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2019-12-09姚志锋

财讯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结构性调控供给

摘  要:需求管理与供给调节在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同方面的作用。需求管理侧重于短期调控,需求旺盛时,通过减少支出,收紧货币,达到防止民众抢购、预防物价快速上涨的目的。反之,需求不足时,通过增加支出、提振需求可以刺激供给,增加产出。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注重改善经济结构性问题。在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已大幅增强的背景下,调控应协调经济短期平衡与中长期发展目标,改善经济调控方式,多元化经济调控手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需求管理

一、供给与需求管理的辨证关系

需求与供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求的最终目标是消费,主体是消费者,供给则是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化。没有需求的供给是盲目的、无价值、无效的供给,没有供给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无法实现效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关系也不断被重塑:社会生产力较低时,商品供不应求,且消费者购买能力也较低,萨伊定律提出——“供给自动创造出需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生产逐步满足人类的需求,甚至出现部分商品过剩、堆积,于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但在需求与供给的对立博弈中,二者必须维持均衡,社会再生产才得以继续进行,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在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下不断扩大投入与再生产,需保持一定范围内的二者的平衡,确保其持续增长。

由一般均衡理论来看,宏观调控管理手段分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两部分,需求管理为短期调控,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供给侧调控包括产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短期内,由于人们的预期不变,价格水平保持稳定,调控手段主要从需求着手,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或转移支付来达到调整需求的目的,在需求扩张、终端消费需求提升的刺激下,总产出增加,达到实际总产出等于甚至超过潜在产出水平的目标。总而言之,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更需要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提高要素产出效率,提高全要素增长率。

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调控

一般理论认为,对一个开放型经济体而言,产出由消费、投资、出口构成。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消费水平与市场容量一定,各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低人力成本国家,逐渐承接了我国加工型产业转移,我国通过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模式也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型企业打击围堵,暴露出了我国在核心技术、创新科技方面的一些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我国需要孕育出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与企业;从投资来看,我国在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后,积聚了一定的政府与企业债务风险,投资空间减小,产出边际收益递减;2019年以来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对促进企业投资、提振消费的效果仍待检验。

从调控政策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消费与投资的稳步增长,也实现了我国的较快经济发展速度。由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初期,人力资本、物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此时提振需求对提高劳动积极性,增加产出具有显著效果。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市场经济生产具有盲目性与滯后性,已经出现部分行业生产过剩,而部分产品要到海外抢购的情形。对此也表现出,我国已从资源未充分利用,商品供不应求转向资源型、加工型产品供过于求,创新型、技术型产业有待加强的局面,这样的结构化问题决定了我国对于以往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有必要作出调整,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显著提升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提出了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后者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多年以来,以凯恩斯需求管理为指导的宏观调控,在财政与货币的政策支持下,也出现了房价过高、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的系列问题,改革必须继续深入、政策必须更加灵活,以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随后,其分别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多次明确、深化了“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等内容——2015年,在战术上抓关键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2016年取得初步成效,强调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重点在于”破“、”立“、”降“。即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创新动能;2018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经济调控已由需求管理为主转为以供给调控为主,不放弃需求调控的状态。供给侧改革是面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主动转型变革,是为了实现多层面、宽领域的全面改革,尤其是在于要素流动畅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实现人力资本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工业信息化,也是在要素、资源、环境约束下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金碚.总需求调控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有效实施[J].经济管理,2016(5):1-9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3]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作者简介:姚志锋(1999—),男,汉族,籍贯:广东湛江,全日制本科,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结构性调控供给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供给侧”何以流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