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科技提单产 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云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2019-12-09吴叔康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单产马铃薯高产

吴叔康,刘 艳,杨 旭,周 琰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650106)

1“十二五”依靠科技促增粮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从稳面积提单产方面开展顶层设计

围绕“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和“高原粮仓建设”,云南省从2个层面抓好粮食稳定生产:一是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云南省自然气候优势,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高效立体间套种植和晚秋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面积。

1.2 提出并实施十大稳粮增产科技措施

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推广粮食作物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大力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集中育秧育苗、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玉米“三干”播种、粮食作物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等十大稳粮增产科技措施。这些科技措施在抗旱节水、节本增效、节约资源、防灾减灾、提高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抓手。

1.3 推广间作套种及晚秋种植,稳定粮食面积

通过大力推广粮粮、粮烟、粮油、粮菜、粮蔗、粮果等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的播种面积。2011-2015年,全省累计推广间套种技术1 409.2万hm2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40万hm2次以上;充分利用烤烟和玉米生长后期余水余肥余膜,抢抓秋末热量足、土壤墒情好等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荞以及秋豆等晚秋粮食种植,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增加。2011-2015年,全省晚秋粮食种植面积从41.3万hm2发展到58万hm2,增加了16.7万hm2。

1.4 提高单产,高产创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008年以来,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和“高原粮仓”建设的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666.7 hm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了由小范围的专家产量向大面积农民产量的转变、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的转变、由单纯技术推广向生产方式变革的转变,挖掘了现有品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1.4.1 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增产效果显著

全省粮食高产创建从2011年的745片增加到2015年的1 049片;范围从289个示范点增加到407个示范点,实现了全省125个农业县(市、区)全覆盖;示范面积从49.4万hm2扩大到73.1万hm2。全省5年累计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666.7 hm2(万亩)示范4 725片、示范面积326.7万hm2,新增粮食总产223万t,按2元/kg计算,实现新增产值44.6亿元。

1.4.2 打造了一批高产示范区和高产典型

一是创建了一批高产示范区。2015年全省完成高产创建666.7 hm2(万亩)示范片:水稻283片、示范面积19.8万hm2,平均单产9 486.3 kg/hm2;玉米408片、示范面积28.46万hm2,平均单产9 153.43 kg/hm2;马铃薯194片、示范面积13.61万hm2,平均单产(鲜薯)29 995.2 kg/hm2。二是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2011年以来,通过高产创建,共创造水稻单产12 t/hm2以上的666.7 hm2(万亩);示范区11个(地点为勐海县、隆阳区、禄丰县和宜良县);玉米单产12 t/hm2以上的666.7 hm2(万亩)示范区9个(地点为宣威市、会泽县和祥云县);水稻、玉米单产达13.5 t/hm2以上的6.7 hm2核心区27个;由农业部、科技部和云南省农业厅组织测产,6.7 hm2示范达吨粮的水稻高产典型4个;6.7 hm2示范达吨粮的玉米高产典型5个。2011年腾冲县固东镇666.7 hm2(万亩)大麦高产示范样板平均单产达7 563 kg/hm2,创下云南省连片种植大麦单产新高。2014年石屏县1 533.3 hm2冬马铃薯高产创建,平均单产45 268.5 kg/hm2;陆良县20 hm2冬马铃薯攻关示范,平均单产达66 542 kg/hm2;2015年会泽县200 hm2马铃薯膜下滴灌模式示范,平均单产52 107 kg/hm2。

1.5 通过高产创建集成推广了一批区域性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多年来,省级及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针对云南省区域生态类型和作物种植多样性特点,统筹考虑云南省不同区域作物种植布局、茬口安排、光温水等资源禀赋,将多年来高产创建666.7 hm2(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技术模式,进行集成组装、完善配套,研究制定了涵盖滇中、滇东北、滇西南、滇东南、滇西北5个区域,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以不同主推技术为核心的多个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如,云南低海拔杂交籼稻单产12 t/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云南常规粳稻(温暖稻区)单产12 t/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云南常规粳稻(冷凉稻区)单产11.25 t/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滇东南梯田中稻“中晚熟籼稻红米品种+培育壮秧+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鱼鸭”生态种养技术模式。滇东北玉米“高抗耐密品种+地膜覆盖+抗旱塘(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玉米间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培肥地力(豆收后套绿肥)和高抗耐密品种+地膜覆盖+抗旱塘(沟)播+玉米套马铃薯+坐水塘湿直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培肥地力(马铃薯收后套绿肥)”技术模式;滇东南山地玉米“中晚熟高产品种+适时早播+配方施肥+等沟横向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滇东北春作马铃薯“脱毒种薯+整薯深播+高垄双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播机收”技术模式;滇中春作马铃薯“选用中晚熟抗晚疫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高垄双行+中耕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滇中冬作马铃薯“选用中早熟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高垄双行地膜覆盖+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滇东南冬作马铃薯“中熟高产品种+双行垄播+黑地膜覆盖+晚疫病防控+残膜回收”技术模式。

