英文译名对应的英文词频、书频、网页的数量。分别排序后得到149名中国画家的6份知名度排行榜。

再次,分别汇总得出中西排名前50中国画家榜单,对比分析画家维度信息。读秀图书、中国知网、百度搜索三个排行榜的排名加权后得到汉语总排名榜单。谷歌图书语料库词频、书频、搜索三个排行榜的排名加权后得到英语总排名榜单。两个总排名榜单各选取前50名,分别从名次、身份、年代、地域等维度,对比分析中西方对中国画家的认知情况。

最后,汇总得出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的中国画家榜单。为了弥补各个数据库及其排行榜的时空限制和精度信度不足的问题,我们将6份榜单进行综合加权处理,力求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中国画家在全球的知名度情况。然后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提取年份和知名度指标数据,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提纯转为结构化数据,绘制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的中国画家知名度指标随年份变化图表,从而进一步分析中国画家知名度的总体结构、普遍特征和变化趋势。

二、谁在中国最知名

(一)对入选汉语排行榜的74位画家知名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一共有74位画家跻身三大汉语排行榜前50名榜单,其中共有34名画家同时出现在三份榜单之中,约占总数的46%;有42名画家至少同时出现在两份榜单之中,约占57%。例如公众知名度非常高的张大千(百度搜索榜单中排名第7、读秀图书榜单中排名第13)就没有出现在中国知网的榜单上。再如李苦禅,在中国知网的榜单中排名第4,可以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是在其他两个数据库中的排名却非常靠后,分列第43(百度搜索榜单)、第49位(读秀图书榜单),这很可能反映了中国文人对作为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的李苦禅的特殊偏好。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各类数据库的不同收录情况,从侧面体现出各个数据库所面向的社会阶层对不同画家的知晓程度和审美偏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以图书、文章为代表的读书界、学术界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公众界对中国画家知名度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这表明汉语社会各界各阶层对画家的认知取向还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整体考察画家在中国的知名度排名情况,我们经过加权计算出总排名得到在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名单。之所以采用排名加权的综合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各个数据库中的知名度指标不一样,原始数据不能直接相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还能够排除异常值,减小单个数据库的误差。例如“文同”二字在百度搜索中提及网页数量巨大,排名位居第二(“文同”在很多网页中指的不是画家文同,比如“同文同轨”“同文同种”等等),但在其他两个数据库中的排名分别是第23名、46名,如果采取原始数据直接相加的方式,即使在其他两个数据库中排名靠后,文同的综合排名依然很靠前,然而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从表2.1可以看出,苏轼、王维、丰子恺、米芾、徐悲鸿、齐白石依次为总排名前6名,并且同时出现在三份榜单的前10名,这表明他们确实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6位画家。排名第7的弘一出现在两个榜单的前13名,排名第8的董其昌在三大排行榜中都排在前16名,排名并列第9的唐寅和赵孟頫则出现在两个榜单的前10名。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社会各界各阶层对知名度最高的前10位画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排名越靠前,知名度越高,就越有可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符合大众传播社会“赢家通吃”的传播规律。而排名越靠后,知名度越低,分歧就越大,社会各阶层就越难以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知名度最高的6位画家中,古代画家和近现代画家刚好各占一半,这反映出中国公众对画家的认知较为全面,既不崇古非今,也不厚今薄古。

表2.1 读秀图书、中国知网、百度搜索、总排名画家知名度排行榜前50名画家

(二)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时空分布情况

进一步从年代、地域这两个维度出发对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进行分类考察,可以揭示出画家知名度分布的时空特点。就古今区分来说,排名前50的画家之中,35人是古代人,占比70%,15人是近现代人,占比30%。漫长的古代占比大大超过短暂的近现代是毋庸置疑的,但考虑到近现代的时长还不到古代的1/20,近现代画家在中国的知名度总体上还是偏高的,这可能是因为所选数据库收录的数据以近现代文献为主,而近现代文献对与其同时代画家的记录可能更为详尽。

