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把握

2019-12-09胡恒钊

中国德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当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博弈的主战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形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新机遇:“互联网+”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崛起

话语权主要是指“人们以话语为手段表达意见、实现自身权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政治觀念和道德规范产生影响,并获得话语权的引领力与控制力。

(一)互联网提供了话语权平台,网络空间人人都有“麦克风”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话语,改变了现实话语场所,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话语权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网民极大提升了自己的话语权,网络世界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空间随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主体意识崛起、话语权下移,网民的自我意识得以充分彰显,个人的喜好、情感、价值观等通过网络以碎片化的形式得以呈现。网络话语标新立异,网民对网络新媒体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网络话语为广大网民青睐,并成为现实社会生活话语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媒体层出不穷,QQ、微信、微视频、微博、电子邮件等个性化的网络工具使人爱不释手,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精品资源共享库、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互联网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话语是沟通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而沟通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往往通过灌输的方式对话语客体进行教育,话语的主导性较强,而在“互联网+”新时代,话语传播方式、向度与维度均发生重大变化,话语信息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便利条件进行快速传播,网络拓展和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话语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法国思想大师米歇尔·福柯认为,在研究话语实践时,关键在于追踪说话者的身份、地位、立场。他尤其关注说话者的地位:“谁在说话?……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谁从这个拥有者那里接受他的特殊性及其特权地位?”[3]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话语的权威与信息资源的拥有者与占有者,他们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常常将主流话语、政治话语凌驾于生活话语、个体话语之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施教时常呈现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感,令受众难以亲近。“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电脑、iPad等设备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变了以往受教育者话语的劣势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言论自由与话语权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网络平台形成强大的导向力与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场域与时空向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平等交流,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极大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挑战:“互联网+”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塑

网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与引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间相互竞争和博弈的场所。在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遭遇了消解与弱化,舆论生态越发显得难以掌控与引导,这些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正因为如此,托夫勒作出了“谁掌握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的预言[4]。

(一)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离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

就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分配而言,全球13个根服务器就有10个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有1个,中国1个都没有,就连IP地址,中国也只能由他人分配。相对而言,西方国家常处于话语霸权地位,中国常处在话语的弱势地位。在“资本为王”的网络空间里,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网络的信息,如美国在网络服务、芯片制造、搜索引擎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资本、技术与网络传播力,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民意,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并进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出,形成了西方的网络信息霸权、技术霸权和话语霸权。拥有互联网信息资源优势的国家有望成为未来世界政治的掌握者,并可能对处于网络资源弱势的国家进行话语侵略。“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并显著地体现在: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信息安全侵略,以资本优势为主导的网络舆论生态危机,以信息强权为利器的网络意识形态攻势和以话语霸权为压制的主流话语危局等四个方面。”[5]西方国家利用其资本优势大肆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我国进行话语权的侵略,企图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引领力,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受到冲击与排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遭到各种情绪化、非理性的话语的解构与侵袭,在网络空间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面临被削弱与淡化的危险。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凝聚力

网络空间也充斥着反动思想,涌动着社会负面信息的暗流,如调侃英雄人物、抹黑政府决策、歪曲历史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纷纷亮相。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深度辨析力与思想单纯的网民极易受其蛊惑,对主流意识形态常常产生误读、误导与误信的现象,不良與反动的信息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题,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信力。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也带来了较大风险。线下的现实话语交往模式比较简单、直接,而在网上虚拟交往摆脱了现实的制约,话语表达逐渐突破了现实生活的社会道德规范,一些虚假,甚至是蛊惑人心的煽动性话语的出现,以及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正能量常常被消解与分化。“互联网+”时代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重塑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规避网络的虚拟性、不可控性等带来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凝聚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发挥应有的效力。

