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工程项目外籍劳工管理
——以老挝为例

2019-12-09臧衡

营销界 2019年37期
关键词:外籍老挝劳工

臧衡

前言: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走深走实,铁路行业加快迈上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大舞台,走在了国际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行业前沿。

“一带一路”作为新的经济热点,五年来促使越来越多的铁路施工单位承揽海外工程项目。由于受文化差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海外工程项目所需劳动力大多由国内引进。但从政策规定、外派名额、成本控制、人员调配等综合考虑,需要大量引进当地外籍劳工,控制国内员工外派数量。

中老铁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个落地项目,其老挝段——磨万铁路是中铁二局首次涉足东南亚及老挝市场。工程期间,由于对老挝市场不甚了解,对当地思维方式、法律法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沟通方式等缺乏客观认识,造成了用工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浪费等影响,导致了中外劳工矛盾、外籍劳工流失等风险。如何加强外籍劳工管理,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稳固海外队伍管理,是海外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现结合本项目老挝劳工管理具体工作情况,解析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和不足,探讨加强对老挝劳工管理的几点思路。

一、前期对外籍劳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项目实施初期,由于对老挝经济水平、法律法规、劳务市场、风土人情等缺乏客观认识,且缺乏相似海外工程项目借鉴经验,造成了一系列外籍劳工管理困难或问题。

(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用工渠道狭窄

建场初期,项目对于老挝市场不甚了解,因缺乏成熟的市场条件、劳务公司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用工渠道不通畅。劳务企业寥寥无几,劳动单价相对偏高。同时,考虑到梁场管理、安全等因素,尽量不使用万象本地劳工。由于项目工期节点紧迫,短期内无法招募到足够外籍劳工。只能依赖于国内大量引进外派人员,满足现场施工生产,从而增加了签证、路费、人力等所产生的时间及资金成本。

(二)项目管理方式与外籍劳工不适应存在矛盾

作为全线进场最快、建成最快、启用最快的“一带一路”首座梁场,中铁二局万象制梁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瞩目。项目建设具有工期紧、任务重等特点,所面临加班加点、临时性任务比较频繁。同时,对外迎检成为常态化工作。中国工人时间观念紧、纪律观念强,而老挝人工作散漫、效率低下,经常不能适应快、紧、急、久的工作,而早退甚至离岗,严重影响工程大干期间施工生产任务。

(三)现场管理人员与外籍劳工沟通存在困难

由于老挝语属于小语种,而大部分中国人只熟悉英语,项目部现场翻译力量有限,造成一系列交流及管理问题。因国别限制,现场管理人员与外籍劳工只存在工作安排关系,很难进行语言沟通及情感交流,现场管理人员对老挝人的管理力度有限,过度依赖翻译力量,对老挝人管理存在“找不到”、“喊不动”等情况。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多数老挝人没有电话,找人及对号困难。多次由于沟通不畅,影响项目部工作安排,延误施工生产。同时,由于文化教育落后,许多老挝人不懂文字,在人员报到登记、安全技术交底、规章制度传达等工作方面也存在相应困难。

(四)外籍劳工具有不同的思维观念及行为方式

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压力较小,老挝人“爱玩”、“随性”等属性突出,有夜间喝“beer lao”、唱歌、跳舞等娱乐习惯。他们习惯周结工资,一旦工资不能及时拿到,大部分老挝人就会“撂挑子”,与中国人月结工资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存储观念淡薄,经常预支工资,并存在“拿钱走人”的现象。因人员流动性较大,项目部未给老挝劳工办理银行卡,通过发放现金形式结算工资。项目部对老挝人实行编号管理,编号已到“166”,但现有劳工97人,且经历了三次人员“大换血”,致使办公室及劳工部忙于招聘、解聘,以上都增加了项目部人力、财力投入。

(五)外籍劳工拥有较原始的风俗习惯

老挝人属于农耕社会,物质欲望较低,工作观念淡薄,不太适应强制性管理方式。老挝属于佛教国家,宗教节日多,老挝人宗教观念强,经常请假休假。尤其是罐车司机等不可替代性岗位,特别影响现场施工生产。在生活习惯方面,老挝人洗澡后习惯披着毛巾走动,不喜欢穿鞋子,跟中国人产生多次碰撞。老挝人爱吃“臭鱼酱”、“鱼露”等味道较重的本土食物,以及生食、糯米等,无法适应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现场施工实施过程中,中国管理人员习惯放开嗓子大声交流,但老挝人认为声音太大或者语气太重将是很大的问题。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交流方式,中国劳工与老挝劳工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摩擦与矛盾。