2 几点启示及体会

2.1 高产创建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产创建是一项集优良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投入品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活动,是促进技术入户,提高科技到位率的重要载体。多年高产创建实践取得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行政推动和责任落实,形成了重农抓粮的合力。二是依靠科技,开展抗灾减灾工作,走出了一条稳定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科技增产的路子。三是按照“五统一”的技术要求,开展集成技术推广,创新了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解决了短期内重大技术难有突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活力的问题。四是通过展示示范,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通过“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技术的到位率。五是通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创建,全面开展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等服务,初步构建了“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2.2 高产创建是新时期抓粮食生产的标志性工程

高产创建是农业部在总结多年粮食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项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措施。提出这项措施的背景或目的是为了突破耕地水资源的约束,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粮食发展道路。高产创建的内容主要是集成技术、集约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666.7 hm2(万亩)连片的高产示范区,通过高产示范区的建设来集成展示推广优良的品种和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的平衡增产,从而提高粮食的整体单产水平。高产创建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推动区域平衡增产。目前粮食生产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同一个生态区里面,单产水平差异比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增产措施在地区之间推广不平衡。通过高产创建就是要加大技术推广,特别是加大技术向落后地区的辐射速度,减少地区之间的单产差异,实现大面积的平衡增产。二是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高产创建强调的是技术的集成配套,就是以单项技术为基础,探索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增产技术模式,通过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带动,能够加快这些技术的普及,从而使这些技术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有利于提高技术的到位率。高产创建既是一个点上创高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面上辐射带动的过程。通过666.7 hm2(万亩)连片推广展示这些技术,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品种和技术到位率。四是有利于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通过开展高产创建,笔者单位围绕创高产田块和抓技术普及这一目标,能够把行政、科研、推广和农民等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促进粮食增产的合力,所以高产创建是新形势下促进粮食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

2.3 通过高产创建看到了云南省粮食增产的潜力2.3.1 高产区占比仍然较小

2015年全省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水稻平均单产9 000 kg/hm2以上的示范面积19.78万hm2,仅占水稻面积的17.4%;玉米平均单产9 000 kg/hm2以上的示范面积28.46万hm2,仅占玉米面积的18.7%;马铃薯平均单产(鲜薯)30 t/hm2的示范面积13.6万hm2,仅占马铃薯面积的24.4%。

2.3.2 现实单产与产量潜力之间差距较大

一是从主要作物单产潜力来看,2015年全省水稻平均单产5 814 kg/hm2,与高产示范区9 486.3 kg/hm2比,相差3 672.3 kg/hm2;全省玉米平均单产4 924.5 kg/hm2,与高产示范区 9 153.5 kg/hm2比,相差 4228.95 kg/hm2;全省马铃薯平均单产(鲜薯)15 277.5 kg/hm2,与高产示范区 29 995.2 kg/hm2比,相差14 724 kg/hm2。二是从高产典型事例来看,2011年以来,共创造水稻单产12 t/hm2以上的666.7 hm2(万亩)示范区11个,玉米单产12 t/hm2以上的666.7 hm2(万亩)示范区9个,水稻、玉米单产达13.5 t/hm2以上的6.7 hm2核心区27个,水稻、玉米6.7 hm2示范达吨粮典型9个。三是从全国粮食单产来看,“十二五”末,全国粮食平均单产5 482.5 kg/hm2,云南省与全国比,相差1 302 kg/hm2;与粮食平均单产最高的吉林省7 182 kg/hm2比,相差3 001.5 kg/hm2;与粮食平均单产增幅最大的黑龙江省999kg/hm2相比,相差399.3 kg/hm2。

