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经验

2019-12-09

军事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边区斗争

在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中,鄂东、豫南、皖西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紧紧依据斗争实际,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极开展对敌斗争;适时调整策略,加强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工作;创造性地建立以便衣队为基础的新的武装体制,积极主动开展游击战争;严格执行三大任务,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大规模“清剿”,推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基本经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战争军事思想宝库。

一、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无数次的战争实践证明,“变化”是战争唯一永恒不变的规律。战争的双方都必须灵活机动地运用最适合于自己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大胜利。在严酷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并运用了这一规律。

1934年11月,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清剿”,提出“有民就有匪、民尽匪尽”的口号,疯狂叫嚣“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使根据地遭到空前浩劫,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遭受极大损失,许多地方成为“鸟无栖息之所、人无藏身之处”的无人区。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由此转入孤悬敌后、异常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严酷的战争环境使红军指战员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使自己的战术原则适应新的斗争环境,才能有效抵抗敌人的疯狂“清剿”和血腥屠杀,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1935年2月,红218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会合,重新组建红28军,提出在苏区被敌占领的情况下,应大胆地寻找新的立足点。游击战争初期,鄂东北道委所属的武装有1800余人,皖西北道委所属的部队有1300余人。红军主力采取集中行动,虽能形成“拳头”打击敌人,但相比十几万“清剿”敌军,力量过于弱小,始终不能摆脱被动局面。加之国民党军修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仅皖西地区就在原有2万余座碉堡的基础上,“严令督促”一月内再修筑4000余座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概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5页。,使红军主力的集中行动处处受阻,主动游击变成被动转移,处境愈发困难。红军的战略战术随着环境变化而再度调整。5月底,红28军在五道岭召开干部会议,决定放弃西进陕南寻找红25军的想法,重返鄂豫皖边区,“采取持久战术,积极的游击行动以对付敌人”①《高敬亭、何耀榜关于鄂豫皖边区情况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44页。。7月,店前河会议认真总结了红28军西进东返和鄂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根据敌军指挥不统一和战斗力强弱有差异的实际,会议提出“拖垮二十五路,相机打十一路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基本作战方针和“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反之则打”的战术原则,随后又补充提出“缴获不多不打,反之则打”,形成了“四打四不打”战术原则,对边区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1935年9月,国民党军调集3个旅的兵力专事“追剿”,在边区各交通要道、山口、城镇建立碉堡封锁线。红28军果断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跳出包围圈,打到敌人后方去,在外线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开辟新的根据地,从而有效地达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1936年1月,红28军各部队在湖北蕲春县三角山会合后,召开干部会议,充分肯定了部队以分散游击对付敌“追剿”的成功经验,强调“战术上要以伏击为主,以长途奔袭、化装智取为辅,力争出敌不意,歼灭敌人;作风要英勇顽强,进攻要勇猛突然,敢于短兵相接同敌肉搏;防御则机智顽强,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适时反击;转移则迅速隐蔽,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概述》,第12页。。两个月后召开的柴家山会议进一步明确:继续贯彻三角山会议制定的战略方针,实行“化整为零”的战法,以营连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分散游击。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坚决贯彻三角山、柴家山会议制定的游击战争方针、战术和斗争策略,准确把握分散与集中的时机,逐步改变了被强敌“追剿”的被动局面。

由于鄂豫皖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能够从实际出发,认清形势,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适时调整战略方针,扬长避短,从而实现了从苏区到游击区、从运动战到游击战的转变。作战更加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利用各省边界地区的有利地势,以山地为依托,采取避强趋弱、避实击虚的方针,往返穿插,进行“捉迷藏”式的分散游击活动,使敌军难以掌握红军的行动规律,无法形成合围、堵截;乘敌军骄横麻痹、疲惫劳顿之际,以伏击、奔袭等战法实施打击,把游击战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鄂豫皖边区红军和游击队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取得了歼敌18个营零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的重要胜利。③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概述》,第4页。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造就了在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形势下,牵制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利态势,坚持和开创了一大片游击革命根据地,保存了必要的革命力量,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二、适时调整策略,加强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工作

在敌强我弱、斗争环境日趋困难的情况下,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领导人逐步认识到统战工作、瓦解敌军的重要性,逐步调整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政策,逐步确立了正确的对敌斗争策略。1934年11月17日,中共鄂东北道委在罗山县金竹林止止洞召开会议,决定组织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开展游击活动。随后制定了重点打击反动地主武装、争取持中间态度的保甲长、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斗争策略。为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打击孤立极少数反动分子,主动改变过去不分青红皂白打倒一切的“左”的政策,纠正过去对地主豪绅既要钱又要命的极“左”做法,把敌人营垒中坚决与人民为敌者和有一般反动罪行的区别开来。除对那些罪大恶极、顽固不化、严重危害革命的土豪劣绅坚决镇压外,对一般的地主以罚代杀,酌情罚款、罚物,对乡保长、联保主任等敌基层政权人员采取打击与争取相结合的方针和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对那些迫不得已给敌人做事的实行“一帮二看”,凡是能争取的尽量争取,使他们站到人民一边来,利用其“合法”身份,为革命做事。为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积极开展“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运用标语绘画、传单广告、火线喊话等方式,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胜利捷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帝国主义出卖中国的罪行,号召国民党士兵携枪逃跑、参加红军。

