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专业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研究新探
2019-12-07李秋艳
李秋艳,姜 通
(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中国画与书法发展至今,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当今高校引入书法课程教学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虽时间短暂,但却有着其存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教学方法对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影响极其深远。 林语堂曾说过,“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因此,就书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注重中国画与书法理论的关联性
1.1 “书画同源”论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最早发现“书画同源”理论的是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他在《秀石疏林图》中的题画诗曾说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1]
此处“飞白”指的是汉字中的草书形,“籀”是中国古代汉字的一种文体,又名“大篆”。 文中的“八法”是指永字八法,也就是借用“永”字的八个笔画来说明书写汉字的笔势方法。 在这首题画诗中,明确了绘画中的山石、树木、竹枝、竹叶的用笔用墨与书写汉字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描画石头的笔法像书法的飞白体,描画树木的笔法像书法的籀文,描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八法”。 如果要深入理解、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虽名称不同,但两者的笔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密切关系,更强调了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绘画。 清代石涛也曾说过“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特指书法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意趣相通的。 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提出的“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到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直至近现代黄宾虹的“画法之妙,通于书法”[2],都强调了书与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混合体,两者的产生发展互依互渗,同为一体。 书与画除了有共同的使用工具之外,还有共同的笔墨技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追求,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悟对通神”。 无论是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或是国画作品,首先要看整体的气势和气韵,然后是用笔技法,再观察局部,包括字的结构组成或是画面的色彩层次。 因此,“书画同源”体现了用形意抒情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审美追求和内在修养,在尺幅之间传递出博大、逸趣的思想境界,将神与形、虚与实相结合,反映出作者的艺术思想、主观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 潘天寿曾指出:“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就是中国画中的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3]“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书画本是同宗同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传统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是很有帮助的,更有助于提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2 “以书入画”的重要性
中国书法艺术是书写在绢本或者宣纸上的,依靠毛笔的寸毫提顿转回和水墨的浓淡干湿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运用毛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在纸面上形成的构成关系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反映书法家自身的学识、修养、性格和感受,且书法对线条的要求和提炼更加纯粹、直接。 中国画艺术同样是使用毛笔和宣纸,两者工具的相通性决定了练习书法对中国画的笔墨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因此,书法与中国画的法与理传统是相通的。 纵观中国艺术史,身兼书法与中国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或者以书闻名于世,或者以画享誉古今,他们是以书法与中国画兼长的。 书法家在作画时,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运用到画面中,使画中有古意。 而画家的书法是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用之于书法,使书中有画意,使书法和中国画汇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美学内涵和精神意蕴。 如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以画家身份为今人所熟知,其绘画作品勾染结合,沉厚老辣,师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和吴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而沈周的书法,师法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笔力沉着劲练,以骨力胜,与他的山水画挺拔苍劲、气势浑厚十分和谐。 同时,他将书法的提按、使转及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很好地将书法与中国画融合起来,其画作风格为当时和今人所喜爱,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继承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 再如明四家的另一位画家文征明,同样是书法与绘画兼长的,绘画兼山水、花鸟和人物,用笔用墨苍劲淋漓,又有皴擦和飞白的用笔,线条具有金石味,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 灵动而丰富的笔墨关系,多得益于书法的练习,文征明的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又广泛地学习篆、隶、行、楷,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具有晋唐书法的风韵。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 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4]由此可见,文征明的书法对绘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想真正了解文征明的绘画艺术,就必须要研究他的书法作品。 清代的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其绘画作品恣意纵横、狂放不羁,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机动灵活变化多端的用笔同样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5]的主张。 近现代的花鸟画大师吴昌硕将大篆运用于写意花鸟画中,使作品中的花鸟形象雄浑厚重又灵气逼人。 在中国绘画史上国画大家如赵孟頫、倪瓒、沈周、董其昌、石涛、徐渭、黄宾虹等等,都是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的,都是善书能画的大师,是“书画同源”的真正体现。 因此,书法艺术的练习、掌握“书法用笔”就成为学习中国画的重要要求。
2 书法课程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教学定位
2.1 书法教学课程实施的现状