图2.1 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朝代分布

再看朝代分布(图2.1),近现代画家人数最多,有15位;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次之,人数分别为7、6、7、8,较为相近。按照时间先后来看,从五代到近现代,除元代下降一位以外,画家人数基本呈增长趋势。正如蔡元培所说:“中国之图画术,托始于虞夏,备于唐,而极盛于宋……而名家亦复辈出。”[4]183知名画家人数随年代演进而逐渐增多的趋势,一方面表明中国绘画的发展在传承中愈发兴盛,绘画名家辈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现有资料对年代越近的画家记录越详尽,而对于年代久远的画家,由于古代保存、传播技术的局限,传世文献比较少,所以年代越久远,名留青史的画家就越少。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古代画家已经大浪淘洗,而近现代画家由于传世时间还不够久,尚未经过充分筛选。

从区域分布来看(图2.2),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共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13人、浙江12人、河南5人,总体上集中在东部,中部次之,南部较少,西部和东北等边远地区最少。有18个省、市、自治区是0,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可能是北京,竟无一人上榜。各地区知名画家数量分布极度失衡,江浙两地就占据了上榜人数的一半。江浙一带历史上经历的三次人口大迁入造就了江浙地区经济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格局,至今仍是我国的文化高原。

图2.2 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位画家地区分布

(三)画家知名度分布的梯度和结构特征

进一步观察图2.3可以发现,在中国知名度排名前50名画家中出现了明显的知名度梯级分层现象,对其中隐藏的梯度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不但可以揭示出同一梯度画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而且可以揭示出画家知名度构建和传播的一些核心因素。 这50位画家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梯度是排名数一数二的苏轼、王维,他俩的知名度难分伯仲,但高出后一梯度很多。究其根源,这与两人的文人身份有很大关系,他们的诗词早已达到举国皆知的程度。如果单独考察两人作为画家的知名度, 恐怕排名不会这么高。但是当一位画家具有多重身份时(苏轼、王维都兼具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单独考察其作为画家的知名度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不过,就其对中国绘画发展的贡献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来说,两人作为画家能赢得如此之高的知名度也在情理之中。

图2.3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50位画家(纵坐标数值为加权后的知名度分值)

第二梯度由排在第3位到第6位的丰子恺、米芾、徐悲鸿、齐白石构成。这4位画家的知名度很接近,也明显高出后一梯度一大截。丰子恺也是文人,是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其漫画脍炙人口,流传极广。米芾书画双绝,个性怪异,是一个颇多传奇色彩的人物。徐悲鸿和齐白石皆是近现代为国民所熟知的绘画大师。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不但在美术界拥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尤以擅画奔马而享名于世;齐白石则以擅画墨虾蜚声中外。同时坊间关于两人的传闻也特别多,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提高了两人的知名度。

第三梯度皆是历代绘画名家,从知名度较高的弘一、董其昌等依次递降到吴湖帆、陈继儒。从图2.3可以看出下降坡度舒缓,降幅相对较小,但是总体上领先后一梯度较多。这些画家能赢得较高的知名度,除了绘画艺术造诣高、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共同原因之外,还有许多自身独特的因素。例如排名第9的唐寅因“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妇孺皆知。并列第9的赵孟頫能诗善文,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一论断高度肯定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排名第11的赵佶,诗、书、画、印无所不能,其书法被后人称为瘦金体,其花鸟画自成院体,他的另一重身份宋徽宗则格外引人注目。

