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风景写生要素探析
2019-12-09赵爱娇
赵爱娇
摘 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前赤壁赋》中的两句,作者体味到人的渺小,在茫茫大千世界中我们这一小小的个体就如沧海中的一粒粟米,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的存在是如此的短暂。诗句里含着悲凉,但是也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在油画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写生中,要尊重每一排树木,每一块土地,每一间房舍,甚至是每一缕浮云,它们看似彼此独立存在,实则都是在大自然中互相依存。有人说人物画是最能传情达意的题材,但是风景画在叙说情感方面也是高手。
关键词:油画;风景画;写生
一、风景画中的形式美
绘画作为视觉欣赏性的艺术,首先要争取观众的一见倾心,这样就需要画面中具有美的意蕴,形式感的强弱是画面里的关键。形式美大抵由构思、构图和构成组成。构思是第一步。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植被种类繁多,面对这样众多的场景,取舍是非常重要的,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主体,然后可以打小稿。在构图时要围绕画面主体,利用透视规律甚至是体面变形来形成画面中的“势”,“势”的概念和我们中国画中的“气”是有共通性的,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气”带动着画面中各个元素的运动,而“势”则更进一步地突出了画面主题。在构图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移动景物的方法,把适合于画面的景物有机地布置在一起,这种方法在风景画中也非常多见。吴冠中先生就曾在他的创作中提到:“记得有一次在井冈山画瀑布,我取其上源与下流,写生过程中扛着画架来回跑一二公里。”当代风景画家白羽平先生也多用这种方法,他采用航拍技术,取辽阔的大景,多角度拍摄,然后把这些素材整理拼接。当然这种移动和拼接是局部的,不能乱接一气,一定要符合所处写生地的地貌,切不能对着太行山而改成了西湖景。构成关系是一幅优秀的风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它带有抽象的气质,可以把画面提升到一种理性美和抽象美上来,让整幅作品更耐看也更加具有永恒性的魅力。構成关系包括对画面中面的分割,景物外形的形状以及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呼应等多个方面。在《风雨欲来》中,面对一个大场景,笔者把远景的几层山脉处理得比较概括,重点放在中景和近景上,中景复杂丰富,有农田、山丘、房屋、公路以及不同种类的树木,利用公路为线,对画面进行了分割,同时通过线与线之间的透视关系把画面推向了深远的空间,形成了S形构图。在每一块被分割的形状内,利用对景物的描绘把画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割,让画面中所有的景物在统一的“势”中有序联系在一起。
二、风景画中的色彩表达
风景画离不开色彩。油画来自于西方,古典油画色彩相对单一,色调沉稳含蓄,经过几百年的蜕变,油画的色彩在印象派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光学和色彩学的进步推动了色彩演变的进程,但印象派画家依然是遵循自然再现对象和对象的色彩关系。莫奈在画同一景物时,喜欢研究不同时间下,光色在景物上形成的不同的色彩关系。到了后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盛行时期色彩的客观性被主观性所替代,色彩被从物体中解放出来,更多地用于宣泄画家的主观情感。光与色结合的客观规律已经不再被画家们必须遵循,平面化和装饰性的色彩在现代派中逐渐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我国,近些年,写意油画蔚然成风。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随类赋彩”一直是我国画家坚持的艺术追求,前辈艺术家也一直在具象写实这条艺术道路上揣摩突破,写意油画其实也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它是在全球文化交汇和交融的情境中,中国油画界自己寻找到的发展方向。写意油画的色彩表达既不是传统上精工细作地表达物体的光色关系,也不是对色彩的放飞自我,它更注重画面中整体的色调关系,天地关照,远近呼应,薄厚干湿,洋洋洒洒。色彩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一项重要手段,成熟有经验的画家往往具备了主观描述事物的能力,他们在对画面的调性控制,各个空间位置上的色彩布局,以及树木的表现方法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把控,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自己的模式,也就容易落入俗套,所以在“写生”和“写熟”的问题上也一直是画家在作画中要考量的问题。在似与不似之间才是恰到好处的,这样即经过了科学和艺术化的处理,又没有脱离实景太远。在作品《深潭》(图1)中,笔者着重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深潭的冷和它两侧山体的暖之间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实际写生过程中,山里的光线变化特别快,笔者只能快速地先铺色,然后依据记忆和照片继续深入,第二天在同一时间再进行冷暖色上的强化。为了突出这个冷暖的主题,笔者把深潭部分强化成绿色,把它周围的暗部山石处理成暖的土红色和深褐色,受光的山体整体呈现暖灰色,远处的几座山在距离的作用下呈现出青灰色,整幅画面展现的是清晨太阳光没有完全穿透云雾时的山间一景。由于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冷暖色之间微妙的对比,所以在山石上融入了更多的色彩变化。