首先,目前高校对于中国画教学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在中国画专业学科设置中也开设了“书法课”一项,虽然作为必修课学习,但因课时设置较少,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导致学生们对书法的认知度不够,造成学生对书法艺术理论不够重视,由于理解的局限和平时练习时间受限,中国画专业中的书法课已经流于表面和形式,并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学生自然也就无法从书法艺术中领悟到用笔的技巧,进而也影响了中国画的格调、气韵和境界。 其次,因书法的学习对于中国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隐形的,学生对于书法学习的目的性比较混沌,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法,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非常模糊和茫然。 虽然目前各类的书法教材相继出现,但适合中国画专业的书法教学纲要却少之又少,尤其缺少针对高校中国画专业的高水平书法教材,书法的学习内容缺乏与水平相对应的理论逻辑结构,存在着随意性。 就当前状况来看,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对于书法的学习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画专业的书法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可供参考,亟待整理出比较完备的书法训练方法和技法,真正地发挥出书法在中国画学习中的作用。 再次,当今高校中国画专业中的书法课程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与中国画的交流与沟通,与中国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过渡性衔接,以及学习内容的不连贯性。 因此,要真正认识到书法对于中国画的学习的重要性,在笔墨规范中强调“书写”的意韵,或者是对于“骨法用笔”的基本要求,应当加强“书画同源”的理论认知。 合理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安排书法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有利于提升审美意趣,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 我们应当抓住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特别是在当代高校中国画教育的基础培养上,真正重视书法课程对于中国画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2 书法教学课程体系的制定
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书法,就不可能懂中国艺术。”明末清初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也曾语:“画法关通书法津,”书法和中国画之间在具体的创作和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国画家常常从书法中汲取艺术养分,获得绘画的技巧和灵感。 例如为了使国画作品中每根线条富有质感和变化,画家就以书法训练作为基本功,体会线的变化和力度,要处理好画面虚实、黑白、疏密变化,往往借鉴书法的结体和章法(见图1)。 历史上有许多画家常常在画跋上申明以书入画的观点和主张,强调书法的重要性。 元代画家柯久思将中国古代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清代郑板桥在《题竹兰诗》提到:“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隶草然。”黄宾虹先生也曾说过,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从局部看都应当是书法。 正因为如此,画画又叫写画。 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中国画中,增强画面书法的味道。[6]李可染就曾评价齐白石言:“笔墨……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实践得最好的是齐白石。 齐白石的字写得很好,力能扛鼎。”由此可见,那些书法造诣很深厚的艺术家,其笔下国画作品也可以出神入化。 进一步说,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应加强书法课程内容的比重,在中国画专业课程设置中提升书法艺术理论层次的理解,发挥艺术教育的基础作用,不仅使中国画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法的传统文化及表现手法,也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传承,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作能力。
图1 搜尽奇峰打草稿[清] 石涛
2.3 书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在教学目的上,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安排书法课程是为了提高用笔方法,利用笔墨来表达内涵艺术和中国画的内涵品质,让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书法文化的魅力和灵动的生命力,从而提升自我的审美品格和人文素养。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每一节书法教学课程中必须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是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并且设计每一堂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要有所侧重。 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就目前高校中国画专业的书法教学而言,要因人而异,灵活安排。 例如在学习《书法临摹》这门课程中,应首先根据相关专业各类学生的不同喜好,进而选择真正喜欢的书体,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练习书法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从兴趣出发,自愿主动地去学习,使中国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多体会线条的饱满,笔力的老辣,用线的纵横恣肆,力透纸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关注到字的结构和动势上,不同的点画有不同的笔势[7]。 当然,在这个学习环节中,要注意贵在坚持,反对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 让书法成为每日一课,勤加练习,真正领悟到书法的真谛,也能在创作中以书入画。 加强书法基本功的训练,储备充足的知识量,才能厚积薄发。 如果能加强高校艺术专业书法教学课程比重,设计好书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教学方法,对高校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将步入一个新高度。
3 书法课程教学结构的外延
3.1 笔墨的转换
高校的书法课程,要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期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提高自己。 因此课程教学以外的书法学习更应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实际情况安排所临的碑帖。 无论是真、草、隶、篆、楷等任何字体,除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练习,因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即便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更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不间断地将书法用笔用线规律转换嵌入到中国画创作中,以达到更好的笔墨转换的实效,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外教学延伸学习就能真正解决学生书写技能的实践问题,并且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3.2 “互联网+”技术丰富书法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技术深深地影响着。 “互联网+”技术同样为高校中国画专业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中国画学生学习书法提供了更大的共享资源,使中国画学生能够更高效、更直观、更全面、更便捷地学习书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画的笔墨气韵,提高笔墨结构认识。 中国画学生在以往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购买大量的图书、字帖、文本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美术馆、博物馆等,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真切的感官体验,但是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这个过程使中国画学生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望而却步,致使其对书法的学习停滞不前,失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单一地学习中国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笔墨问题。 因此,在“互联网+艺术”新时代气息的环绕下,中国画学生能够时刻轻松获得学习书法的资源,足不出户就能品读名家作品,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动力。 这样的方式对补充高校中国画专业加强书法课程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书法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画同源”也是从古至今一直所提倡的理论主张和思想境界,要真正做到书法与中国画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后发展成为书画合璧,相辅相成。 对于高校中国画专业真正加强书法课程训练的教学思考及教学方法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 作为高校艺术教师,应多带头引领学生们深入理解书法理论是中国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要素。 且“以书入画”的教学手段,为中国画作品增添笔墨韵味,这是笔墨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体现。 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合理地安排书法课程内容和完整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真正感悟传统书法艺术的笔墨精神,正确发挥书法艺术在中国画教学的基础作用,激发相关艺术专业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进一步提高笔墨技法和文化修养,使之能够创作出有深度、有高度、有新意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