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发展
2019-12-09代学钢杨慧李奇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代学钢 杨慧 李奇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让学生去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两者进行融合满足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公开服务中,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订单、定向、工学交替培养的形式,极大的推动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将通过论述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指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法,希望对高职院校发展带来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还是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与高中教学相差不多,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为主,实践能力培养较少,社会服务意识比较淡漠,对如何开展社会服务和达到如何的效果并没有很好的指导思路。高职院校没有将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科学研究等放在服务社会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很多高职课程设置都严重脱离了社会和企业主要技术领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校企合作融合的太少,不能将现有的企业新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学生也不能进入企业进行定岗锻炼,高职院校仅把社会服务看做是教学中的一种“副业”,对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关注力度不够,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是定位在企业的高级蓝领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上,只有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尽快的服务社会才能在就业中掌握主动权,才能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缺少政策引导
高职社会服务的智能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上来,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学生直接为社会服务,还包括科技服务和教育服务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主要任务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从以上的高职社会服务体系来看,社会服务体系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深入和具体化,这就需要良好的政策引导和实施,但是目前国家虽然提出了高职社会服务具体内容和目标,但是在指导思想和实施路径上研究的并不多,很多高职院校仅是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学生在服务中只是注重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并没有将在校所学技术应用在社会服务中。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服务体系发展没有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引导,没有努力的将当地一些企业资源融入到社会服务中来,服务单一化和应试化,远达不到实际效果。
(三)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
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态势比较好,当前企业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蓝领人才,更是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产品开发上能应用到在校所学知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断打参加全国的各种职业大赛,比如“机器人大赛”“数控检测技术大赛”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准备这些比赛中大部分是在学校的实训室内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训练,很多比赛的内容已经与企业所需技术脱节,学生通过大赛学到的仅仅是一些参赛的经验和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一般,实际对于社会服务的贡献性不高。还有的教师在校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我们同样发现论文类型大部分是一些学科的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改革方法等,论文设计到技术应用创新的同样很少。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虽然想提高社会服务功能,但是迫于自身条件制约,校企合作模式过于单调等,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一)创新高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目标,认真总结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在课程改革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及时的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动手力。同时与企业进行深入和合作,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方法,定期让学生和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定岗训练,将一些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创新模式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线上,同时也让学生在定岗中学到更多的实际技能,将课本理论知识用在了生产线上。高职院校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创新,依靠政府的协调,与企业共同建立一些校外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将一些创新项目在实践基地得到很好的体现,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二)政府和高职院校要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政府要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对于社会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可能性和两者的互补性,找准两者合作的利益点和对于教学生产的推动力。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新课程,可以自己编制一些校本课程,重点体现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课本内容要随时根据企业应用情况进行更新,同时要把握典型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发展动向。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布局,确保高职院校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进度、共发展。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应用研究广、实验场所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发展中需要的是资源、资金以及科研转化平台,而企业正好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企业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新技术快速的进行实施和转化并应用到市场上,资金充足,需要的是先进的技术应用及创新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很符合他们的目的,这就为两者融合提供了便利。校企合作双方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互补性很好的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两者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很好的服务了社会。
(三)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服务体系类型
目前应用较多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类型为工学交替社会服务模式、订单合作服务模式和校企合作服务模式,这三种社会服务体系类型其实都是与企业存在密切联系的。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紧密联系,将高职院校专业知识用来服务社会,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知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半工半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性,学生在企业中不仅学习到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及早适应社会能力。在订单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类型学生,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植入一些科技研发项目,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岗位适应度、认知度、职业素养上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解和掌握的更快了,同时也降低了人员的流动率,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了良好的就业。同样校企合作模式与前两种模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属于一种多赢的服务模式,校企双方互聘教师,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得到充足的提高,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真正的获益,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成本,两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社会服务体系完美得到了构建。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议
(1)鼓励建立科学评价导向机制,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评价与诊断中,把社会贡献度、社会评价作为重要指标,使高职院校确定明确发展方向,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2)加强协同发展,产教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3)尽快完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提高社会服务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建立完善考核分配机制,促进科研转化成果。
(4)加强资源共享,共建社会服务平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社会服务建设,创建职教集团,共建大学科技园,为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对接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下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与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政策引导不足和社会服务意识差等有关系。下一步,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条件,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高职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结合当地产业状况,增加技术创新教学,政府和高职管理者要积极地引导企业和高职融合办学,发挥出两者的优势,同时积极探讨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合作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三者的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服务到社会中,体现出职业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