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的思考

2019-12-09曾春水

影剧新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老百姓文化馆场馆

曾春水

曾春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

责任编辑:谢菁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着眼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将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开阔了眼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的信息渠道、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可谓是见多识广,审美趣味不断提高。要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势必要有大幅度的提升,让人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粤西、粤北等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缩小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了摆在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势必要进行转型升级。

文化馆是政府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实施部门,文化馆必须具有准确的政治站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老百姓送去他们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有水平的文化大餐,坚持文化自信,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一般是利用场馆组织演出活动、开展培训业务、送戏下乡、非遗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场馆场地和设施有限,再者老百姓参加活动受时间、地点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想参加活动不一定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不一定有活动,还有住处离场馆太远、来回不方便,去到了不一定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等等。

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

针对以上现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需要寻找开拓更多的实施路径。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几点必然实施路径:

(一)建设数字文化馆

要突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首先要拓宽服务空间,在保留原有的服务模式基础上,建立新的服务平台,文化场馆依然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建设数字文化馆,将文化馆信息化,让服务空间从实体延伸到互联网空间,从而拓展服务空间。数字文化馆须具备信息发布、预约预定、线上线下培训、数字资源、展览展示、创作辅导、非遗、传统文化、团队管理、用户管理中心、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除了开展线下服务,同时开通线上服务项目,拓宽服务半径,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无法到达现场参加活动的老百姓能够通过互联网同样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开通点单业务,根据点单量来组织策划相应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和参与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项目。

(二)文化馆站联盟

组成省、市、区、社区文化站四级文化馆站联盟,省级馆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各地市级文化馆开展业务;地市级文化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示范辐射作用,指导基层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区县级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应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业务水平;社区文化站是最为基层、也最深入老百姓的文化阵地,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各级文化馆站应充分整合资源,把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地区高水平的活动带到欠发达地区,解决部分区域发展滞后、资源短缺的问题,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了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依据。其目的就是要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政府作为坚实的后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寓教于乐的功能。在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产生认同感和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当代社会的精神家园,为推行以文化人的社会教育提供底蕴丰厚的文化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基于文化场馆场地有限、活动场馆较远等因素,可以大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在政府主导下设立社会性文化馆,拓展文化场馆空间。可深入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小型商场、居民小区,让老百姓能够很便利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四)提供点单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积累较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让市民能够通过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相关部门根据市民的点单,开展有针对性的、老百姓喜欢的公共文化服务,避免资源浪费,做到有的放矢。

(五)创立品牌活动

通过摸索实践,一定要建立品牌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有目的性、有指导性、有延续性。有了有延续性的品牌活动,老百姓就会有一定的学习计划、活动计划。比如创立品牌赛事,通过有延续性的赛事提高老百姓的艺术审美乃至表现能力,达到提高老百姓文化艺术水平的目的。

(六)信息推广

很多时候老百姓并不知道何时何地有相关的公告文化服务活动,通常都是正好经过遇见,有时间的就顺便停下来看看。公共文化服务既然是服务老百姓的公共活动,就应该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尽早告知老百姓。文化服务部门可通过传统的电视媒体、报纸等渠道,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朋友圈、手机短信、数字文化馆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与推广。

(七)创新非遗保护、提高文化自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而愈发璀璨夺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丰富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曾经强大过,也曾经衰落过,但我们的中华文明一直得以辉煌地延续,我们的中华民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伟大文明之一。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有充分的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各个群体和团体根据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创新发展,同时使其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进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促进文化多样性。

结 语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启了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新时期,将有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级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要义。在我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仍然要以文化艺术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仍然要发挥好深入群众、吸引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核心功能;仍然要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努力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老百姓文化馆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章堰文化馆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大爱有光
老百姓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