第四梯度的画家有阎立本、谢赫、张择端、仇英、顾况。这5位画家各有千秋。阎立本的人物画形象逼真传神,所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像》在绘画史和政治史上都深受重视。谢赫是唯一一位因为绘画理论闻名于世而进入榜单的画家,这既反映了中国缺少伟大的绘画理论家这一事实,也意味着美术界对伟大的绘画理论的迫切需求。他的《古画品录》堪称中国美术史上对绘画艺术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提出的绘画“六法”对中国绘画创作的影响极其深远。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不仅篇幅之大前所未有,而且史料价值巨大,是中国风俗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中国界画的典范之作。仇英绘画技艺高超,与唐寅等并列为明四家,其在日本的知名度要超过绝大部分中国画家。顾况的绘画艺术独具特色,但是仅就其绘画成就来说,是难以与阎立本等同一梯度的画家相比的,他之所以能够进入榜单位列排行榜末席,很可能与他的诗人身份和诸多逸闻趣事有关(比如他的爱情故事“红叶传情”“下池轶事”、白居易“居弗易”的典故等等都被后世传为美谈)。

(四)画家获取国内知名度的主要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画家在国内获取知名度的主要途径:

第一,作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公认的成就,获得艺术界的认可,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进入排行榜的所有画家在绘画艺术上都有独到之处,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贡献都曾被载入史册,因而才能闻名画坛,进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过也有一些画家,尽管有独到之处和独特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未能赢得中国艺术界(在古代主要是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未能被纳入到中国艺术史的叙述传统之中,以至于即使他们在西方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在中国却几乎并不为人所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莫过于以史贝霖、林呱为代表的外销画画家群体。

第二,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画家大多具有多重身份,尤其是文人身份和官员身份。古代知名画家大多同时精通诗书画三种艺术门类,正如蔡元培所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4]183这既反映了文人知名度大于画家知名度的艺术传播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艺术特色。而这种艺术特色又与中国传统美术史书写的文人趣味和艺术观念等取舍标准密不可分。至于进入榜单的大部分古代画家都有官职在身,很可能是因为在官本位社会中,官员身份不但有利于其画作的流通和名声的传播,而且有利于其画作的保存和艺术的传承。在绘画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画家的官员身份对受众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可忽视的构建作用,有时甚至被视为“雅贿”的重要参考条件(这一点至今未变)。就此而言,如果不是对中国社会阶层及其文化生活有深入的了解,而只是从艺术内部、从思维方式上探讨画家知名度问题,恐怕是很难揭示历史真相的。

第三,面向广大市民阶层、具有通俗性的绘画作品,或者面向公众的美术教育家,或者其人其作被收入画谱、课本等接近大众的元素更有利于画家名声的传播。比如丰子恺的漫画,可以套用南宋叶梦得评论柳词传播之广的一句名言进行说明:“凡有画报处,必有子恺漫画。”另外,趣闻轶事、典故传说等也能为画家知名度增色不少。如果画家的人生有传奇色彩,被改编成文学故事、影视作品,则会明显提升其在百度搜索排行榜中的知名度。

三、谁在西方最知名

(一)对入选英语排行榜的79位中国画家知名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3.1可以看出,一共有79位中国画家跻身三大英语排行榜前50名榜单,其中共有23名画家同时出现在三大榜单之中,占比29%,与汉语的46%相比,明显偏小;有25名画家同时出现在两个榜单之中,占比32%,与汉语的57%相比,比例更小。上述数据从整体上反映出,能够获得西方公认的具有高知名度的中国画家并不多。在西方以谷歌图书语料库为代表的阅读公众与以谷歌搜索网页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对中国画家知名度的认知还存在较大分歧,有很多在读书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画家在西方大众之中却并不知名,这在部分古代画家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马远在谷歌词频榜单中位列第3名,但是在谷歌搜索排行榜中排在第42位;沈周、倪瓒在谷歌词频榜单中分列第4、第6名,但是竟然未能进入谷歌搜索排行榜;上述3位画家可以说备受西方读书界的关注,但是社会大众对他们似乎不那么感兴趣。反过来也一样,很多在西方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画家在读书界的声望却没那么高,这在中国近现代画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三大英语排行榜同时收录的近现代画家只有4位,分别是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和徐冰,其中知名度最高的齐白石,在谷歌搜索榜单中排名第9,在谷歌词频榜单中的排名则跌落到第35;在谷歌搜索榜单中排名第10的张大千等一系列近现代画家甚至未能进入谷歌词频榜单。