二、外籍劳工管理的经验借鉴

2018年8月-9月,老中公司、中铁二局临时组建的“阿速坡”救援抢险队在修建救援通道桥梁期间,招募了大量当地老挝劳工,并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雨季过后,万象制梁场恢复施工生产,被临时雇用修建“阿速坡”救援桥梁的灾区居民,受邀或主动到万象制梁场从事生产工作。随着施工生产的不断推进,以及项目在本地良好群众关系的拓展,用工渠道逐渐丰富起来,基本满足了现场需求。

(一)完善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

海外项目的挑战除当地经济、自然等环境外,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公司外派人员时,优先选用拥有海外项目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以提高团队整体适应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1.外派人员的选拔。在公司范围内选拔适应能力强,交流能力好,领悟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适当外聘具有相似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

2.外派人员的行前培训。在施工调查期间,公司相关部门要参与了解当地市场条件、法律法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对计划外派人员进行行前教育培训。

3.劳务公司的选择。选择具有海外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劳务公司,将国内国外市场进行对比。同时,挑选具有中国企业工作经验的老挝人。

(二)提升管理理念,注重“以外管外”

外籍劳工素质“良莠不齐”,但也存在当地“精英人才”。项目必须要实现“本土化”管理,通过培养选拔优秀的老挝管理人员等途径,实现“以外管外”。

1.建立激励机制。注意各工班、工点表现突出的外籍劳工,择优选拔培养,提高工资待遇,转化为“技能型”+“管理型”的外籍劳工,负责带领一批老挝人进行工序作业。

2.当地“乡绅文化”氛围较重,村长在老挝人中具有较强号召力、说服力。项目部与阿速坡省救援桥梁周边村长取得联系与信任,公开签订用工协议。一旦出现各类问题,及时同村长协调解决。

3.强化纪律意识。建立工班早点名、项目早点名制度,老挝翻译轮流值班,对外籍劳工分点或集中进行日常管理办法等宣贯。对违规违纪的外籍劳工,进行停工处罚等,一经开除绝不录用。与此同时,不断拓宽人员渠道,避免现场人员缺失。

(三)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管控

1.针对人员进出频繁,流动性较大,建立外籍劳工试用制度,规定基本薪酬,试用期过后提高到正常薪酬。同时,梁场按照需求统一调配人员,避免各工点人员饱和或不足,培养各工序工点外籍劳动人才,提高劳动利用率。

2.针对工资周结,要求工班每天打考勤。一旦出现没有及时周结工资,而出现老挝人不上班的情况下。优先发给坚持上班的老挝人,规劝不上班的人上班后,再发工资。以此建立待遇信任感,将老挝人工资发放逐步转变为月结。

3.项目部专门收集各工序视频、图片资料,针对进场老挝人集中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此外,面对加班等临时性工作安排,安排翻译进行提前沟通。

(四)加强中老交流,促进两国融合

通过各种方式及活动,加强中国员工和老挝员工交流,提供双方彼此认同感、包容度,促进两国在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

1.加强外事培训。在项目部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外事培训,加强中国员工对老挝法律法规、风俗人情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项目部整体的包容力与和谐度。

2.人员“对号入座”。对外籍劳工进行编号管理,对每名外籍劳工音译名字。同时,将外籍劳工集中安排宿舍,进行集中管理。

3.坚持“以人为本”。为老挝员工特地提供老挝饭菜,并专门外聘老挝后勤人员。宿舍配备高低床、空调等,对劳工队伍“一视同仁”。同时,为老挝劳工提供娱乐活动场地,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三、总结语

目前,外籍劳工引进及管理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外籍劳工被纳入“管理层”。外籍劳工流出率不断降低,中老劳工关系逐步融洽,且与当地劳务公司、分包商取得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现场施工生产得到了重要保障。根据老挝劳动和社会福利部规定,中老铁路劳工使用情况应为老挝劳工60%,外籍劳工40%。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外籍劳工管理任重而道远,万象制梁场为海外工程项目队伍管理提供管理经验与借鉴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外籍老挝劳工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