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南回、维民俗旅游发展初探

2019-12-09刘是今

当代旅游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回族维吾尔族

摘 要:湖南拥有6个回族或回维民族乡,拥有非常难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各民族乡都以民俗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举措,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存在民族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开发定位不准等问题。政策的支持,宣传的加大,內涵的挖掘将是推动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回族;维吾尔族;民族乡;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是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而形成的一种旅游形式。民俗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游、休闲度假游,它强调的是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欣赏的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各个层面,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正是因为民俗文化内涵的丰富,它给人们带来的旅游体验是鲜活而立体的。它不仅仅包括观光和娱乐,更注重文化的参与和体验。因此,民俗旅游非常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原真性。民俗文化的特点越鲜明,越真实,它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开发的价值就越大。

一、湖南回、维族乡民俗旅游现状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风情各异,尤以土著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最有特点,他们迥异的民俗风情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但在湖南,还有一些外来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很有特色,很有开发价值,但却不为人所知。

湖南的回、维族祖先从宋代开始,因做官、征战、经商、逃难等原因迁徙至湖南。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湖南现有回、维族人口94000多人。人数虽不多,但他们抱团而居,分布非常集中。目前全省共建有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桃源县枫树维回族乡、青林回维族乡,桃江县鲊埠回族乡,汉寿县毛家滩回维族乡,鼎城区许家桥回维族乡等6个穆斯林民族乡。在定居湖南700多年后,湖南的回、维族虽然在语言、衣着、姓名上已逐渐与汉族相同,但他们依然有着浓厚的伊斯兰特点,他们在饮食上仍然禁食猪肉,以清真饮食为主,仍然过着极具伊斯兰特色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等理念和政策的出台,各回、维族乡逐步意识到自身文化资源的异质性与独特性,纷纷围绕民族文化特点发展当地旅游。如桃源枫树回维族乡定位“伯赞故里,回维新村”,中国维吾尔族“第二故乡”,大力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园;青林回维族乡也着手建设民族风情特色街;汉寿县毛家滩回维族乡开始建设回维文化广场、马涧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桃江县鲊埠回族乡,着手打造回族民族特色村寨及民族特色风情街;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借迎接建乡60周年庆之契机,开始建设集清真饮食、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民俗风情一条街”。许多民族乡对村落进行改造,贴上伊斯兰文化标签的文化符号被构建出来,伊斯兰风格尖拱造型的民居、气势宏伟的清真寺、富有异域特点的阿拉伯文标志等开始出现。

二、湖南回、维族乡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回、维民俗旅游发展劲头很盛,但影响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资金问题,大部分民族乡的民族风情园或风情街建设进展缓慢,所谓的风情街建设还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如路面的硬化、道路的亮化以及对临街住房屋面的改造等。即使号称预计总投资5亿元的枫林维回民族乡民族示范园,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开业至今,总游客量也只有90万人次,带来综合旅游效益1.8亿元。从园区设计及成功举办的活动来看,主要有“枫林花海旅游节”“浪漫郁金香、童真风筝节”、“蝶舞金秋旅游节”、“郁金香涂鸦旅游节”,还不曾举办一个以维吾尔族风情为主题的旅游节,吸引游客前往的主要还是靠田园风光,旅游形式基本上还是普通的农家乐。而其他5个民族乡还没有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的统计,在各大旅游网站上也鲜有提及。各回、维乡的民俗旅游还任重而道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民族特色不鲜明,民俗旅游吸引力小

湖南的回、维民族乡,在占据绝对的强势地位汉族文化里,他们如同一个个文化孤岛,长期以来生活繁衍也使他们从一个外来民族变为十足的本地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逐渐打破民族界限,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了回、维民族的特质,如外貌特征已经不具有回、维民族的典型特点,和当地汉人看不出差别;文化上的独特性也不明显,如不会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汉语汉字;绝大部分已不严格信仰伊斯兰教,整体上信仰意识非常薄弱;饮食上不讲究,传统的服饰、歌舞也消失殆尽等。而事实上,当地的回、维族尤其是中青年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也并无独特情感,他们认为回、维、汉没有区别,而周边的其他汉族人也并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回、维族人看待。生理、文化特质的逐渐消退,让他们与游客想象中的回、维族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宣传力度不大,回、维民族聚集地知名度不高

湖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为世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土著民族,在人们头脑中,回族、维吾尔族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在湖南最多只是零星分布。对于很多湖南本地人来说,他们都不知道湖南还有回族聚居区,即使是同一个地市的居民,很少听说过回族乡的存在。对于维吾尔族,部分湖南人虽然在乡土教材中听说过,或者因为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缘故知道湖南有维吾尔族人,但至于维吾尔人有多少,分布在哪里就不是太清楚。而对于外省游客而言,就更不清楚湖南回、维族的情况。至今,各级政府都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也不曾大力宣传回、维乡的民族特色;即使6个回、维乡的门户网站,对于民风民俗的介绍性文章都很少;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推广网站,也没有制作有影响力的视频、歌曲或其他文艺作品。宣传的缺位,让外界很难了解回维乡的特点,大部分景点都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旅游开发缺乏资金,各地开发定位不准

