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建构
2019-12-09苏来娣
理性的消费观是对消费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判断后形成的科学消费的思想,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对消费的理性认识。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观念形成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中小学应将预防青少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作为学校消费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中小学生建构理性的消费观。理性的消费观要处理好消费与自身发展、消费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消费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1]其内容主要包括量入为出、适度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消费观,抵制奢侈消费、炫耀消费和偶像崇拜消费的消费观。[2]理性的消费观是对消费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判断后形成的科学消费的思想,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对消费的理性认识。
一、让消费概念进入中小学生的思维结构
要使学生认识到消费的本质,发现消费与自身的发展、消费与社会的发展、消费与自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让消费概念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去认识消费的多样性,用已有的思维结构去分析消费的诱惑性,在多重对比中看清消费的符号性,从而把理性消费的思想同化到已有的思维结构中。
(一)多种角度认识消费的多样性
学生经常会进行消费活动,但他们可能从没区分过不同消费活动的性质,例如:买菜、买日用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生存性消费;买书、买健身器材是为了满足自身成长需要的发展性消费;饭店吃饭、旅游是为了享受服务的享受性消费。由于他们不清楚其中的区别,可能会误以为消费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因此,学校应从消费活动性质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
学校的消费教育,还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消费。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介绍消费方式的转变历史。如改革开放前我国是计划经济,生产决定了消费的内容和方式;改革开放后,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环节,还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当前社会,更是一个消费创造世界的时代,刺激消费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看到消费的动态发展和变化。
每个人的消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消费心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精致消费理念和活动,是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精心设计的,学生很容易受其误导。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心理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例如,某则饮料广告是这样的:“喝一口脉动,让你随时脉动回来。”这针对的就是大众希望保持精力旺盛的心理,但其实仅凭一瓶饮料并不能让人精力旺盛。当学生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去看大众传媒刺激消费的广告时,他们就不会轻易被广告“蛊惑”而进行非理性的消费。总而言之,学生认识消费的视角越丰富,对消费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保持理性的消费观。
(二)在真实案例中分析消费的诱惑性
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经历:和家人去超市购物,原来只打算买一袋米,结果买了一大堆东西回来。其实,这和超市的布局有关,从超市入口到出口的路线,几乎能把整个超市逛一遍。而超市为什么这样设计,可能是学生之前没有思考过的。倘若让学生主动对这个现象进行思考,最终思考的结果会指向超市设置路线的目的:诱导消费。那么,如何去应对这些刺激消费的手段?教师也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对策。可以列清单购物,不贪图便宜,只购买自己需要的用品,等等。学校的消费教育,应向学生呈现生活中这样真实的刺激消费的案例,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将消费中存在的诱惑性纳入思维结构,提高学生对消费活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在多重对比中看清消费的符号性
当今已然是消费创造世界的时代,物品消费已经从使用价值向隐喻的身份价值过渡,买一件物品,不仅仅是因为最初的使用需求,更多的是这件物品本身代表的趣味、教养、身份或者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3]在这种充满身份符号暗喻的消费环境中,中小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错误地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商家宣传的物品消费画上等号。比如,穿某个品牌的衣服就是成功人士的象征。而事实又是怎样呢?扎克伯格一直穿一件灰色T恤,他是这样说的:“我宁愿把时间花在如何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上,而不是考虑如何穿着打扮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马云的穿着更加朴素,他的理念是穿着舒服就行。在消费教育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各种消费暗喻与事实,通过多重对比,让学生看清商家宣扬的物品消费并不等于人生追求,让学生明白自己追求的生活要靠努力奋斗去获得,而不是靠买一件商品。多重对比的冲突效果越明显,学生就越能看清消费的本质: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商家对物品的符号包装面具撕下来,杜绝各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二、建立基于消费实践的理性消费观
理性消费观的建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其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足以抵御各种披着糖衣炮弹的消费诱惑的能力。学校的消费教育,可以结合综合实践课、小课题研究、学科课程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思维冲突中思考消费与自身发展、消费与社会发展、消费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建立基于实践的理性消费观。
(一)协调好个人消费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取舍观
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零食、服装的消费需求比较强烈,且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各种因素诱导,进而通过消费满足心理需求,如自我肯定和猎奇心理,从而产生非理性消费的冲动。学校的消费教育,要建立在学生人性需要的基础上,在肯定学生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协调消费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例如,向学生科普营养知识,认识零食包装袋上的配料表及其作用,帮助学生在购买零食时进行科学的取舍,既满足个人口味,又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结合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审美的历史变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进而让学生明白,美不只有一个标准,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在购买服装、化妆品,甚至考虑整容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并进行恰当的取舍,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物品。科学的取舍观,不是简单的选择和舍弃,而是在获得充足信息的基础上思考:选择这个物品,我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为了获得这个物品,我会牺牲什么,这样是否值得。可以结合口語交际课和作文课,使学生从传统的一元思维模式,即“缺少—获得”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拥有科学取舍观的多元思维模式,能够对具体的消费实践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论述自己的观点,向全班或者全校分享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二)协调好个人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鉴别消费信息的能力
当前,学生处在一个物资丰富、广告泛滥、信息发达的社会,学校的消费教育不能只是单一要求学生勤俭节约、不进行提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学生置身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学校要顺应时代潮流,鼓励学生追求进取型的人生,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财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开设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的融合课程,使用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对银行的贷款项目和校园贷项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学会识别贷款信息中的陷阱,学会计算日息、月息和折算的年化利率,对一个基本的贷款金额进行计算和还款规划,了解网贷平台的“砍头息”等隐藏信息,逐步学会规划个人的财务,提高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甄别的能力。另外,当下电子支付手段便捷,容易让学生陷入没有限制的消費行为中。学校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以“一个星期的消费情况”或“500元可以怎样花”为主题,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消费信息。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身的消费行为,如在什么情境里遇到怎样的信息时,自己产生了消费的冲动。通过消费记录,指导学生对消费的内容进行归类和计算,分析每一个消费行为的价值,对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对消费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比较、分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记账和消费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逐渐提高学生对消费信息的鉴别和分析能力。
(三)协调好个人消费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建立绿色消费观
学生平时置身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容易忽略自身的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不仅仅是出于适当消费的考虑,更是基于实现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是一种调和消费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考结构。这个思考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消费活动时,有意识地去考虑这个消费活动的必要性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此,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环保公益组织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环保公益实践活动,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消费活动与自然环境发展的交互关系,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让学生在环保公益实践中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王淑玉.和谐社会中青少年现代消费观教育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52-56.
[2][3]寇晓燕.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图像拜物教与青年消费观建设[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71-74.
【苏来娣,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港园小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