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朱村:“小书记”的大事记
2019-12-09李潇雨
李潇雨
1993年8月的一天,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走乡串镇一上午的王乐义确实感觉有点饿了,这是他西行至新疆的第一次、第一天,也是第一顿饭,而端上桌的午饭却让他大吃一惊——
油辣面。鲜红的辣椒拌着拉面,油乎乎地香辣味道直冲鼻腔,而这也是整顿饭的全部。自王乐义做过直肠癌手术之后,便一直不敢再吃辣,但初来乍到,不吃又显得不尊重主人,纠结之中,王乐义赶紧以饭量小为由找了一个小碗,拨出几根,强忍咽下。
饭是吃下了,但王乐义心中泛起的嘀咕声一直未停:在这样一个自古没有种菜、吃菜习惯的新疆,建造蔬菜大棚,谈何容易?
有人踌躇观望,自然就有人奋勇向前,王乐义正是后者。1993年的头一次新疆之行,他更像一个传经布道的行者,一边走一边给农民讲解技术、传授经验、打消疑虑、扫清障碍,带到新疆的6位技术员也分别留在了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和库尔勒市。
回到三元朱村后的王乐义依然心系新疆,计算着那边播种的日子,等待着蔬菜成熟的时间。大概是入冬的光景了,哈密市地委书记的一个电话终于让王乐义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王书记,给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大棚成功了!29个大棚个个丰收,黄瓜今天上市,每公斤26元!”这个消息实在太令人振奋了,谁曾想哈密市第一批29个均不足一亩的大棚,平均收入竟达到6.7万多元!
报喜的电话接二连三地打来,王乐义第一次入疆进行试点的三个地区都大获丰收!
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五一刚过,新疆提出邀请王乐义参加全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发现场会,王乐义当即应允,并第二次入疆。
这一次,王乐义与114名技术员一起,从南疆的和田、阿克苏、喀什,到中疆北疆的哈密、伊犁、昌吉,他们跋山涉水,穿草原进荒漠,也正是这一年,仅新疆一个乡镇就建立了2500个蔬菜大棚。
很快,冬暖式大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仅1995年一年,就有4300多个来自寿光的技术员扎根、服务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在王乐义的帮助指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区选择了哈密、石河子、库尔勒等5个地区作为冬暖式大棚试点,全面辐射北疆、中疆、南疆,并于1997年,结束了新疆一年有8个月靠外地进菜的历史。
后期的管理和保护在王乐义看来更为的重要,1997年跟随他入疆的王佃军、韩秋美夫妻档技术员在新疆一待就是22年,作为父亲的王佃军甚至错过了女儿的婚礼,而他们两位又只是近千位新疆技术员的缩影。令人欣慰的是,在派驻王乐义与众多技术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所到之处,蔬菜遍地扎根。
1993年到2002年,10年光阴10次西行入疆,王乐义的脚步遍布新疆南北,直到现在的每个隆冬季节,每当那边大棚里传来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上市的消息,都会让王乐义感慨10年来一路播撒的坚持。
新疆,只是王乐义将冬暖式大棚向全国推广过程中的难忘一段,在他看来,中國幅员辽阔,包括新疆在内的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然令他牵挂不已。其间,他与三元朱村携手进行了三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多次根据各地所需重新设计大棚,在甘肃武威,王乐义试点成功了零下二十六度不加温、不烧煤的第五代大棚,用前后12年的时间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天吃不上菜的问题。
回想起1989年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在寿光试验成功的初期,三元朱村几乎所有的乡里乡亲都给予了王乐义极大的支持,并乐于看到他将“好事奉献出去”。面对极少数质疑的声音,自称只是个“小书记”的他,在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向来到三元朱村进行现场参观的275名代表和全体村民许诺:“从现在起,我们的技术一不搞封闭、二不搞专利,向全社会推广。三元朱富了不算富,寿光富了也不算富,全国的农民兄弟富了那才叫真正的富!”
今日的寿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智能化的设备返乡创业。王聪与妻子作为标准的90后,在本科毕业后毅然决定回乡做起了“新农民”。如今,他们投入的第四个大棚也已经步入正轨,呈现出一片盎然之景,面对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工作,王聪时常感慨“真是回来对了!”王乐义欣喜、自豪于此,因为在他看来,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振兴,“文教做得好,商贸物流走在前列,城乡一体化建设好,再加上工业强市,农业富民,这才是在全国范围内可借鉴可复制的‘寿光模式!”
“2008年5月9日,习近平(时任国家副主席)来到三元朱村视察,他亲切地对我说:‘乐义,你为全国发展蔬菜做了一件好事,从现在起,你要抓好质量,让大家买着放心,吃着健康,再做件好事!”王乐义欣然应许,因为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寿光蔬菜质量将会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而“寿光标准就将是全国的标准”!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