三、风景画中的意境
天地之间有大美,风景画最直接地表达了这种美。中国画家能够完美地诠释并理解大自然中的意境美,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诗词哺育了中国人对山水、自然、人的内心的体会和审美,中国的哲学思想、老子的道、庄子的混沌、佛的觉悟,都为画家和观者理解画中的意境提供了深刻的认识基础。”意境美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呈现,例如前面提到过的构图和构成,色彩的搭配,笔触和笔法,空间的虚实以及气氛的营造等。不同的画家对意境美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吴冠中先生说:“意境,是作者作画时思索感情的意向。一般说,每幅作品总是有一定意境的,不过意境的高低深浅,那就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在他的每幅作品中,人们都能感受到那种诗与画完美结合的意味,语言不足以表达出这美的十分之一,在他的作品前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的画面讲究构成关系,追求构图中方圆曲直的变化,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里的曲直进行了从意境到构成上的分析,同时也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进行了韵律上的分析。吴冠中先生的这种对诗画相通的意境美的追求印证在他一生的艺术作品里。戴士和先生笔下的意境则更侧重于用笔的书写性上,这种写不是随随便便的挥洒,而是经过精心推敲提炼后的形象,它甚至比景物更像它本身。在笔者的作品《风雨欲来》(图2)中,用一点透视的方法,把天空中的阴云汇聚到一个中心点,来表现气流的涌动。见过北方田野的人们都一定体会过一种特别的天气现象,那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大风吹过时,云层被吹得凌乱,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变成了阴晴相交,大地就像是被几个聚光灯照着一般,有的地方晴亮有的地方阴暗,就像是一幕舞台剧。《王莽岭的清晨》画的是太行山脉的一处,五月初的山间温差还是非常大的,在画的过程中发现水里有鹅和鸭在游泳,过了一会又不见了,笔者把它们画了出来,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意趣,更是对山间葱绿的呼应,告诉我们春天真的已经来了,因为鸭子给我们带来了消息——水暖了。
四、结语
在笔者学习绘画之初接受的是西方的光影体积教育,西方艺术重理性,讲写实。而笔者生活中受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东方艺术重感性,讲写意,这就使作品不自觉地带有了文人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文化互通,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东西的文化中,它们有了很多的共通性,但是我国的写意油画对意境的把握和解读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这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产物,我们对它的理解也是出自自我的生命体验。在创作中,笔者喜欢写实,因为写实性绘画能反映出笔者所面对景物真实的一面。与之同时,笔者也喜欢写意,因为写意性绘画能赋予作品更多想象的空间。写实和写意是不矛盾的,只是表达起来有时难以控制,在作画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困境,有时越是想把某一物画得真实,反而越是画不好,最后画得呆板、粘腻,没有了灵气,只能全部刮掉,重新解读和归纳。在平衡写实和写意的过程中,读好书读好画是很重要的,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和作者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分不开,我们只有不停地探索才能在绘画上有所造诣。
参考文献:
[1]何延喆.中国绘画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2]王骁.吴冠中: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范迪安.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J].中国油画,2017(5).
[4]张方白.中国意象绘画:我的抉择[J].中国油画,2018(6).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