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09农冬梅
【摘 要】本文阐述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的设计,从数字化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部署方法等方面论述数字化平台建设,探索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提出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加大课堂教学的控制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 数字化平台 微信 雨课堂 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058-04
根据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6%。可见,智能手机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其由于便于携带、计算能力强并且价廉,成为当代学生的“掌上电脑”。在中职学校,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如何使手机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是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移动客户端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开发及实现过程,探索如何通过智能手机上课,加大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的设计
(一)移动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数据库等技术,有机整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个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工具。数字化平台必须保证高度安全性及实用性、易用性,并具有学习过程的交互能力,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此数字化平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信息,提供学习资料,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而学生也能通过平台向教师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数字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数字化平台要具有学生管理功能,有学生登录、成绩管理、添加删除学生等功能。数字化平台要具有资源上传下载的功能,教师可以将课件比如教学视频、课程 PPT 等內容上传至数字化平台,供学生下载。数字化平台要具有在线测验功能,这个功能其实包含三个部分,即在线获得试卷、得到答案、成绩统计。
(二)数字化平台的选用。依据前期调研的情况,项目组确定选用的数字化平台是“雨课堂”教学平台。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完全满足上述功能设计的要求。
“雨课堂”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办公软件 PowerPoint 和社交 APP 微信,建立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沟通桥梁,让课堂永不下线。使用“雨课堂”,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程度,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还能积极参与课堂,课后复习也很方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有上千个高校班级采用“雨课堂”模式授课,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几所顶尖高校的优质课堂。
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使用“雨课堂”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需要具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基础条件,硬件方面要有无线局域网(wlan)、微型电脑、投影仪以及智能手机;软件方面要有 Powerprint 办公软件、微信。
(一)数字化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将智能手机作为数字化平台的终端设备,通信方式首选无线局域网(wlan),这是因为无线局域网具有移动性强、传输速度高、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易于扩展等诸多优点。
2016 年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现为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长海校区)投入 500 万元进行计算机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录播室、平面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企业网搭建与应用实训室、影视制作实训室、3D 实训室等 6 个实训室;2017 年学校再获得 100 万投入,因此进一步建设无线局域网,学校向 WiFi 校园迈了一大步,基本实现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无线局域网的架构是选用思科公司的集中管理架构下的“瘦AP”架构。网络建设采用独立的有线网络系统和无线网络互联,无线局域网采用室内、室外多种无线热点接入方式,室外广场空地多的地方采用室外 MeshWLan 技术,通过无线回传技术来解决布线困难,节省无线接入点数量。
校园无线局域网的广泛覆盖,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拿着一台移动电脑,打开 WiFi 功能,就能在校园任何地点进行教学和演示;学生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轻松上网查阅资料或是提交电子作业。无线局域网的建设使得校园成为随时随地教学的“移动教室”,从而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和推广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二)数字化平台的软件部署方法。数字化平台的软件应该是简单易用的,如果操作过于复杂,将会分散师生的精力。基于此考虑,数字化平台的软件只需三种:安装在微型电脑上的微软办公套件 PowerPoint;安装在微型电脑上的“雨课堂”插件;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 APP 微信。其中 PowerPoint 是教师的常用软件,安装好“雨课堂”后,PowerPoint 也和往常一样制作 PPT 课件,无须特殊的培训。微信是大众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扫二维码、聊天、小程序等功能都广为大众熟悉。这些都是师生们本就熟悉的软件,降低了平台的使用门槛,保证了用户体验,教师和学生愿意用也喜欢用。
1.在微机上安装“雨课堂”软件。“雨课堂”微机端软件是安装在微软办公软件 PowerPoint 里一个插件。安装“雨课堂”先确定电脑上已安装了 PowerPoint,然后从官网(www.ykt.io)下载并安装“雨课堂”。安装完成后,打开 PowerPoint 软件,在工具栏里找到“雨课堂”选项卡,说明“雨课堂”插件已经正确安装。“雨课堂”不影响 PowerPoint 的正常使用,但增加了“雨课堂”内置的选择题、投票、手机推送和课件插入慕课视频等功能。安装好“雨课堂”的 PowerPoint 的工具栏视图如图 1 所示。
2.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班级。打开智能手机里的微信,查找并关注“雨课堂”,即可进入“我的课程”页面,点击“开课”就可以创建新的班级。新班级创建成功后,就有自己的二维码,把二维码发送给学生,他们就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班级页面。
3.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PPT 课件。安装好“雨课堂”插件的PowerPoint,所有功能都可能正常使用。教师可以用 PowerPoint 编辑 PPT 课件。课件编辑好之后,点击 PowerPoint 右上角的“雨课堂”选项卡,再点击“上传试题/手机课件”按钮,此时会显现二维码,教师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之后就可以上传课件到微信公众平台。
4.使用“雨课堂”实时授课。教师在授课时,用 PowerPoint 打开编辑好的课件,点击右上角的“雨课堂”选项卡,再点击“开启雨课堂授课”按钮,此时会显现二维码,教师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二维码之后即可开始授课。此时,教师手里的手机微信就变成了 PPT 的遥控器:教师通过滑动手机上的 PPT 课件,带动电脑上以及学生手机上的 PPT 课件同步更新。
5.使用“雨课堂”的制作课后习题。“雨课堂”也支持在公众平台上制作试卷:教师可以在“雨课堂”公众平台上点击“新建试题”,根据提示添加单选、多选或主观题目,设定每道题分值,设定正确答案,即可完成一套试题。然后点击“发送试题”按钮,学生手机上就可以收到该份试题。此份试题可以自动改卷,加总得分,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三、数字化平台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建模思想。数字化平台教学模式的建立足于三个转变: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二)建模思路。结合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现为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长海校区)实际,对实验班 1602 和 1603 班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校教学软硬件条件和移动教学平台的特点,对移动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教学中整合移动技术和教学环境,构建移动教学环境;以建模思想为依据,设计教学流程;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呈现等方式进行数据反馈,根据平台实时收集的数据,教师实时调整进度;以数据为基础,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并以此作为下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基础和借鉴,周而复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图 2 所示。
