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产教融合的高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为例
2019-12-09唐爱平许晓宇
□唐爱平 许晓宇
提高教学质量是院校的内在需求,也是院校生存的核心要素,它更是关乎社会发展所需优秀人才的必要保障。高职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它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任,其发展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以来[1],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提出“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2],201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3]。上述种种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对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以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态度。然而,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产教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分析原因,探索解决途径。
一、产教融合遇到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程度很低
纵观多年来的教育文件,都是国家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文件,它给各级政府、院校提出了发展思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仅仅指导性文件是不够的,项目的实施是需要法律法规约束的,然而这也正是当前产教融合欠缺的。企业没有这个义务,可以参与,可以不参与,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合作单位有8 家,但是实际保持业务合作的只有3 家,它们有收益就参与,没收益就不参与。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洽谈合作办学事宜,企业要么提出嵌入式培养,增加学费,直接划拨给企业,或者是学生出大量费用参加企业集中短训,因为增加学生经济负担,无法合作,企业没有收益,导致企业参与程度很低。
(二)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主导作用缺失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为地方产业输出高技能人才,“职教二十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3]。比如对企业而言,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以及安排专人指导产生的劳务等,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出现工伤如何处理,在这些方面地方政府目前没有扶持政策、也没有配套资金鼓励企业。
(三)缺乏产教融合环境
产教融合要求企业与学校在人、设备上频繁地交流,理想状况是学校与企业相邻最好,事实上不是的。如常州科教城位于武进区,常州经开区、常州创意产业基地都在新北区,在公共交通体系尚未健全情况下,学生即便是到武进经开区都要几经周转,职教园区与工业园区相距甚远,合作的物理环境有很大距离。
上述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校方不积极、企业不情愿,需要的时候可以挂个基地牌子,合作浮于表面,产教融合难以继续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和很多学者也都提出了解决方法,比如政府鼓励企业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高校自身完善办学体系,主动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有的学者提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策略,还有的学者提出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从而推动产教融合,凡此种种,都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4-6]。但是,我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只是面上的问题,没有国家的法规、地方的政府的配套,是不是产教融合就不能很好的推行?当然不是。要解决产教融合问题,就要切实解决企业的诉求问题,在企业的诉求和学校的诉求之间找到最大的利益点,进而寻求有效的方式来推动,这才是本质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现有机制下,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产教融合,从而引领专业发展的探索。
二、基于课程产教融合的实施
正如上文所述,产教融合的前提是能够满足校企双方的诉求,其次是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最后是创造条件保障计划的推行。
(一)校企双方的诉求
1.企业的诉求。通过大量的走访发现,企业并不是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事实上,企业每年的人才流动很大,有些技术骨干,在企业刚接手几个项目、熟悉了流程以后、都会流失。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熟练技术人员,进入公司后只要简单地岗前培训一下规范就能胜任最好,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造成的空缺,企业希望学校能提供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希望干扰到企业的正常运行。
2.学校的诉求。作为校方来说,学校希望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贴近企业、行业,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用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体验到职业环境,职业能力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促进就业。
