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方法分享

2019-12-09白继兵

当代旅游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

白继兵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不仅仅要“给予”,我们还要不断地“启发”、“生成”。毕竟学校教育中提供的内容、方法都是有限的。在初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会越来越丰富,他们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学生需要生成自主学习能力、行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在落实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应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实现深化学习,让学生习惯探究,让学生学会获取与分享。本文中笔者就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方法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育者,笔者认为,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断地尝试创新,不断地开放教育空间。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教育工具,在应用新工具的过程中,搭建学习平台,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同样需要获得学习平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成为主动性的学习者,让学生不仅仅一次次的“学会”,还要一点点的“会学”。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我们要积极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课文讲解”。在引领初中学生解读文章内容时,笔者认为,不能仅仅“读一读”、“记一记”,更多的应该是“想一想”。而只有“想一想”,初中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深意”。基于此,笔者建议,在开展课文讲解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为学生选择适宜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契机引领学生完成“想一想”活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里的“这里”指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意境?这样的问题抛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境,还能将目光聚在局部,将思维从大到小进行自由伸缩。而本问题的“这里”,不仅指的是紫罗兰瀑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境,是关于生死的看淡,关于疾病的释然,关于人生的顺其自然。而想分析出这样的内容,不仅要对文章的整体有所把握、对句子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甚至要对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感性的资源也有理性的资源。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泛泛”的了解,更多的,我们应该是让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生成个性化的感悟,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我们要选择适宜的“问题”,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比如说“语文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语文”的定义,实际上,这只是“语文”的诠释。如果正向不容易理解,那么反过来思考也许会容易理解一些,比如思考:“语言、文学和文化就是语文”,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学生已经有自己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对“下定义”和“作诠释”作出进一步详细的区别性讲解,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下定义”是用简洁并且明了的语言说明白某件事或某物的内在本质、相关外延和相关内涵等,而“作诠释”则是类似于“下定义”的反向,把本来浓缩简练的难理解的概念,进行一个更详细明白的解释。这样,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矛盾点,利用反向思维,将一个“走到尽头”的思维结解开,成功解决了一個不易理解的问题。

三、借助“问题”帮助学生辨析“细枝末节”

在辨析教材资源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大方向”的把握往往来源于“细枝末节”的把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让他们倾听“大论点”,明白“大道理”并不困难,但是,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些并不容易。而要想让学生“认同”这些“大论点、大道理”,我们还需要把握“细枝末节”。基于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笔者建议我们要将“细枝末节”作为立足点,开展问题教学。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会见到渔人“大惊”呢?写下这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也许会被忽略的问题,但是这一句已经在暗示最后会再也没人能找到桃花源的结局了。“大惊”说明渔人是本来不该出现在这里的,间接说明这里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新面孔的出现,这次渔人的闯入纯属意外,也就是说是偶然之举,暗示通往桃花源的通道并不是打开的,所以之后再去找,很大可能都是找不到的结局,为结局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的结局。

四、借助“问题”帮助学生解读“情感、思想”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在引领初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促使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投入全部的“精力”,在生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时构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作者在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已”代表着什么,许多学生可能觉得,“已”仅仅是一个句式,是为了句子押韵或者表示时间概念的一个字,但其实这小小的一个字却包含着作者对父亲深厚的感情。“已”说明情绪上感知到的时间长,作者一直心心念念着和父亲的见面,才会觉得这不见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漫长。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笔者建议,我们要积极的应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思想,通过为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促使初中学生不断地从一次次的“学会”,改变为一点点“会学”,进而成为拥有核心素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J].教育观察,2010(10).

[2]金培军.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的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