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与青少年谈消费?

2019-12-09张淑娟王俊峰

中国德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消费青少年

张淑娟?王俊峰

我们应该尝试用多种方式和孩子分享花钱背后“花”的是什么,每一分钱意味着什么。只有当孩子懂得这些,才可能珍惜并为之理性计划。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2019年4月发布的《新青年·新消费:95后消费分期用户成长性报告》显示,中国拥有1.49亿的“95后”人群,“95后”群体正成为消费主力人群。可以说,青少年群体虽然还不是财富的创造者,却早已是庞大的消费群体。

近年来青少年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增强,但由于其思想尚未成熟,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在面对诱惑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时抵抗力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误导,出现了一些诸如负债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假精致”“月光族”“花呗族”等现象背后也折射出非理性消费低龄化的趋势。

新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与令人担忧的现状形成反差,巨大的消费能力与不健全的消费观形成反差,對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青少年所处的消费背景,深入剖析并理解青少年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因,才可能与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和他们谈好“消费”这一话题。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青少年所处的消费背景

每一代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代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当代青少年正是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的广泛普及等多重环境中,形成了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消费文化。

(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发展

当代青少年刚好成长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正在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而消费者则是其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在1957—1990年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85%—90%;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9.6%降至2016年的68.7%,相较上一代更小的收入负担,给当下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更大的消费空间。与此同时,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2%。[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为青少年的消费从生存型走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人生阅历有限,青少年大多缺乏对当下充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感。

(二)网络消费的普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互联网产业方面,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网络零售额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而从网民的学历结构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8.7%和24.5%,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9.9%。[2]伴随数字化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可以称得上“互联网的原住民”。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克服了地域上的阻碍,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群体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习惯以及国际化、享受型、便捷型、碎片化的消费需求,青少年由此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

(三)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特点

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国家政策的需要,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此,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中没有同胞的陪伴,会缺少情感的依恋,降低移情能力,相对不懂得如何替他人着想;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对子女关注过多,甚至溺爱,尽可能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最终导致青少年陷入消费的无选择性、无目的性,出现“任性消费”,久而久之产生愈发无节制的消费需求。

二、深入分析青少年非理性消费背后的动因

毋庸置疑,青少年的非理性消费于人于己,乃至于社会国家都无所裨益,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但问题的背后也必然存在着源头和动因。“一般而言,要真正地了解对方,而不是我们认为他是谁或我们希望他是谁,显然是不能依靠距离化的理性分析,而只能依靠理解,依靠对于他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理解。”[3]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好的引导。

(一)“假精致”现象背后的认同渴望

所谓“假精致”是指当下一些年轻人超越实际,过度追求所谓“品质生活”,但实际上却早已是透支钱包的现象。而类似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渐露苗头,一些青少年消费时很少考虑自身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一味选择更酷、更时尚、名气更大的商品。当我们对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时就不难发现,在今天的消费社会,商品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自我表达和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尤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要追问的重要问题。而大众传媒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这一心理需求。他们习惯于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消费认同来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如产生“很多同学都是用这种手机,如果我再跟不上,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混了”的心理。于是,“品牌”成为“高品位”的符号象征,“偶像”成为“审美”的符号象征,“我”就是个人所消费的东西以及所采取的消费方式。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异化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

(二)网络支付背后的消费无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消费的发展,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7%。[4]相比现金和信用卡,移动支付涵盖的面和消费层级更广,其数字化和便捷化也更大程度迎合了青少年的消费需求,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的非理性消费。在现金消费时代,人们对花钱的概念相对明确,有时候还会因为囊中羞涩而节制消费。而移动支付则大不同,点一点“确认支付”就能买单,不付现,不找零,甚至不用掏出手机,因为“刷脸支付”等黑科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支付越省事,花钱的负罪感就会越少,消费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助推了冲动消费的实现,而这对于定力不够的青少年无疑有着更大的助推力。

(三)物欲环境下的自制失控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人总是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5]。也就是说,人的欲望需求是无穷尽的。而在当今社会,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多彩的款式、五花八门的理念,都让青少年眼花缭乱。商家在拼命制造消费契机,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来自“网红”或者小红书的推荐等等,都在推动着欲望的产生。为了满足无穷尽的欲望,本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陷入了自制失控的非理性消费状态。

三、科学引导青少年回归理性消费

当我们梳理清楚当代青少年所处的消费背景以及非理性消费背后的行为动因,就会发现这并非一个偶然的社会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管教育手段、方法和内容有多么丰富,最终都要通过个体的自我教育来完成。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和谐对话、理性引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把理性消费的意义及其背后的道理理解透彻,使理性消费的观念真正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一)帮助青少年厘清“我是谁”的同一性问题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消费相比成人更多地具有身份认同的符号意义。如果我们和青少年之间的对话仅仅局限在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角度论证购买某件商品的合理性等具体问题,那实际上并未触及非理性消费的实质。反之,倘若我们能够从身份认同的价值层面,帮助青少年厘清“我是谁”的同一性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引导青少年认识理性消费。

首先,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我”是一个学生,学习是首要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所说:“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我们要使青少年强化对“学生”身份的认同,明确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对于青少年来说,“我”还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是尚处于父母监护之下的孩子。我们要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都还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因此在消费时应该考虑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提出令父母难以承受的过高要求,更不应一味攀比、追求时髦。最后,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还应该引导青少年从大的人生格局去思考。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公民,同时也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消费时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消费伦理观念,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在遵守消费道德规范的前提下适度、理性地消费。要使青少年意识到,过度消费既不利于个人发展,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消费并不是纯私人的行为,消费与他人有关,与道德有关。要鼓励青少年在消费中做一个“有道德的我”,不断完善消费道德人格,使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加和谐。

(二)帮助青少年加深对金钱的理解

青少年在消费中容易出现消费“无感”和自制失控,而在这背后归根到底还是缘于他们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到底意味着什么,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部分青少年甚至把移动支付理解为“虚拟货币”的支出。当我们看到“中小學生微信豪发红包”“小学生携百万存款宴请同学”“孩子认为家里缺钱就可以从爸爸妈妈的银行卡上取”等新闻,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缺少的是对钱的概念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消费来源“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对此,我们应该尝试用多种方式和孩子分享花钱背后“花”的是什么,每一分钱意味着什么。只有当孩子懂得这些,才可能珍惜并为之理性计划。例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体验自己的工作环境,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既加深对父母工作的了解,又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易,从而增强同理心;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跟孩子分享家庭收支情况,让孩子参与到算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利用寒暑假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参加校内外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等,使他们体会贫困家庭生活的艰辛,学会感恩,体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健康的消费心理。

(三)引导青少年提高审美趣味

在当前复杂的消费环境下,加之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碰撞,一些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甚至出现了荣辱倒错、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思想观念,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把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行为当作“酷”,而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说成是“铁公鸡”“土老帽”。为此,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高品位的消费观,就要提升青少年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多让青少年进行优秀文化的审美体验,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用高格调、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去滋养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丰富审美情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自身消费取向既能满足情感体验,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确立健康文明的理性消费观。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及网红经济消费情况分析[EB/OL].[2019-09-27].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1/579497.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9-09-28].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3]哈特.从信息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3.

[4]中国移动支付领跑全球 普及率高达77%[EB/OL].[2019-10-11].http://news.cctv.com/2017/12/04/ARTIUwVpGyhCl7uRrOI38ZvE171204.shtml.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6.

【张淑娟,广东实验中学,一级教师;王俊峰,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355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消费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