为了整体考察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排名情况,我们经过排名加权计算出总排名得到在西方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名单。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知名度排名前10位中国画家都是古代画家,这说明西方对中国画家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厚古薄今倾向,而且对某些在中国不太著名的另眼相看,例如王翚和吴历压根就未能进入三个汉语榜单,但是他们在西方的知名度竟然高达第4、第5名,这鲜明地凸显出中西方对中国画家知名度的不同认知偏好。

对于这种厚古薄今现象,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中国古代文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近现代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科技艺术在内的现代文化都在向西方学习,对于西方人而言,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要比作为“学生”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更有吸引力。这种解释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格言异曲同工,固然有道理,但是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比如,这也可能是由测量、统计等外在的研究方法造成的。如前所述:谷歌图书语料库采用词频代表知名度,而其他数据库采用提及次数代表知名度。用词频代表知名度意味着在提及次数一定的情况下,词汇总量越低,则知名度越高。谷歌图书语料库收录的近现代图书总量及词汇总量远远大于古代的。在词汇总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尽管近现代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画家,但是他们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的词频比例相对于古代画家而言,却可能下降了。这其实不仅仅是某一个画家的问题,这很可能意味着绘画艺术整体上在人类文化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而采用提及次数代表知名度的做法,比较的只是提及次数这一固定的量,而非比例,这样只要提及次数的总量靠前,则默认知名度更高。毫无疑问,近现代以来出版的图书等文献呈几何级数增长,近现代画家被提及的次数就总量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词频可能并不高。另外,从数据源和受众的角度看,谷歌图书语料库面向的主要是读书阶层,且数据库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近现代的、古代的数据都有。而谷歌搜索网页面向的则是当代社会大众,其代表的是当代受众对中国画家的认知情况。数据来源和受众本身的这种巨大差别决定了对于绘画艺术和画家知名度问题会形成不同的认知。

表3.1 谷歌图书语料库词频、书频、谷歌搜索、总排名画家知名度排行榜前50名中国画家

(二)西方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时空分布情况

就古今区分而言,在西方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中,古代42人,占比84%,近现代8人,占比16%,古代画家占据绝对优势,厚古薄今的倾向一目了然。从朝代分布看(图3.1),各个年代人数分布比较均衡。与在中国的知名度分布状况相比,近现代画家入围人数减少了将近一半,只有8位画家,而宋代画家人数上升到第一位,高达12人,元、明、清画家人数相近。这表明西方更关注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格外关注宋代画家。究其原因,可能与西方对宋代及其绘画艺术的认识和评价有关。例如,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历史教材《中国新史》(China,ANewHistory)宣称宋代是中国最辉煌灿烂的时期。[5]“有些历史学家甚至把宋代称作开启现代性曙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6]对文艺复兴推崇备至的西方人显然更愿意接受与之在某些方面相似的宋代及其文化艺术。至于区域分布,总体上与国内情况类似,也是集中在东部,江浙两地上榜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不同的是陕西和山西取代了河南和四川占据了第3名、第4名的位置。

图3.1 西方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朝代分布

(三)艺术传承关系对画家知名度的影响:以第二梯度五位典型画家为例

从图3.2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也存在梯度分布现象。王维、苏轼、米芾、王翚、吴历五名画家位列第一梯度。前三位画家上文已有分析。至于在中国未能上榜的王翚、吴历之所以能够跻身于国际知名度第一方阵,除了深厚的绘画艺术造诣之外,很可能是因为天主教传教士的身份及其作品所具有的中西融合特色比较容易为西方社会各界、各阶层所接受。

第二梯度由排在第6到第10名的董其昌、马远、唐寅、黄公望、夏圭构成,这五位画家很可能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知偏好,值得特别注意。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越具有典型意义,但是第一梯度的五位画家,身份都有特殊之处,其文人或者传教士身份在其知名度的构建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反观第二梯度的五位画家则不然。他们最主要的身份就是画家,最突出的成就都是绘画艺术成就,知名度的获取也主要是依靠他们的绘画艺术成就。

