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其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
2019-12-09朱兆兴王友生吴锋泽段凤霞赵崇华巩晓霞安国华
朱兆兴,王 丽,李 敬,王友生,吴锋泽,段凤霞,陈 刚 王 强,赵崇华,巩晓霞,安国华,周 莉
(酒钢(集团)公司医院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80%,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颅内疾病,但若能作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其预后将大为改观[1]。本文旨在研究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和3D-DSA对照,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全面评估颅内动脉瘤更合理、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46例,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龄20~64岁,平均42.8岁,入院时Hunt-HessⅠ级13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5例、V级1例。对照组50例,同期随机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43.2岁。3D-CTA及3D-DSA检查,病例组46例在2h至2周进行,对照组50例随机进行。
1.2 扫描方法
3D-CTA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 iCT,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基线平行于听眦线,扫描速度0.27s/圈,层厚0.9mm,层距0.45mm,120kV,200mAs,螺距0.16~0.18,矩阵512×512、1024×1024,FOV 25cm,跟踪自动触发,阈值130HU;肘中静脉高压双筒注射碘普罗胺370,剂量50ml,流率4.5ml/s。3D-DSA检查采用飞利浦V5000 C臂数字减影高频X线机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1.3 图像处理
CT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传至EBW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三维图像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
1.4 分析测量
颅内动脉血管支的标记,前交通动脉为1支,基底动脉加其顶端为1支,双侧后交通动脉为2支,双侧大脑前动脉为2支,双侧大脑中动脉为2支,双侧大脑后动脉为2支,双侧颈内动脉虹吸弯为2支,双侧眼动脉为2支,双侧小脑后动脉为2支。每例16个血管支。以a表示阳性血管支数,b表示假阳性血管支数,c为表示假阴性血管支数,d表示阴性血管支数。敏感度=a/(a+c),特异度=d/(b+d),阳性预测值=a/(a+b),阴性预测值=d/(c+d)。
1.5 影像诊断
由3位经验丰富影像的诊断医生分别对3D-CTA、3D-DSA显示的血管图像独立分析,做双盲法对照研究。
1.6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和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在病例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中,经3D-DSA、介入栓塞及手术治疗确诊动脉瘤患者40例49个动脉瘤。病例组39例48个动脉瘤(其中6例多发),对照组1例1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0个(20.41%),后交通动脉13个(26.53%),基底动脉及其顶端8个(16.33%),大脑中动脉6个(12.25%),大脑前动脉3个(6.12%),大脑后动脉5个(10.20%),颈内动脉虹吸弯2个(4.08%),眼动脉1个(2.04%),小脑后动脉1个(2.04%)。动脉瘤最大直径3~5mm(微小动脉瘤)8个(16.33%),5~10mm(小动脉瘤)23个(46.94%),>10mm(大动脉瘤)18个(36.74%)。
2.2 在病例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中,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共观测1440个颅内动脉血管支(去除由于解剖变异、远侧闭锁等原因所致的部分颅内动脉血管支未显影),完全满足诊断且图像优良的颅内动脉血管支为1423支(98.86%),差者17支(1.14%)。计算1423个颅内动脉血管支,阳性支数(a)48支,假阳性支数(b)3支,假阴性支数(c)1支,阴性支数(d)1371支。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7.96%,特异度为99.78%;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99.93%。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扩张。动脉壁发育性中层缺陷、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是发生动脉瘤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动脉瘤通常发自Willis环及其分支、分叉和弯曲部,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交通动脉、大脑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约10%~30%的病人为多发[2]。动脉瘤可呈囊状、梭形、柱状、锥形和分叶状等。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80%~90%,约7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是囊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第1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达60%,第3次出血鲜有存活者,未经治疗者5年内病死率接近75%[3]。因此,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后,还要准确观测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进行评估,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多年来一直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合并症多等缺点。16层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作为无创性的血管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Velthuis等[4]报道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3%,显示的动脉瘤最小直径为2mm,而DSA对颅底的小动脉瘤常难以显示,从而提出74%的动脉瘤可仅根据CTA进行手术。随着Brilliance 256层iCT在临床的应用,成像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软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显著提高,更有利于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能对动脉瘤形态、空间构造及瘤颈进行清晰地显示,同时能对瘤径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作出准确评价,而这是决定选择进行夹闭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条件,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的前提。本组病例49个动脉瘤,瘤体直径≥3mm,Brilliance 256层iCT CTA 对于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达到了97.96%,特异度达到了99.78%,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99.93%。这与已有研究[5-6]均表明,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效果是确切的,与头颅3D-DSA基本一致。
目前,3D-DSA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然而其本身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局限性。Brilliance 256层iCT 3D-CTA凭借良好的图像质量,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极好的显示效果,对细微结构显示十分清晰,可以准确测量瘤体大小、瘤颈的宽度,尤其对载瘤动脉的定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它还可以观察载瘤动脉管腔的狭窄、扩张程度,并了解附壁血栓情况,可以全面评估血管。3D-CTA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取代3D-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检查,但对于瘤体直径<3mm的超小动脉瘤的检出与评价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