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09赵润琦付鸿悦苟怀琪
赵润琦 付鸿悦 苟怀琪
摘 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交通业作为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交通的低碳化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目标,低碳技术成为当今低碳城市发展的主题。本文以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总结重庆市低碳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重庆市发展低碳交通存在的问题,为重庆市研究发展低碳交通路径提供宝贵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交通;低碳化;节能减排
一、研究低碳交通的背景和意义
(1)整体背景
近百年人类发展以来由于化石燃料被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根据国内外研究发现,过度碳排放是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且被提上日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CO2排放量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我国存在很大的节能减排任务。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低碳交通趋势的来临,全球各地区有其对应的措施方针。西方国家大都是以政策指引为主导,通过建立一些与低碳交通相关的制度来发展低碳交通。
我国主要采取完善交通出行结构,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开展;控制机动车的使用频率、完善机动车维护监制和市内停车制度;鼓励市民积极使用清洁便利能源型的出行方式;分时段、分地区实行不同收费标准。有些城市还从城市新能源交通工具、城市公交电车化、能源技术创新等角度探索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低碳交通方式。
(3)研究意义
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与发展低碳交通不谋而合。重庆市城市交通结构导致了交通发展进度不均的问题,且重庆市主城区的路网压力在持续加大,核心区的交通拥堵现象更加严重,且当地居民更偏爱于小汽车出行,因此,重庆市发展低碳交通具有较大的困难。
二、重庆市发展低碳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城市空间结构不均衡
重庆市主城区布局以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为主,其用地数量处于不断扩张状态,且年均增长速度不均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进程让重庆市主城区区内工农业快速发达,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进而促进了交通业快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且主城区内交通运输带来的问题比区外一些地区要严重得多。
(2)公共交通不够完善
重庆市因为其特殊的地形,人们出行对公共交通需求较大,但是现实是重庆的公共交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公共交通的单车容量较低,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大,这就会导致常规地面公交低效率、高密度运行,道路交通会更加拥挤,公共交通的分担作用很容易降低甚至失效。
(3)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加大城市减排负担
从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得出,重庆市私家车数量呈较大幅度的增长,再者重庆地形地势特殊,摩托车也较为普遍使用,这些交通工具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不可忽视。
(4)能源消耗量较高,节能与减排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重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会对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虽然重庆市能源资源不至于匮乏,但能源大量消耗始终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5)居民低碳出行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但机动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偏向于乘坐更为舒适方便的交通工具。近年来重庆市私家车的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这给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
三、重庆市发展低碳交通的路径
(1)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对重庆市而言,虽然铁路、公路的营运里程数增长较慢,然而,轻轨与地铁已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交通方式,而且轨道交通作为碳排放仅次于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方式,一旦大力发展,将有效减少交通污染。因此,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可将发展轨道交通视为重点发展项目,这一措施的实行能有效发挥低能源、占地少、污染小的轨道交通的优势。
(2)積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扶持力度
重庆市就其地理位置,靠长江流域,属于水能可利用区,在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的今天,发展水力发电对重庆市而言有一定优势。另外,政府提出的推动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政策,对重庆市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3)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频率
能限制私家车的使用频率,能有效减少交通拥堵现象,让道路出行更加畅通。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更规范标准的制度,提高违章成本,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二是实施道路收费政策,加大停车收费标准,让人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自觉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4)注重交通科技术创新
“创新”是新时代的代名词,重庆市在低碳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建设低碳运输离不开创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新型节约能源,让技术创新引领交通行业低碳发展。
(5)提高居民低碳出行意识
据研究分析得到,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对城市碳排放的多少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居民的出行意识从某种程度上会比研发新能源更快速有效。所以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居民低碳意识,强调从自我做起。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宿凤鸣。“十二五”我国发展低碳交通的基本途径国综合运输,2010(12)
[2]郭杰,伊文婧.中国低碳交通发展的几点思考 [J].中国能源,2013(10):40-44
[3]马冬,尹航,谢琼,滕琦.郝春晓.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4-37
作者简介:赵润琦,(1998—)女,汉族,甘肃张掖人,本科在读,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