成熟的艺术风格是画家形成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清晰的传承脉络,第二梯度的五位画家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首先从年代上来看,马远和夏圭同时代,都是南宋画家,黄公望是元代画家,唐寅和董其昌同属明代画家,董其昌晚于唐寅。他们构成的南宋、元、明三代前后约500年的中国古代绘画传承发展的这条脉络, 可能是西方对中国绘画最为关注的维度。再从画风来看,他们都在山水画上具有很高的造诣。马远、夏圭都是以画“边角之景”而著称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皆师承李唐,画风最为接近,并称“马夏”。黄公望擅画山水,被尊为元四家之首,他主要师承董源、巨然,同时也承袭了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画风。唐寅的山水画兼收并蓄,既学习李唐、李成,又借鉴了马远、夏圭、黄公望的画法。董其昌不但像黄公望一样学习董源、巨然,而且直接师承黄公望。由此可见,他们的绘画艺术虽然各有千秋,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脉相承的流派渊源,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发展脉络,呈现出中国山水画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而这可能恰恰是西方关注中国画的焦点之一。

图3.2 西方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纵坐标数值为加权后的知名度分值)

鉴于此,我们假设中国画家之间的艺术传承关系对画家国际知名度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很可能涉及西方艺术界、学术界选择中国画家的筛选机制。如果多位中国画家之间具有显著的师承关系,那么这些画家国际知名度的变化趋势就一定具有某种相似性。从传播机制的角度看,具有艺术传承关系的画家会形成某种聚集效应,从而增强整体的传播实力和传播效果。从第二梯度五位画家师承关系图(3.3)中可以看出,五位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重合度非常高(每一段圆弧代表一位画家,圆弧的长度代表师承关系的数量。两位画家如果有师承关系,则用宽弧线连接)。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利用SPSS17.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对五位画家的词频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3)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目标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测量它们之间的预测或解释能力。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系数绝对值在0.6~0.8为强相关,0.8~1.0为极强相关。显著性(双侧)是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结果越接近于0,差异越小,即相似性越显著。从表3.2可以看出,五位画家的相关性系数皆大于0.5。依据相关系数的检验标准可知,马远和夏圭、董其昌与黄公望、唐寅与黄公望分别存在极强相关关系,他们的国际知名度变化趋势高度相似。总体来看,五位画家的国际知名度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整体相似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了上文所作的假设,即作为内部影响因素的艺术传承关系确实与国际知名度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图3.3 第二梯度五位画家的师承关系

(四)从榜单未收录的部分特殊画家看中西绘画艺术观念的差异

郎世宁、史贝霖、林呱虽然未进入榜单成为考察对象,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活动参与到了中西方绘画交流之中,并且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汉英大数据对这些特殊画家知名度的中西比较研究,不但能够揭示中西方对中国画家的不同认知,从中观察到中西美术界及其文化传统对绘画艺术的不同评判标准以及画家知名度构建的不同路径,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反思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的艺术观念、审美趣味及其取舍标准。

表3.2 五位画家国际知名度相关性分析

表3.3 三位特殊画家中西方知名度对比

郎世宁是西方画家学习中国画的代表性人物,从他早期和后期作品的变化上能够清楚地看出他对中国画技法的吸收。其早期作品《聚瑞图》等注重明暗对比、强调空间感等都是西画画法。对比其后期作品《孝纯贤皇后朝服像》,可以看出他刻意削弱了明暗对比,并且融合了线描手法等国画传统技法。郎世宁在中国的知名度排在第67名,相较于绝大部分画家来说,是上游水平了,但他在西方的排名更是高达第19名(作为西方人的身份优势显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为他不是中国人,故未纳入排行榜),这说明郎世宁在中国的绘画活动不仅在中国受到了较大关注,而且应该是他在西方获得更大知名度的重要因素。

