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2019-12-09李志军
李志军
摘 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的课程与教育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封闭的做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但是,这一切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前提,否则将是空谈。那么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唤起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呢?下面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做如下的探讨。
关键词:自主意识:实践能力
一 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有参与的动机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的基础上,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强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①、联系学生的身边生活和现有体验来正确地呈现教材。如学习“世界宗教”时,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宗教活动来呈现;学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时,联系学校周围新城区的建设与开发过程来呈现等。②、联系有关的新闻时事和热点问题来及时地丰富教材。如学习“西亚”时,联系“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学习“中国的气候”时,联系我国近年的水旱灾害等。③、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来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教材。如学习“方向”时,鼓励学生判定社区的东南西北;学习“经纬网”时,鼓励学生思考飞机、轮船的准确定位等。总之,要使地理课堂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要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实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动机。
二 强化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实现“教”与“学”统一的师生共同体,只是教师应发挥的是教学主导作用,学生应发挥的是认知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应强化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大胆改变传统中以“知识的单传授”为主线的做法,积极采用以“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若干个承载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意图与策略的活动模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始终成为教学活动的行动者,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探究性。如学习日本“发达的经济”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三个活动模块:调查结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生活中的日本商品”)—— 分组合作竞赛(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到黑板上写出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角色扮演,探究原因(设问:“假如你是日本政府要员,你将如何因地制宜地来发展本国经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明白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而在学习“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不同”时,我则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三个活动模块: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夏天游泳的生活体验来完成)——合作探究实验(分组进行《沙土与水热容量测定》实验,探究原因,得出结论)——分析推广结论(让学生自己推出南北半球1月、7月海陆气温的相对高度)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也使结论与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统一。
三 活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有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学习还主要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然是他们建构知识的重要诱因。为此,我们可通过活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唤起学生对教学的自主参与意识。其具体做法有:
(一)进行角色扮演式教学
如学习“天气与气候”时,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来预报天气;学习“气温与降水”时,让学生扮演农业技术员来因地制宜地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学习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时,让学生扮演导游来介绍当地的旅游资源等。同时,我们还可通过拟人化手法来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实感。如扮演“苦难的地球”倾诉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扮演“城市”与“乡村”、“古黄河”与“新黄河”等进行两者特征的对话等。此外,还可采用“角色反串”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师生位置倒置,来学习适合学生自学、归纳、概括和表达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师生心灵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互长。
(二)设计成功体验型活动
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较高的精神需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来设计各种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活动。如在教学中组织学习成果展、调查报告会、新闻发布会、辩论赛、知识抢答、拼图游戏、谜语竞猜、动手画图等类型的活动。另外在新课程实施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文件夹创建”活动,即在开学初号召学生自行购买一个薄膜夹页型的文件夹,告诉学生用它来收集三种资料:一是上网、看书、调查等搜集、处理的各种地理信息;二是每章节自行归纳的地理知识结构图;三是老师发的各种资料。并要求在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评比,最后就变成学生终身受用的初中地理学习成果集。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保存地理信息与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选择形象直观、丰富多变的材料呈现方式
初中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强,学习兴趣普遍比较广泛,但稳定性不够。为此,在教学中应选择形象直观、丰富多变的材料呈现方式,多用形象的电脑动画、直观的地图、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图表、准确的数据和多样化的习题等,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采用电脑动画或电动模型来演示自转和公转就十分形象、直观,引人入胜;学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亚洲与欧洲”、“南方与北方”等内容时,采用列表对比的方式活化教材知识,就显得十分简洁、直观而富有美感;学习湘版新教材时,巧妙地利用每章前言中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则显得十分生动等。
四 凸现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有参与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高度统一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我们更应从地理教育的目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以唤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挖掘教学中的人文素材
内容主要有:①、利用地理教学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引发学生对他人、民族、国家、世界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如在讲非洲“亟待发展的经济”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矛盾;在讲西亚石油输出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各石油输出国在石油耗尽之后的经济出路等。②、利用地理科学发现史中优秀人物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补充讲述魏格纳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寻求真理的故事,让学生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等。
(二)注重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一般说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含有“情感”的因素,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评判和调节作用。如老师一次亲切的眼神,可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一次阴沉的脸色,可以使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抑制状态等。为此,我们一定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中、差生我们更应通过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眼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激励,而不能采用挖苦、训斥的言语加以指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树立起应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轻松、愉悦、舒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