(三)教学流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是讲、听、记、练、考,这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只能处在被动地位。因此,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用流程模式保证其主体地位的落实。移动教学流程以多模块模式为载体。模式的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思路:自学或共学电子学习资料(文字或视频、微课等)—创设问题情景—自主练习—操作与检测—问题提出与分析解決问题—互动与展示、现场电子抓拍纠错、分析与反馈—思维训练与能力拓展,做到课外、课中环环相扣,做到充分自学、充分互动和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先学可以先读,或者先练,也可以先议,甚至可以先测。学生先学的方式也可多样,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书中学”“看视频学”;也可以知识问题化,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做中学”。
移动教学模式流程和教学时间分配参照如下:
1.课前有预学的。具体如下:
课前:适当自学与查找,根据学科学习内容,教师投放 5~6 分钟的视频或电子学案,5~6 分钟提出问题与完成检测,移动教学平台检测与问题提交。
课上:教师总结反馈(约 3 分钟),学生小组或全班交流收获。全班质疑或问题解决(约 6 分钟)—平台练习与检测—教师解疑(约 8 分钟)—小结与反思(约 5 分钟)—思维拓展训练(约 6 分钟)。
课后:反思与巩固:教师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学习报告调整课后教学行为(如课后投票、作业等)和下次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报告有针对地纠错巩固。
完整的教学流程如图 3 所示。
2.课前无预学的。具体如图 4 所示。
移动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科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时间和环节也会有所调整;课堂的实际情况是随时变化的,教师常常需要根据上课实际情况将教学环节提前或后移到下次课。而因为移动教学随时随地的特性,使课外课堂同样在教师受控范围内,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科目特点调整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变得更小。
四、数字化平台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使用数字化平台授课,并非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的有益补充。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上真正实现时间、空间的超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 40 分钟,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均可以完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强有力的补充。
(一)对教学效果的动态把握。现阶段中职教学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师板书讲解,学生课后练习,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如果采用数字化平台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上课前,通过让学生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得知学生的出勤情况;在课堂上,学生在手机上接收保存课堂讲义 PPT,减少学生一心多用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与教师在课堂上实时交流,也可能通过手机回答课堂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数据报表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
通过数字化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得分情况等一目了然。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实时情况可以做到动态掌握,实时交流,针对各个学生的特别情况可以采取点对点辅导。
实践表明,数字化平台教学,可以有效减少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没有使用数字化平台之前,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在在数字化平台上,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都能实时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报表。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实时动态、全面客观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的理想状态。
(二)数字化平台的资源共享。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微信上传上课视频、讲义 PPT、电子讲稿等内容,组成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提供教学文件上传下载、文件管理、文件浏览、资源分类、数据查询等功能,供学生和教师在线观看或下载;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制作讲课视频、讲义 PPT;学生也可以使用教学资源库的素材完成作业。
五、应用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将手机转变成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材施教”。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互动更活跃,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更高,更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2018 年,是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现为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长海校区)建校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奖最多的一年,共计有 14 人次分别在桂林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综合布线、数字影音制作、平面设计 4 个计算机赛项中获奖,8 人次分别在广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综合布线、数字影音制作、平面设计 4 个计算机赛项中获奖,其中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首次在综合布线、数字影音制作赛项上进入区赛并获区奖;在平面设计赛项上首次参赛获市奖 3 人次、区奖 1 人次,市赛得奖率 100%,实现零的突破。
六、今后可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使用数字化平台教学,课堂上必须设置无线网络进行联网。但有时候教室离 WiFi 熱点过远,信号不稳定,导致教师电脑和学生手机不能联网,影响教学安排。现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通移动电话的 WiFi 热点来解决,但是产生的移动数据流量要交费给电话公司,总归不划算。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加大 WiFi 热点的密度。
(二)加大课堂教学的控制力度。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好,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还有学生有厌学心理。当他们在课堂上“合法”使用手机的时候,有些人难免借此机会用手机聊天、打游戏。教师如何监控和管制学生使用手机,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与实现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个性化。通过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的研究,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普及面广、功能强大的优势,更主动更快速达成教学目标。中职教育应当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向着更主动、更自由的个性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沙素燕.合理利用手机优化课堂环境——手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
[2]姜 蓉.雨课堂引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
[3]肖 康,王 琼,陈月花.“雨课堂”的教学应用与反思[J].广东化工,2017(13)
[4]江 华.浅谈中职学生手机的管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数字化平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GXZZJG2016B255)。
【作者简介】农冬梅(1979— ),女,广西灵山人,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原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