3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云南省“十三五”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提出,以70个粮食主产县和稻谷、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为重点,兼顾特色杂粮作物,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至2020年,全省建成150个粮食生产重点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3.33万hm2,形成2 000万t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十三五”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目标,现提出建议如下:

3.1 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咬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3.1.1 水稻方面

把稻田作为生态湿地,稳定并逐步恢复种植面积;优先发展优质稻,结合云南“六大名米”名牌打造,积极发展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和开发软米、香稻、紫米、红米、糯米等种质资源的云南特色优质米,适度发展加工米线、饵丝等专用的加工型稻;推广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技术模式,即稻/豆、稻/菜、稻/薯、稻/玉米、稻/肥等,促进“化肥、农药”减量;适宜区大力推广“水稻+”综合种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推进水稻生产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传承农耕文化,努力提高效益。

3.1.2 玉米方面

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和生产生态协调的种植结构模式。一是稳定主产区和优势区,在农业部划定的镰刀湾石漠化地区和干旱缺水的山坡地调减玉米种植,因地制宜改种其他作物,发展特色杂粮杂豆,优质饲草、绿肥,中药材和水果等;二是大力推广玉米与豆类、马铃薯、魔芋、花生、荞、绿肥等用地养地结合的间作套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三是积极发展秋冬及早春鲜食(甜糯)玉米种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四是实施种养结合,适度发展青贮饲用玉米种植,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注意调优籽粒玉米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等专用品种。

3.1.3 马铃薯方面

围绕马铃薯主食化,继续推进种植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引导春作种植区进行轮作,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扩大秋作、冬作和早春马铃薯生产,使云南马铃薯在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上不断优化,在市场竞争方面赢得主动。

3.1.4 杂粮方面

结合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将杂粮与大宗作物进行间作、套种、轮作,特别是水稻与蚕豆轮作,积极发展特色杂粮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3.2 深入推进高质高效创建

围绕年度全省粮食稳定增产的目标和要求,以“十三五”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70个粮食主产县和稻谷、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为重点,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科学化水平,努力提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每年选择一批示范县开展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和信息技术优先等“五个优先”,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全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总结“最适”种植规模、“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着力解决作物间茬口不顺、环节间衔接不畅、技术间协调不强的问题。扩大示范效应,引领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3.3 大力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

改变过去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先进适用绿色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管理方法等,推动绿色高效生产方式落地生根。

3.3.1 选用丰产稳产优质抗病广适良种

在确保产量指标不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抗病兼顾品种,鼓励多用节水节肥的绿色品种。

3.3.2 强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集成

一是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围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省工、省力等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简化育秧、氮肥后移、精准施肥灌溉;玉米种肥同播、湿直播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抗旱集雨栽培,精确定量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高垄双行栽培或平作起垄栽培、覆膜栽培、水肥一体、水分高效利用技术、轮作等;小麦增施有机肥、抢墒适期播种、精量播种,适时追肥。二是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组装集成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技术模式,“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多年生水稻绿色优质高产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水旱轮作,粮豆轮作、间作套种等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三是开展重点区域技术瓶颈攻关。针对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资源、技术、效益瓶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要作物、突出关键环节,从品种收集筛选、特色传统优质品种提纯复壮、绿色高效技术试验、适宜云南省山区特点的农机具改进研发等方面着手,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挖掘增产潜力。

3.3.3 推进化肥使用减量增效

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一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按照“精、调、改、替”技术路径,开展智能配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示范。二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农企合作,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努力提升耕地质量。

3.3.4 推进农药使用减量增效

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一是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二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创新集成一批操作简便、节本经济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模式,进一步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3.3.5 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

各级农机与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协作攻关,在农艺农机化和农机农艺化上下功夫,促进栽培技术、物化技术和机械化技术融为一体,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4 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大力推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水旱轮作,集成推广绿色生产、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区、生态退化区和九大湖泊保护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探索建立九大湖泊保护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5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完成土地确权的前提下,推进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集约土地资源,形成适度规模,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的产出效益,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3.6 打造高原特色粮食品牌

通过粮食产品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竟争力的全国性和省内粮食名牌产品。

猜你喜欢

单产马铃薯高产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黑龙江省和全国“十三五”期间三大作物单产变化分析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