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9-12-09高红
高红
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内容,注重激发微观主体的创业、创新以及创造潜能,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切入点。目前,我国处在创新创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各个行业急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国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面对创新创业大潮,高校需要将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新要求、新常态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速度,将创新创业当做驱动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引擎。因此,高校需要从人才供给的层面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在充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上,牵引高校进行综合化、全方位的改革。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化的服务行业,其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本身肩负着维系经济发展各个分支的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保障,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企业、高校以及社会三方主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驱动形式。
一、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2000年以来,天地华宇以及德邦等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崛起,UPS以及马士基等外资物流企业的引进,四通一达以及顺丰等电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公路货运领域中持续涌入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的货运APP平台,这些改变都对物流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将京东、淘宝以及唯品会等作为代表的网购平台,将优步以及滴滴等作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将饿了么与美团作为代表的网上订餐品台等,将运满满、货拉拉以及云鸟配送作为代表的互联网货运平台,都呈现出了“互联网+”对于实体企业所产生的冲击。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200多家的网络货运平台。公路货运平台逐渐成为第三方组织的全新主体,逐渐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等区域产生,在我国运力相对分散的背景下,通过有效整合能够实现组织规模化发展。同时,这些因素也迫使我国的传统物流行业逐渐转变为现代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改变。在物流人才市场中,逐渐开始流露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产生了数量和结构之间的双重矛盾。从结构层面来看,供给端能够培养大量的传统物流行业的低端人才,需求端则是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战略运营策划、规划等专业、高端与综合化的物流人才,这种供、需两端的差异性导致了应用型的物流人才供应量过多,专业型的人才供给则呈现出不足的态势。从数量层面来看,物流人才供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可是伴随着这些区域市场中人才饱和度的提升,再加上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人才需求逐渐开始朝着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所以,我国高校所培养的物流人才呈现出了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数量的不平衡,需要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侧供给改革,保证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效发展以及稳定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物流人才呈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物流人才缺失。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以及ERP技术的使用以及普及,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相关要求逐渐提升,不单单需要毕业生掌握一定的规划设计与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具备供应链大局观以及战略眼光,可以洞察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校培养模式无法实现这方面的层次要求,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国内这方面的专业相对较少。
其次,专业物流人才分工明确。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清晰化,产生了更多的生鲜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以及国际物流等专业化的分工。可是,现在普通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时候都采用了相同的模式,全国一共有518所院校,可是对物流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高校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造成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力较差,就业困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过剩问题。
再次,国际化的物流人才紧缺。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的日益成熟,国际物流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将马士基、UPS以及DHL等作为代表的国外物流企业开始入驻我国市场,另一方面,联合利华、宝洁以及沃尔玛等大型的跨国企业开始在我国开设工厂,本土化人才策略使得我国近年来国际物流人才长期处在紧缺的状态。从2015年至今,我国物流企业在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德邦、邮政以及顺丰等企业逐渐开始涉足跨国物流,导致了我国物流人才相应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国家的高级物流人才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这对于我国国际物流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
最后,综合化物流人才短缺。从200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以及移动APP等相关概念开始涌现。物流行业同样如此,比如公路货运,从2012年至今,物流行业在各大一线城市开始大量涌现,比如货拉拉、云鸟配送以及运满满、罗技物流等,这些互联网物流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不仅是那些懂算法和相关搜索技术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也需要那些掌握物流运营管理以及互联网+理念的经验与知识。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校企协同培养
因为受到设施、经费以及场地等综合因素的限制,学校通常只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物流职业能力,其他的职业能力需要学生借助岗位反复实践才可以逐渐获得,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促进下,自动化分拣机、无人机、电子运单打印机以及快递装卸升缩机等新技术的大量使用,其对与物流行业人才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调动企业本身的双主体性,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打破传统产学研的壁垒,研究高质量、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具体而言,学校需要筛选合作伙伴,和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间签订战略性协议,一般这类企业对于物流人才有着较高的重视度,也有着相对较大的需求量,合作意愿更加强烈。此外,学校要找准项目的切入点,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将企业引入学校,这类合作项目能够保证校企利益的一致性,合作目标更加统一。合作的进程中,双方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产生合力,高校的优势在于师资队伍有着较高的授课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储备,企业的优势在于设备操作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水平较强,对于行业的发展态势有着全面的掌控,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开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训课程,共同实践实训环节,由校企混编师资队伍一起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产生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有效的提升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度。
(二)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意识决定了行为以及态度,并对结果产生影响,创新意识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物流人才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够适当的转变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独立的思考问题,提出个性化的意见。了通过学生创业意识的加强以及创新意识的提升,利用创新带动创业,充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物流行业当前处在起步阶段,有着众多的就业机会,物流行业本身存在着较小的进入壁垒,因此物流专业学生创业难度相对较低。
其次,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要采用全程联动、五位一体的模式,五位一体指的是训练平台、实验实践、师资队伍、培训认证以及评价机制。全程联动需要进行培养过程联动,学校和企业、社会之间的联动,从而产生学中干以及干中学的态势,产生发现、反馈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化的使用校内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依据不同层次、模块和年级构建物流专业的实训体系,凸显专业特征,循序渐进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从专业基础到综合,兼具连续性。比如,一年级——基础实验模块,二年级——专业实验模块,三年级——综合性实验模块,四年级——创新创业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