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做好药学特色专家的引进与服务
2019-12-09李洋秦瑶
文/李洋 秦瑶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重点大学,药学门类之多居于全国之最。因此,在对外交流以及国际化方面,中国药科大学凭借其极强的专业性特点具有很多需要拓展的空间和方向。近几年,中国药科大学在开拓学生交流项目、招收留学生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引进高端外国专家这方面,依旧需要打开新局面。如何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化的腾飞补上这关键的一环,如何引进高水平的国际医药人才,成为中国药科大学当前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中国药科大学充分把握2019年度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助力“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中央系列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 努力打造具有药大特色的高校国际化建设模式。
吃透政策、调动院系老师积极性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9年度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原“首席科学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才引进计划”“‘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培育项目” “外国青年人才引进项目”“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项目”“海外名师项目”“教科文卫重点引智项目”等均整合为“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组织实施。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应当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统筹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中外合作创新,充分发挥高端外国专家在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要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着力引进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使引进外国专家规模、层次、结构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对于中国药科大学而言,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校开设的药学相关专业,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其次,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去接洽、邀请外国专家。同时,要把好外国专家的质量关。中国药科大学制定了详细的外国专家的筛选机制,力求做到外国专家水平都处于相关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校各院部系有海外背景的老师们在引入高水平的外国专家时的引领、带动、示范和促进作用,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扎实推进引智工作并切实转化为科研效益。高校有海外背景的老师们在海外学习和工作多年,更加熟悉和了解留学所在国的医药科研领域发展状况和所在国科研人才来华工作的诉求和需求情况,同时这些有海外背景的老师们在国内外拥有较为广泛的人脉和在海外生活的经验,如果成功发动他们引入外籍专家,这样中国药科大学既可以传播好中国文化,又可以大幅度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以政策引才、以平台聚才、以服务留才。科研人才是发展科研前沿领域政策的倡导制定者、优质科研机构的管理者、核心技术的引进创造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科研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甚至是科研结果转化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些人就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导力量,是发展科研的第一资源和必不可少的资源。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不懈地开展外籍高水平科研人才的挖掘工作,同时完善相应服务体系拴心留人,确保引进的海外人才留得住。
利用政策、广聚四海贤才。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9年度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的通知》下达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处组织各个院部系的外事秘书进行了政策的解读,鼓励各院部系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在充分利用政策的同时,中国药科大学还加大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为持续发展集聚人才优势。在对于外国专家的吸纳上,中国药科大学做到了既瞄准现有的高端人才,也没有放弃具有成长性的潜力人才。
利用平台、形成合力。对于一些重要的高层次人才,中国药科大学做到了一人一议。在外国专家入境之前,中国药科大学会详细了解待引进人才的各种情况,清楚对方能为学校的某个学科做什么,以及中国药科大学能为对方提供哪些平台支持。同时,中国药科大学在引进人才、项目时,努力做到能够与其现有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这样人才来了有平台,才能对中国药科大学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要按需引进,着力打造创新团队。要突出人才引进在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布局中的作用,针对目标找到有凝聚力的核心人物,配套引进领军人物、中青年科技骨干、关键技术专家等各类人才,并围绕主线相互协作。
提升服务水平,健全保障机制
着力解决“3H”需求。为了给引入的外国专家营造潜心致研环境,中国药科大学在启动经费的划拨、基金项目申请、研究生招生等问题上尽量提前落实,使引进的人才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展工作。学校还着力解决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3H”需求,即在住房(Housing)、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Home)、健康(Health)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科研,解决后顾之忧。
为稳定和凝聚中国药科大学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合理有序流动,中国药科大学还探索了“短聘—长聘”制度。例如,中国药科大学会与新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先签订时间相对较短的合同,在短期聘期内对该专家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如果表现优秀,中国药科大学将聘任该专家担任长期职务。此外,中国药科大学也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对于特别优秀的引进人才也直接聘用至长聘岗位。
解决后顾之忧。中国药科大学不断提升对外国专家的服务水平,坚持优先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大学国际处特别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一对一伙伴制度、经常性联系制度,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微信网络互动交流等方式,加强与专家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学校领导班子以及国际处领导坚持每月至少联系本校外国专家1次,主动帮助解决专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专家干事创业。同时,面对外国专家在华居留期间出现的突发情况,学校国际处专门为外籍专家开通“绿色通道”,力求推进“个性化”“一体化”的外专工作证、居留证的办理服务,并在居住、夫妻团聚等方面提供“精细化”生活服务,用实际行动营造出引人才、亲人才、安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在中国药科大学的外国专家中,美国、英国专家占比较高,此外,瑞典、几内亚等国家的外国专家也在学校开展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外国专家与其所在国的高水平高校联合举办国际医药学术论坛或会议。通过参加或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各国医药精英人才可以相互交流与探讨,了解其他国家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了解世界医药领域的科研前沿,从而提高我国自身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强合作,引进和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手段,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而提高并促进我国高校医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加强渠道挖掘和落地后管理
在外国专家的聘请方面,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在医药领域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聘请外国专家。例如,通过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计划成立生理药学这一学科,于是学校联系原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教授Harvest Gu,请他来学校帮助建立这一学科。
同时,学校对外国专家的招聘不再局限于外国专家的自荐,而是利用政府的公众平台、新兴网络媒体等媒介拓宽聘请渠道,并严格按照外国专家局《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办理规定》执行,努力减少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选择盲目性以及随意性。
学校在正式聘请外国专家前,首先会通过外国专家投递来的简历,了解其学术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会深入沟通,调研外国专家在华的工作经历,曾经与我国哪些高校建立或者打算建立合作关系;审核简历。通过简历上注明的信息以及学术成果让学校初步确定合作意向。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并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估方法与机制,对外国专家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并通过及时座谈关心,及时给予激励措施等调动外国专家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并及时、准确地作出绩效反馈,以便于找出外国专家绩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并根据具体要求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