(二)产教融合的实施与保障
1.制定合理的学分制计划。学生的技能水平来源于课程的积累,然而作为一个专业,课程需要形成体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较早,源于2004年江苏省第一批多媒体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相继建立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实训基地,与行业联系密切,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2017年江苏省政府发布“十三五”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其中数字创意产业就是其一,常州市根据地方经济特点修订了常州市“十三五”八大新兴战略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仍然位列其中。根据上述可知,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数字创意产业可以细分为数字装备、数字内容开发,就是说数字媒体专业作为数字内容开发定位符合市场方向,契合地方经济发展。进而走访龙头企业,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细化数字媒体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为:网络媒体编辑能力、数字视频制作能力、数字空间及交互能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基础课塑造学生的人文修养,职业技能基础课作为技能课的有力支撑,职业技能课对接未来的就业岗位。
2.技能模块学期化。为了便于与企业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在现有的学校专业计划框架下,同时要尊重学习规律,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必须做到技能模块课程学期化。根据图1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能力方向,分解为每个学期的技能模块,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方向,每学期的技能课程相对自成体系。基于上面因素考虑,将技能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模块学期分布表
学生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各实训项目中,比如,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是集中培训学生的界面设计,数字媒体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的数字空间及交互能力、数字媒体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数字视频制作能力。
3.合理的课程衔接。每个学期都有一个明确的技能培养方向,围绕技能培养,构建一个小的课程体系,设置前导和后续课程。由于企业承接项目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参与项目,产教融合课程一般在120 课时左右,持续一个半月,安排在学期最后,这样会与假期衔接起来,时间的安排上会有一定的弹性。以上述数字视频制作能力为例,首先开设视听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策划能力、了解镜头拍摄的角度、镜头的表现力,故事叙述的方法。进而,每年4月份左右,天气晴好,学习数字摄影与摄像,掌握诸如数码相机、摄像机使用方法,不同景别的拍摄技巧、如何用光、蓝屏拍摄、轴线规律的应用,摄影棚内拍摄方法等等。然后学习特效的制作以及剪辑技巧。最后与企业共同开设数字媒体综合实训,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包括文字脚本的策划、划分分镜头,现场机位摆放、布光,人员走位,后期的制作剪辑。这样构建学期模块,方向明确、课程衔接有序、自成体系。
图1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图
4.开展的时机与方式。普遍采用2+1 形式,即前2年在校学习,后1年在校外顶岗实习,大一期间,公共课较多,并且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便于开展产教融合,大二时期,相继开设专业技能课,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学期最后是综合实训类课,集中对学生技能提升训练,是该课程开展合作教育的好时机。开展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校内教师作为教学直接责任人,全程参与课程教学,负责计划制定、及时与企业工程师对接,安排教学场所,与学生及时沟通,现场教学的组织,安全教育、教学系统成绩录入等等。企业委派项目人员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指导、分组协作,项目测试,给出评价。其二,开辟新型高水平实训基地。上述产教融合由于在大二期间展开,跨度至少1 个半月,企业都有以往的商业案例、甚至是及时的项目,可以在企业开展,视项目类型不同,教学场所也不同,比如,专题片的制作,就会不断地从合作企业到拍摄现场,再到企业后期制作,也可以到校内实训场所制作。对于乡村景观建模,完全是在室内完成,教学活动就安排在乾图科技公司,该公司本身就是省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质量较高,这也是我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一种模式。
(三)产教融合的保障
开展课程产教融合,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学校、企业多方给予支持。
1.龙头企业的引领。龙头企业是企业的标杆、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与龙头企业对接,开展产教融合,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自2015年以来,我校数字媒体专业与江苏印象乾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麦点广告公司合作更加紧密,这两家企业都是常州市传媒类的领军企业。前者致力于展览展示、数字创意呈现,业务遍及各主题馆、企业展馆、文化展馆、乡村振兴方案、城市数字空间等,是江苏省师资培训基地、上市公司。后者是集品牌设计、施工、平面广告、媒体制作、数字展示于一体的传媒公司。在与前者的合作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空间及交互能力,与后者合作摄影与摄像、专题片制作等主要培养数字视频制作能力。