史贝霖、林呱则是中国本土画家学习西画的另一类群体。与为了艺术事业而留学西方的留学生群体不同,他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迎合西方人的审美需要,是为了将美术作品外销到西方,被称为外销画画家。史贝霖是广州早期最出色的外销画画家。到了19世纪中期,广州外销画达到了鼎盛时期,一批杰出的油画家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画作,但真实姓名却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以“呱”传世的英文名字,林呱就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外销画家。他的作品屡次入选伦敦皇家学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西方知名艺术机构举办的展览之中,他甚至被西方人称为“伟大的画家,南中国的米勒或奥勒”,“中国的托马斯·劳伦斯”。[7]从知名度排名(表3.3)中可以看到,史贝霖和林呱在西方的排名比国内的高出很多,这样的排名结果与外销画在西方的传播状况相符,也与他们长久以来未能进入中国文人构建的中国美术传统有关。史贝霖和林呱在中国的经典美术史、艺术史著作中鲜有提及,这种取舍反映了中国美术界、学术界对待绘画艺术的态度。中国的美术史写作一方面受到中国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强调绘画艺术的人文维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画家的身份及其作品的文化影响也会被考虑在内。在这种语境中,尽管史贝霖和林呱的绘画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文人主导的国内艺术界,外销画家基本上被视为匠人。可见,即使在近现代的大变革时代,中国美术界和学术界对于绘画的态度还是比较传统的。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提醒我们,理解中国画以及画家的知名度问题,不可脱离中国文化特有的文人维度与身份维度。

四、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中西排名对比及其词频曲线分析

(一)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中西排名对比分析

最后,通过把中国画家在中西方知名度的排名加权计算出中国画家全球知名度排名情况。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齐白石、唐寅、赵佶、徐悲鸿、赵孟頫、顾恺之是全球知名度排名前10位中国画家,其中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唐寅均排在中西榜单的前10名,表明他们确实是举世公认的全球知名度排名靠前的中国画家。

从对比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图4.1),首先,大部分中国画家(尤其是近现代画家)在中西方的知名度排名相差较大,平均排名差值为30,最小排名差值为1,最大排名差值高达100。这说明中西方对中国画家知名度的认知总体上存在较大分歧,具体分两种情况:第一,画家在中国的知名度大于在西方的,典型例子如丰子恺、弘一。丰子恺前文已有分析,由于其漫画和文学作品入选课本而在中国深入人心。弘一在戏曲、绘画、书法、音乐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成就,所作词《送别》传唱至今,影响深远。总的来看,凡是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在西方的,其知名度的获得大多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如果脱离中国特有的历史情境,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知名度在跨国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削弱。第二,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大于在中国的,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前文分析过的吴历。

其次,小部分中国画家(特别是排名最高的那部分古代画家)中西排名基本持平,比如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唐寅、齐白石等。中西方排名基本持平的画家群体反映了中西方对中国画家认知的共同之处,其中可能隐藏着值得注意的画家知名度构建模式。王维、苏轼、米芾都是中国文化名人,他们的文艺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要理解中国文化,绕不开这些经典。董其昌、唐寅等人具有艺术传承关系,西方对他们的认知具有连贯性。在进入榜单的近现代画家中,差值最小的是齐白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具有更为鲜明独特的中国意境和风格,在西方人看来,齐白石代表的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另一方面也与他和西方大画家比如毕加索等社会名流交游广泛,并且深受推崇有关。

总体上看,在西方赢得较高知名度的画家,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画家在中国知名度很高,而且这种名声的获得不受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艺术成就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而流芳后世,享誉世界。第二,画家或者是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代表机构/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是从西方学成归来, 从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获得有利的传播条件。第三,画家的艺术风格传承于西方已知的中国画家,这与人们几乎都是从熟悉的地方开始接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相符。

