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实施护理配合的效果分析

2019-12-09刘俊黄淑芬张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肌瘤住院子宫

刘俊 黄淑芬 张莉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实施护理配合的效果与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使用子宫肌瘤剔除术综合护理模式,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数据差异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实施护理配合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有着住院时间短、并发症發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的优势。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配合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属于良性肿瘤,主要通过变异演变引起。从激素水平来看,主要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异常,刺激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子宫解剖功能以及结构的变化。由于肿瘤为良性,患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以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痛经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孕不育,严重者会出现继发性贫血。随着病灶持续生长,可导致病灶周围组织缺血,肌瘤因水肿而变大,容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甚至会使周围组织发生钙化、坏死,情节严重的会引发癌变,变成恶性肿瘤[1]。出现子宫肌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因病情延误而造成更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6.3±1.38)岁;其中患者的肿瘤数量2~5个,平均数量(2.93±0.68)个;肿瘤直径2.09~8.76cm,平均直径(5.79±1.73)cm。对照组(30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4.9±1.97)岁;其中患者肿瘤数量2~5个,平均数量(2.74±0.0.74)个;肿瘤直径2.35~8.12cm,平均直径(5.43±1.08)cm。

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均不切除子宫,且患者不患其他疾病,手术进行较为顺利,无术中大出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患者入院,护理人员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质量、心理状况等一般信息,为其介绍医院环境以及科室人员配置。手术前1d为患者介绍手术方式、手术室环境、术后注意事项等。为患者做备皮、消毒、术前肠道准备等术前准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2)术中护理(由手术室护理人员完成):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保证手术及麻醉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完善。然后由手术室护士讲解手术以及麻醉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继续行心理护理,并协助患者躺上手术台。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医生摆好体位,并接好负压吸引、贴好负极板。与此同时,该台手术的器械护士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器械,并按照严格的无菌原则洗手、开包、铺无菌台。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固定,麻醉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麻醉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器械护士协助手术医生完成各项操作,期间应全程保持无菌,直到手术结束。3)术后护理(由手术室护士以及病房护士共同完成):手术完成后,将患者推往复苏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手术情况。待患者苏醒后,由护士将患者送往病房并完成交接。完成交接后病房护士应及时与患者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有引流袋的应关注引流袋是否通常固定好,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4)患者出院后由护士不定期进行随访。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入院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手术中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行常规术后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住院天数对比

通过对比患者住院时间,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12±1.33)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37±1.96)d。对比发现,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发生的例数,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切口感染0例,盆腔粘连1例,总发生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盆腔粘连5例,总发生7例。对比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患者满意度对比

将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4个层次,总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3个方面。观察组总满意为30例,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总满意为26例,总满意度为86.7%。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30~50岁的中年妇女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率约为20%~40%。根据肿瘤的解剖位置大致可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3类。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激素学说被广泛认可,即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升高导致了子宫肌瘤的形成与生长。有关学者指出,子宫肌瘤可以称之为卵巢性激素依耐性肿瘤[2]。

对于子宫肌瘤,临床是大多选择手术切除。传统手术是开腹探查并行子宫肌瘤切除。传统的开腹手术使患者腹腔内部的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及时应对手术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但是开腹耗时长、手术切口大,对患者的创伤也更大。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熟,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已经成为了患者的首选,其具有耗时短、创伤小、愈合快,愈后不影响美观等优点[3]。

围术期对患者使用综合护理模式,完善的术前准备,手术室内精心的手术配合,复苏室内生命体征监测,及时与家属沟通,以及术后密切观察指导康复,而且在整个围术期予以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并能最大程度配合治疗,相对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患者能更早地康复。

本次研究显示,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实施护理配合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杨淑芳.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特征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05):46.

[2] 欧阳晨捷.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06):708711.

[3] 张向辉,王妮.腹腔镜下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中远期疗效评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4):78.

猜你喜欢

肌瘤住院子宫
非脱垂子宫应用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探究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跟踪导练(五)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风,沙哑地
剖宫产、切肌瘤,能否“二合一”
治疗子宫肌瘤视大小及位置而定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