(三)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与网络话语场域的差异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领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有绝对的权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引导,其特殊地位也被受教育者所认可和接受。“互联网+”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控制式、劝导式的话语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应对网络话语的多样性的挑战,传统硬性灌输、直白说教的方法常因话语吸引力不足、解释力不够在网络空间难以奏效,采取传统方式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变得举步维艰。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海量性大大消解了教育者的原有知识权威,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反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时也是受教育者。网民的受教育层次不一,话语背景也存在差异,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交往的快捷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随时进行更新以适应动态的、立体的网络教育环境,来满足人们各种网络交往实践的需求,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空间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与消解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新审视,因此“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理念,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民的话语特点,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以便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与引领力,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三、新理路:“互联网+”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向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话语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极大影响,网络话语可能会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向而行或者相互融合,创造出积极、健康的话语;也可能消解和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制造出消极、颓废,甚至有害的话语,这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对各种网络话语进行区分和鉴别,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意识形态“红线”

主动发声强化阵地 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侵袭,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而应主动出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大国的文化自信去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阵地,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第一,必须主动在网络平台上发声,加强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阐明中国立场,驱除西方的话语霸权。第二,还需强化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意识,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体系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引领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文化,用主流声音去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正面宣传以及网络文化的熏陶作用。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政治共识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鉴别与抵制反动话语的能力。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关乎社会主义道路,关乎我们国家的政治安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6]对于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而言,更是如此。网络空间更需要加强阵地建设,让充满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占领网络阵地。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红线”,巩固与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才能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只有贴近广大网民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精神诉求与心理特征等,回应网民的价值困惑与利益诉求,满足网民思想需求,才能够激发动力、凝聚人心,才能够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可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力,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技巧

掌握舆论引导、把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 需要增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坚定性,坚决抵制与回击那些消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不良社会思潮,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舆论走向,引领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分寸,忌过度渲染,不断提升舆论引导的水平与效果,要坚持正面思想引领的原则,精准掌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导向,引领网络舆论的发展与正确的舆论走向。“互联网+”时代受众比较青睐的是生活话语、对话式话语和情感话语,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生活、对话式、情感话语的运用,把深奥枯燥的话语转变成简明易懂、幽默诙谐、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草根语言”和“接地气”的话语来增强网络空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联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和趣味化。

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与预警机制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敢于发声,也要善于回应广大网民思想关切的问题,捕捉民意,要不断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了解网络舆情动向,并及时发现网络不良信息,揭开虚伪、虚假信息的真面目,化解错误信息舆论的误导,监控网络舆情,把控网络舆论的走向与发展,建立高效、有力的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机制。网络空间需要建立规范、有力的网络社会秩序,健全网络信息审核与话语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与网络法律体系来封杀反动话语及其传播渠道,构筑网络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安全屏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依法治网,加强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构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防范系统,从而不断优化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互联网+”时代亟须做好网络空间信息治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的网络家园。

(三)引领社会主义主流的价值取向,满足广大网民的思想需求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网络空间需要理性整合各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来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体现“互联网+”时代特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网民进行政治观的引领与价值观的塑造,让他们主动选择与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同时,应进行价值观的纠偏,澄清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混乱,将反主流意识形态不良信息剔除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更富魅力,“通过一套独立、成熟、逻辑缜密的话语体系和解释框架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其形成网络语言化的新型话语体系,契合网民的话语特点和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彰显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与影响力”[7]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创造出既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主流话语,来引领广大网民的主流价值观,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发挥党对广大网民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能量。

用高雅、先进的文化引领广大网民的思想追求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需要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气息,不断繁荣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精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的网络文化品牌,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用高雅、先进的文化来引领广大网民的思想追求。由于资本主义网络文化的负面冲击、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空间思想文化良莠不齐,因此亟须提升网民的网络文化自觉性,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分辨与抵制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设计好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产品,来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打造风清气正、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的网络空间,需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精心设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充分尊重每个网民的权利,关注网络参与者的思想意愿与价值取向,贴近网民的心灵世界,充分体现对网民应有的人文关怀,使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新时代,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网络已成为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继领土、领海、领空、太空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緊跟时代步伐,把握“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才能够积极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与挑战,消除西方话语霸权,塑造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形象,才能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失语、失声、失序的困境,才能够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辐射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陈开举.话语权的文化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78.

[3]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2.

[4]张朋智.转型与引导: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73.

[5]李江静.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挑战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8(1):47-51.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7]秦程节,何小春.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6(9):143-146.

【胡恒钊,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雷人话语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