尽管回、维族文化受汉文化影响逐渐非主流化,但在以文促旅、旅游扶贫的语境里,却被激发、恢复、重塑和利用。湖南的6个回维民族乡在除了发展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名片——伊斯兰文化。几乎每个乡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环境整治,将乡村大道两旁的建筑物補充修葺成为具有浓郁回、维族气息的民居。每个乡都在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山界回民乡准备引资上亿修建1.98公里长的民俗风情一条街,枫树回维乡启动了5亿元的民族示范园项目,而鲊埠回族乡更是雄心勃勃地抛出回族风情旅游小镇开发项目,完成全乡伊斯兰风貌改造,招商规模计划15亿元。急切的心情,使乡村发展的决策者一拥而上,希望来钱快,做大做强,一步到位。但过分夸大的旅游吸引力,不切实际的规划,乡村薄弱的基础和并不明朗的发展前景,让大部分的设计旅游项目无法融到足够的资金,很多项目进展缓慢或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发展湖南回、维乡民俗旅游的对策

不可否认的是,湖南独特的回、维民俗资源是一笔难得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的民俗旅游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增进民族了解,促进民族和谐,维护民族团结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做好回维民俗风情旅游,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去做。

(一)重视民俗旅游开发,加大政府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回、维族文化的保守性,导致内地人对于回族、维吾尔族在文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但事实上,回、维族人大部分人善良真诚、勤劳质朴,乐观豁达、热爱祖国,只要增进了解和沟通,就能打破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隔膜,增加民族间的了解,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而发展回、维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正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内地的回、维民族聚集地是身边难得的教育资源,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使其成为民族交流的窗口和基地,民族团结的典范。因此,各级政府要从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回、维民俗旅游的发展,在政策上、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必要的倾斜和支持。没有上级政府的支持,单靠民族乡自身力量发展民俗旅游,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二)扩大宣传面,提高知晓率

宣传力度不够,极大地限制了回、维民俗旅游的发展。各回、维乡旅游一定要改变等客上门的心态,要积极策划,精心包装,大胆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博览会、推介会,让世人认识、了解本地特色;要积极请进来,将旅游界、新闻界、学术界的人士引进来,通过邀请旅行社踩线,新闻媒体采访,举办学术研讨会、旅游大赛等形式,吸引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在新媒体时代,相关部门一定要用新媒体思维来推广管理回、维民族民俗旅游。要注重媒体的多样性,要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进行报道宣传,同时要利用网络,加强各大新闻网站尤其是各大旅游网站如携程、马蜂窝、去哪儿等国内知名网站开展合作,多种方式推广自己。同时,要通过APP、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制作有内涵、有特色的作品,零距离地和目标人群互动。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提升回、维民族乡的知名度,让广大的潜在客户了解回维民族的信仰、民俗,了解回维乡的历史,欣赏回维乡的美景、美像、美图,了解回维乡的餐饮、住宿、娱乐、特产等信息,将回维乡的形象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去伪存真,加大内涵开发

对于回、维民族乡而言,发展民俗旅游,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民俗真实性的问题。因为长相、语言、信仰等与西部地区的维吾尔族、回族相差甚远,很多游客至今并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回、维族人。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的民俗旅游就无从说起。对于现在的回、维乡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重塑和恢复本民族传统文化。很多乡村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动作,如每个乡至少重新修复了一个标志性建筑——清真寺,对现有民居进行“穿靴戴帽”的伊斯兰特色改造,对公共设施注入伊斯兰元素如阿文、维文和伊斯兰装饰,强调当地居民服饰的民族风格,打造特色清真特产和饮食,举办大型的伊斯兰节日庆祝活动等。这些元素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回维的民族风情。但单纯器物层面的文化符号再现,与复制无异,与城市中各类民族主题公园无异,并不能消除游客对其本土性、原真性的怀疑。因此,复兴民族特色文化,重构民族文化土壤应当是发展民俗旅游的根本下手处。各地民众应当在已有的所遵循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回、维民族意识,要恢复主麻日坐在大殿上听阿訇讲“卧尔兹”,保持三大节日的原汁原味,严格遵守伊斯兰饮食禁忌等。可以派人去西北聚居地区学习和交流,从而源源不断地把民族文化“搬进”乡村;吸引西北地区的回、维族居民到回、维乡投资、经商、讲经、导游。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再造和恢复浓厚的、真实的回维风情。

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要加强对地方史、民族史、家族史的研究和考证,还原回、维在湖南、在当地的发展历史,梳理清楚回、维族在本地演变的脉络,用事实证明回、维族后人的真实性。加强本地民族文物的挖掘,用几百年来服饰饰物、印信、旗帜、典籍、族谱、图志、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民族工艺品等实物证明回、维民族存在的真实;从遗传学、人类学的角度,证明本民族的演化,通过医学检查的证明,画像、老照片的比对,家族墓地的延续等反映容貌、体格的变化,证明回、维族血统的延续。通过一系列手段,纠正游客对民族乡的误解和偏见,增进游客对回、维族民俗的认可,为民俗旅游的开展扫清心理和认识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华.伊斯兰文化的想象与再造——一个苏南回民村的乡村建设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黄丽、钱隆.旅游情境下的文化符号与民族认同——以湖南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6).

[3]王秋红黄革新毛文园.桂林市伊斯兰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3).

作者简介:

刘是今(197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宗教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11W008)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回族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