2.自主排课的权限。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产教融合,系部应具备自主排课的权限,集中安排专业课教学。我校数字媒体专业隶属创意学院,该学院都是艺术类专业,有别于其它二级学院,该课程排课权限在教研室,教研室根据产教融合时间要求,自主上报时间安排,系部具有排专业课的权限,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公共课排课,目前的做法是专业课集中授课,集中一门整周授课,上完以后继续下一门授课,上午排专业课,下午排公共课,这样,能够做到课程衔接有序,又不失自主。
3.学分的保障。正如上文所述,产教融合期间,不可避免还会存在影响个别的公共课,如体育课,选修课,因为学生在企业往往是整天的、连续整周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我校虽然没有采用实质意义上的学分制,但是,也做了一些积极保障措施,大二开始,体育课采用打卡考勤、分散的俱乐部形式;大量的选修课上网,学生在网上选课、提交作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三、产教融合的成效
课程产教融合实施三年来,不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改变,专业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是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一)校内专业教师技能的提升
由于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校内教师全程参与企业项目,接触到新设备、新技术、新的设计理念,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提高。2018年,专业上2 名教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下企业锻炼;1 人参加Ventuz 培训并将内容引入课堂,我校是除中国传媒大学以外极少数字媒体专业开设此项目的高职校;2 人承担横向技术服务,其中1 人承担50 万元项目1 项,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100%。
(二)丰富了教学资源库
三年来,通过与各企业深度的产教融合,我校相继与起步科技公司建立了H5App 教材、视频资源、项目案例,与麦点广告公司建立了数字视频开发案例、与乾图科技公司建成了数字空间资源库、引入了展馆触摸交互展示案例资源,相比较以往教师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或是章节的方式教学,如今,教学资源更真实、更丰富,涉及该专业三个技能方向上教学资源库得以完善。
(三)学生体验了职业环境,增进职业的认同感
我校开设了专业调研课程。该课程为期1 周,全程穿梭于企业、创意产业园、各展馆等场地。企业技术骨干在企业给学生讲解作品开发流程、开发技术,学生参观企业各个部门,了解当前行业趋势,学生认识到工作状态,项目的制作流程、项目间不断的配合、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懂得创意与表现需要不同部门的协作。此外,在参与江苏麦点公司专题片项目中,学生统一着公司服装,统一形象,学生做摄影助理,从灯光摆放,人物拍摄的角度选取、群演的调度等一系列工作任务中,学生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锻炼了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是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未来的工作场景,增进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四)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更有社会价值
通过比较,一方面,学生的选题内容更具针对性。以往学生的毕业选题要么比较大、要么比较小,比如,通过提高文化自觉性,确立大学文化核心价值观[7],学生经常会选择自己家乡主题的交互展示、以及自己的大学生活微视频,一套房子内景建模等等,现在学生的选题还会直接选某某公司专题片的制作、新农村数字规划设计展示。统计显示,2018年毕业设计选题中72%的选题贴近企业,15%的选题来自大学生创新项目,自拟题目只占到13%,远远高于前几年38%的契合企业应用的选题程度。如今这些选题都来自企业一线,是社会的需求,更有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改观。以往设计在尺寸上大小不一、界面上设计不协调、图像质量上随意拼凑,如今,设计尺寸上要考虑多平台查看、界面注重按钮布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图像质量上追求更好,有的素材不好,还要实地拍摄。比如学生制作创意绿植、创意灯饰,完全对标商品化需求,出图纸,申报外观专利,并将作品呈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1 项,这都是产教融合过程中接触了商业流程带来的变化。
(五)学生的就业质量更高
对口就业率也是衡量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虽说近年来我校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但是学生的就业去向很多,对口就业率并不高,前几年本专业有的学生去了专业相关的媒体公司、广告公司,有的接上了本科,很大比例的学生去了培训机构、蛋糕店、服装零售,对口就业率只有36%左右。自从实施产教融合以来,截至2019年5月24日我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2019 届毕业生已经实现了100%就业,在当前环境下,实属不易,初步统计下来,对口就业率在62%左右,除去有些性别上就业的劣势因素外,学生只要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基本都能找到相关工作,这是学生自信的体现,更是技能整体提高的结果。
产教融合关乎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相比较嵌入式人才培养,学生学费需要额外上浮,采用课程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结合龙头企业引领,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的同时,增进学生职业认同感,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备技术人才,学校的专业快速发展、就业质量明显改善、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