(二)基于词频曲线的中国画家知名度历史变迁研究

从利用谷歌图书语料库词频绘制的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知名度随年份变化的曲线图4.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中国画家个体和整体的知名度历史变迁情况。横向看,词频曲线从左往右逐渐密集,形成的波峰越来越高,具有较为鲜明的分时聚集特点。总体来看,1870年是一个临界点,之前,只有顾恺之、张择端等少数画家被提到;之后,排行榜上大部分画家开始出现在英语出版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出现数个跳跃式增长的波峰:1905年、1914年、1938年、1956年、1980年、1990年。

图4.2 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的词频曲线[6]133-134

纵向看,词频曲线聚集成一个个金字塔形态,底部密集分布着大部分曲线,中部曲线数量有所减少,顶部曲线稀疏。特别明显的是,1938年、1956年、1980年前后三个时期内的画家国际知名度集体高涨,期间出现了几个超高知名度的画家。如王维在西方的知名度自1905年出现第一个波峰后, 知名度曲线基本处于最高水平,并于1981年达到了中国画家在西方知名度的最高峰。上文分析过王维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原因,那么他于1981年在西方出现波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注意到在波峰出现之前的几年直到波峰出现的当年,有大量介绍、研究王维诗歌、绘画等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如余宝琳(Pauline Yu)在1980年出版的《王维诗歌:新译与评论》(ThePoetryofWangWei:NewTranslationsandCommentary)和魏玛莎(Marsha Lynn Wagner)在1981年出版的传记《王维》(WangWei)等。(4)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波翻译、研究王维的热潮,仅在1975至1979年间,就出现了四篇以王维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另外还有一系列论文。详见张万民《英语世界的王维研究》,刊于《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1期。上述书籍出版的年份与王维知名度曲线出现波峰的节点基本吻合,正是这些学者的著作扩大了王维的知名度。由此可见,西方学界的介绍和推崇,对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具有直接影响。

从1800年到2008年,全球知名度排名前50位中国画家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的词频曲线越来越密集,轨迹重合趋势愈发明显,同时曲线高度也在波动中持续增长。这至少表明两点:第一,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第二,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变化模式越来越趋同。这可能与中国画家在西方的传播由单个分散型转变为整体集中型,进而形成了规模效应有关。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出中国画家在西方知名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我们引入了词频中位数(5)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处理中处于中间的位置,不受分布数列的极大或极小值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分布数列的代表性,故其在统计学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作为50位画家知名度的总体趋势指标。具体做法是,按年份对50位画家的词频数据计算中位数,得到一组从1800年到2008年的中位数词频,将这组数据视为代表50位画家的“中位画家”,以此代表50位中国画家知名度的总体趋势。

从图4.3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总体上从20世纪初就一直在波动中持续上升,在这些跌宕起伏的知名度曲线背后,饱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体现了中国画家在西方知名度传承演变的脉络,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缩影。根据词频中位数对总体趋势的代表特征,我们将1905年作为总体趋势元年,对中国画家知名度曲线按时间线索进行分段阐释。

图4.3 全球知名度最高的50位中国画家知名度变化总体趋势(6)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数值为画家英译名称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的词频。

1905—1936年,中国画家知名度曲线开始增多,密集程度增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洗劫故宫、圆明园等地文物,运回国后,在西方引发了新一波中国文物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出国留学成为了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代表人物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等都进入了排行榜。

1937—1949年,1938年前后出现第一个大波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方面救亡图存的时代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另一方面西方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遭到西方的孤立,可能是中国画家在西方知名度回落的主要原因。

1950—1977年,知名度曲线大幅波动上升。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西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

1978—2008年,前期知名度曲线快速上升,1983年前后达到波峰。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始主动投身全球化浪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85”美术新潮,这场蓬勃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跨越十余年,在中外美术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开始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文化体系之中,知名度曲线在1996年前后达到了波峰。中国画家的国际知名度变化轨迹中所呈现的波峰和波谷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大数据对149位中国画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进行了测量、排序、可视化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第一次在主观感受、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研究方法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画家在中西方知名度的客观状况和基本特征,证实了中西方对中国画家知名度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中国画家知名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构建机制,总结了中国画家知名度的整体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基于中英文大数据所得出的中国画家在中国、西方、全球的知名度排行榜反映了包括中西方艺术界、学术界、读书界和社会大众在内的各界、各阶层对中国画家的认知状况。赢得中西方艺术界和学术界公认的绘画艺术成就,是画家知名度构建的核心要素,但是要想形成广泛而深远的知名度,则必须构建能够触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圈层的多元综合的文化影响力。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画家的艺术成就固然重要,但未必是决定其知名度高低的最广为人知的影响因素。