在搞好军事斗争的同时,鄂豫皖边区高度重视经济工作,普遍实行税收政策,把“不问贫富,见粮就打”的“打粮”改为“征粮”,规定凡是穷人的粮食一律不“打”,即便是地主、富农、资本家的粮食,也不“打”尽,只取其一部或大部。如光山、商城一带统一战线搞得很好,以前采取镇压方式,有的土豪相当害怕,“以后对富农只要不报密,一年交多少钱、多少粮,我们就不搞他,不打土豪”。商城坊门村有八家地主,其中两家按照规定交齐粮物后,便衣队发给他们一张“不打土豪”的条子。“东方第二大队打开了这个村子,没收东西给穷人,那两家我们开了条了,就放了,这下影响就大了。”①《鄂豫皖边区便衣队的一些基本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73页。附近的许多地主纷纷托人找便衣队联系,认交钱粮、要条子。通过灵活运用对敌斗争策略,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团结了大多数人,壮大了革命队伍的力量,分化瓦解了敌人营垒,使国民党的一些基层政权组织逐步成为“两面政权”,表面上为国民党效劳,实际上按共产党的意图办事,对游击根据地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游击队的给养保证,以及粉碎敌人军事“清剿”和经济绞杀,都起到很好的效果。1937年春,卫立煌出任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按照“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对鄂豫皖边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四次“清剿”。尽管鄂豫皖边区党和红军对敌人的这次“清剿”应对有误,致使“二十八军差不多损失了一半,便衣队也差不多损失了一半”②《鄂豫皖边区便衣队的一些基本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67页。,但由于党和红军很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和敌军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损失,保护了人员,保障了部分财产的安全。譬如,“罗田县肖家坳的联保主任、‘清剿'大队长都是我们安插的人,将军山的联保主任负责照顾我方的伤员,塔儿畈的联保主任王伯明每天都将敌人的活动情况向我们汇报,还有的联保主任将敌县政府的‘清剿'命令给便衣队看,使我们了解敌情变化,从而在敌人的新‘清剿'中未受损失。”③陈祥:《撒在皖西北的火种》,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201页。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④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9页。。

正因为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红军领导人,对统战工作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所以当国内形势转变时,他们能及时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提出新对策。1937年7月,当日本侵略者开始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合作几成定局之时,鄂豫皖边区党和红军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业为重,不计旧仇宿怨,主动向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倡议停战谈判。他们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高度警惕性,及时揭露国民党利用金钱、官职诱降的阴谋,宣传停止内战和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1937年7月22日,边区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在岳西青天畈上青小学正式举行停战谈判,初步实现了鄂豫皖边区的国共合作,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打下了基础。

三、创造性地建立以便衣队为基础的新武装体制,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

斗争形势的改变,使得过去的组织斗争模式难以为继,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斗争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打击敌人、保护自己,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便衣队这一新的事物应运而生,它是地方党组织和红军从实际出发创造出来的新的斗争组织形式。

1934年5月,红25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军长徐海东根据省委决定,从部队中抽调12名革命信念坚定、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在团山建立了皖西第一支武装便衣工作队。便衣队最初的任务主要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安置伤病员、搜集情报、镇压反动分子等。随着便衣队的迅速发展,他们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主要有七项:(1)宣传、组织、武装群众;(2)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扩大游击区,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3)安置红军伤病员,照顾军烈属;(4)为红军游击队筹粮筹款;(5)惩治反动分子,分化瓦解敌人,建立“两面政权”;(6)搜集情报,配合掩护红军主力作战;(7)组建地方武装,为红军主力输送兵员等①参见金寨红军史编辑委员会:《金寨红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也有了基本确定的组织形式:便衣队一般由6—10人组成,党和苏维埃以及红军的基层干部担任队长、指导员,成员大多是当地的党员、干部、基本群众和伤愈后留在地方的红军战士。他们是一支掌握武装的游击小分队,身穿老百姓服装,携带长短武器,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在群众的掩护下镇压反动分子,打击敌人,坚持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大小100多个便衣队活动于鄂豫皖边区20余县。②参见林维先等:《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90页。他们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革命武装,担负起了敌后斗争的重要职责。