第二,相对而言,国内对近现代画家关注较多,而西方存在厚古薄今的倾向。中国画家国内外知名度的显著差异,说明画家在国内外构建知名度的机制、获取知名度的途径上有很大区别。能够被纳入中国艺术史的叙述传统之中,同时具有文人、官员等多重身份和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等元素是画家在国内获取知名度的主要途径。这与要经过跨国跨文化传播才能获取国际知名度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第三,中国画家国际知名度的历史变迁具有整体一致性趋势,总体上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几个关键时间点上,中国画家国际知名度出现了集体性波峰或者波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画家的国际知名度也水涨船高,整体上处于高位运行态势。除了画家的艺术传承关系和国家命运等因素发挥了贯穿始终的作用之外,影响中国画家国际知名度的其他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宗教、经贸和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在欧洲传教士来华活动频繁期间影响较大,王翚和吴历在西方的知名度堪称典型例证。中西通商贸易则对中西绘画交流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外销画家在西方的知名度与此密切相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要增强中国绘画艺术在西方大众之中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中国画核心的艺术特质和文化传统,以引导西方受众的艺术趣味,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做出一些改变以迎合西方受众的消费习惯和艺术偏好。教育和学术等文化因素是中西绘画交流的直接载体。中国美术界的留学热潮与西方研究中国艺术、文物等的中国文化热一起,给中西方绘画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尤其是西方主流艺术机构、学术机构、传播机构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出版的介绍中国艺术的论著在西方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正在引发科研范式转型和思维革命,但是将其引入艺术家知名度研究还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性尝试,尽管这种研究将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范式,但是必须认识到,其仍存在许多不足,不论是在数据挖掘、实证研究还是理论分析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质性研究不够充分,初始画家名单不够全面,可能遗漏了部分重要画家。筛选画家的中英文著作不够均衡,英语著作偏少,而且这些经典艺术史很少收录仍然活跃于画坛的当代中青年画家。

第二,在确定研究对象时,筛选画家的技术手段需进一步优化,选取语言应更全面,如此将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画家国际知名度的总体状况。

第三,在研究画家知名度与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统计分析方法需进一步优化,理论分析也要进一步强化。尽管画家获取国内外知名度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画家知名度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是一种非确定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是按照某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如果能够结合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是有可能推测画家知名度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针对上述不足,今后研究需要做出如下改进:第一,增强质性研究,进一步完善画家遴选标准和画家初选名单。第二,增加语种数量,扩展数据来源,扩大数据覆盖面,进一步增强数据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第三,借鉴数学建模等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画家知名度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仅回溯画家知名度的形成和历史变迁过程,揭示影响画家知名度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而且能够预测画家知名度的整体发展趋势和波动范围。与此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艺术传播问题的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尽可能把理论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统与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在符合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实现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突破。

总之,画家知名度研究对于中国艺术乃至于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中国艺术传播效果的一个缩影,中国画家在中西方的知名度不仅体现了中西方对中国艺术的认知状况,而且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作为检测中国艺术传播效果的一个有力手段,艺术家知名度研究有助于动态监测和系统研究中国艺术全球传播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化规律,有助于构建大数据驱动的中国艺术全球传播的新范式和全球传播发展指数,进而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基础资料库和理论参照系。

猜你喜欢

知名度画家图书
最后的恐龙
图书推荐
酷炫小画家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聪明的画家
班里有个图书角
创意运营让“浙江24 小时”知名度从区域走向全国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