便衣队的工作方式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不以打仗为主,而是以做群众工作为主,但他们却与红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的公开对敌斗争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主要做法有:选择省界或几县交界的地形条件和群众条件好的地方,白天隐蔽在山林中,晚上到群众家里做工作,并以模范的遵纪爱民行动取得群众的信任,站稳脚根;然后再用亲串亲、邻连邻的方法,从点到面开展工作,由一村到数村,由山区到平原,由秘密活动建立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再到逐步公开建立不脱产的小便衣队,根据相应条件成立十几人、几十人的游击队,成立党的组织,掌握基层政权。便衣队的党支部一般履行相当于区委、工委,甚至县委或中心县委的职责,实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团结的核心并担负起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任务,“代表执行苏维埃的政纲法令”,实际成为地方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是“极为适宜的一种游击武装的方式”。

由于便衣队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1937年春,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国民党大搞“移民并村”,把群众圈禁在移民村里,下地劳动时只准带仅够一人吃一餐的食物,妄图把便衣队困死在深山密林里。但群众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和衣物拿出来支援便衣队。由于无法与便衣队直接联系,他们就把身上的衣物和自己吃的干粮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让便衣队夜间来取走。黄冈“那里的便衣队,搞得很热闹,彩号住在山上,便衣队带着七八个妇女去给彩号送饭,以后搞的太暴露,便衣队给捉去了,但老百姓妇女还去送东西给这几个彩号”③《鄂豫皖边区便衣队的一些基本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70~71页。。便衣队在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坚持游击战争,扩大游击根据地,为主力红军提供物资、配合作战、补充兵员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敌后武工队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

四、严格执行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战胜敌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为什么鄂豫皖边红军和游击队能在物质匮乏、战斗频繁、损失惨重的极端困境下坚持斗争,归根到底还是依靠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援。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了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

红军主力部队撤出根据地后,特别是红25军开始长征后,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对鄂豫皖边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清剿”。他们在政治上造谣惑众,欺骗威胁人民群众,组织民团防守,安插坐探监视,强化保甲制度,实行“一户通匪,十户问罪”的连坐法,妄图隔绝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军事上,广筑纵横交错的碉堡网,形成数道封锁线,采取分区包围、步步为营、搜山探洞、放火投毒等手段,围、追、堵、“驻剿”并用,血腥屠杀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企图“彻底扫荡、以绝根株”;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执行“匪区粮食分给铲共义勇队,运出匪区之外,难运者一律烧毁”①金寨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金寨县军事志》,2011年,第138页。的政策,严禁粮食、药品、食盐、火油、布匹等物资运入边区。在斗争形势万分险恶的情况下,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从敌我斗争的实际出发,改变了过去把红军任务缩小为单纯打仗一项的“左”倾政策,重新执行毛泽东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把群众发动、组织起来,袭击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坚持反“清剿”斗争。

鄂豫皖边党组织和红军这一历史性转变,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发展。红28军政治部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的主张”,“帮助群众建立革命组织”,“领导群众参加革命的斗争”②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2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527~529页。;边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各级领导坚持开展群众工作,深深扎根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发动群众。每到一地,除政治部人员外,还派出民运小组或组织临时性的宣传队,在驻地周围作社会调查;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革命道理和胜利消息,讲明斗争形势,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召开群众大会,运用唱歌、贴标语、忆苦等方法,揭露土豪劣绅的罪行,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开仓分粮,救济贫苦百姓,废除苛捐杂税,为百姓伸冤除害,使群众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皖西英山一带,主要是靠以后群众发动起来,红军经过那里分了粮,于是我们的影响传开了,到处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并利用亲戚朋友,宣传我们的影响”③《鄂豫皖边区便衣队的一些基本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第64页。;在敌人统治薄弱、地形和群众条件较好的地区,物色拥护红军的基本群众,组织秘密的农民小组、妇女小组、青年小组、发展地下党员,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组织、动员、武装群众,开展抗租、抗粮、抗税、抗丁等斗争。同时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关心群众疾苦,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甘愿自己牺牲也不让人民群众受到损害,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表明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真正维护群众利益的人民军队,从而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边区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全力支持。人民群众当向导、送情报、抬担架、安置掩护伤病员、缝衣做鞋、慰问红军,建立“山林医院”、小型修械所、被服厂,成为红军的小后方基地;国民党军来“清剿”时,就摇红旗放鞭炮,为红军游击队助威;国民党军烧山毁林时,就到处张贴“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的标语;踊跃参加红军游击队,拿起武器,直接投入到反“清剿”的斗争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鄂豫皖边区三年中参加红28军和各地游击队的青年有2000余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的奉献和牺牲,奠定了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坚实基础。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严酷的环境中,鄂豫皖边区各级党组织和红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灵活机动的对敌斗争,进行了富有特点的统战与瓦解敌军工作,组织了活跃于边区各地的便衣队,实施了以人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从而取得了四次反“清剿”斗争的胜利,游击区域一度扩大到45个县境,是南方八省15块游击区中面积较大的一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还保存下一支1800余人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为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边区斗争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