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联合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2019-12-07江宏勋
江宏勋
内容提要:军地联合应急救援,是武装力量支援地方政府联合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行动,具有遂行任务多样、参战力量多元、关联党政军民、指挥协同复杂等特点。组织实施军地联合应急救援,必须着眼权威高效,构建军地联合指挥体系;着眼规范有序,优化军地联合指挥流程;着眼发挥优势,创新军地联合用兵模式;着眼配套管用,提升军地联合保障能力。
军地联合应急救援,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结合应急救援行动特点,加强军地联合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对于省军区系统有效履行应急应战指挥部职能,提高应急救援行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着眼权威高效,构建军地联合指挥体系
应急救援行动,任务多样、关联军地、力量多元,指挥协调复杂,资源配合难度大,必须按照决策权威、军地一体、指挥高效的原则,科学构建指挥体系,做到智向一处谋、令向一处下、劲往一处使。
建立指挥机构。按照“市设指挥部、县(市、区)设指挥所、队设指挥组”的要求,构建三级军地联合指挥体系。通常情况下,各地市军地联合指挥部在应对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时,以军地成员单位的模式编组指挥机构;在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时,以“任务+模块”的模式,将指挥机构编为指挥长(副指挥长)+综合协调组、情况研判组、行动控制组、现场管制组、舆论宣传组、综合保障组“6组”,也可根据担负任务类型和灾情实际适当调整;如任务较轻时,可仅设指挥长+研判组、行动组、保障组“3组”。
厘清指挥权责。军地联合应急救援,应坚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省军区系统军地协调、救援力量各方参与的指挥体制,理顺军地联合指挥关系,确保各类应急行动、各种救援力量高度协调一致。军地联合指挥长的设置,通常有3种模式。第一种为常规模式:是指发生一般灾情时,指挥权完全归地方政府,指挥长由地方政府分管副职领导担任,当地军事机关副职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第二种为紧急模式:是指发生较大灾情时,指挥权归地方政府,军队参与起补充作用,指挥长由地方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当地军事机关主要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第三种为特殊模式:是指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地方救援力量无法完成救援任务,以部队为主参加抢险救灾,可按照“政府主导提需求,军地联合定决心,授权军方统指挥”的思路,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军地联合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经地方党委政府授权,指挥长由当地军事机关主要领导或现场军方最高首长担任。
密切指挥协调。着眼“要素联动、一体指挥”,构建灵敏、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军地协调上,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共同研判形势,合力攻坚克难;在救援力量协调上,加强部队、武警、行业等力量之间以及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横向联系,建立情况通报、定期会商、归口协调等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要求,确保密切协同、整体制胜。
二、着眼规范有序,优化军地联合指挥流程
针对应急救援任务转换频繁,行动相互交织,指挥应变性、时效性、针对性较强等特点,必须在把握“搜集汇总灾情、研判灾情后果、提出救援建议、确定救援方案、组织救援行动”一般指挥程序的基础上,改进指挥方式,缩短指挥周期,确保快速反应,灵活指挥。
加强信息研判。密切关注救援任务区域的社情民俗,准确获取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采取多种手段实施连续不间断的信息搜集,突出加强救援现场监控,为指挥决策提供先决条件;军分区(警备区)要密切与武警、公安以及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协作,建立军地多级情报支援协作机制,为及时、准确、快速处置各类突发情况提供重要保证。
灵活指挥方式。坚持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靠前指挥与委托指挥相结合。在指挥重大救援任务时,要统一协调行动,对点多面广的任务,则下放权力分散组织。要针对应急救援任务突发的实际,适时重心前移,减少指挥层次,保证指挥高效。
压缩指挥流程。既要按规定方法、步骤组织实施,更要简化程序、减少步骤,防止循规蹈矩、行动缓慢。指挥员要根据现场情况,精简规范指挥文书和口令,确保指挥的实时性。在情况紧急时,指挥员还应敢于打破常规,急事快办、要事特办、边报边办。
强化力量协同。展开救援行动时,一般事项通常按预案协同;重点行动,通常由现场指挥员直接指挥。军地协同要围绕主要任务和关键方向,规定各行动力量的任务和行动程序方法,情况紧急时可以主要救援力量为主,边处置情况,边组织协同,确保行动快速准确。
三、着眼发挥优势,创新军地联合用兵模式
用兵是一门艺术,直接决定着救援行动的效益。必须紧紧围绕总体决心意图,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力量特长科学筹划和使用兵力。
强化政治引领。军地各级要用政治眼光看待应急救援行动,尤其是当地军事机关和参加救援的部队,必须把应急救援作为政治军事仗来打,体现一切行动服务人民的鲜明导向。灾情发生前主动请战,灾情一旦发生能迅即出动,起到稳民心、稳大局的作用。
坚持就近用兵。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坚持以民兵为先遣、行业为骨干、民间为补充、部队为主力,首批使用民兵力量,先期投入行业和民间力量,按需投入部队力量,力求最短时间到位控局。
坚持整体用兵。打破建制和隶属关系界限,将性质相近、行政管理相融、装备器材相通的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功能组合,确保指挥顺畅、协作密切、保障到位、管理有序。
用好专业力量。在准确判定事故灾害的性质、产生的根源、可能的威胁等情况下,充分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按科学规律办事,把专业力量用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完成特殊任务需要。
坚持量情用兵。根据任务需求、救援能力以及自然人文环境,立足应对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合理确定兵力动用的规模、时机和强度,既要防止兵力投入过少,“小马拉大车”;也要避免兵力投入过多,“小灾用重兵”。
四、着眼配套管用,提升军地联合保障能力
军地联合应急救援保障,具有任务紧急、对象多元、环境复杂等特点,应坚持自我保障为主、属地保障为辅,建立军地多渠道的联供体系,确保指挥能通联、装备有预征、生活有供给、安全有保证。
加强指挥保障。充分预想灾区通信、电力、道路中断等极端情况,聚力实现“要哪哪通、叫谁谁到”,综合运用短波电台、移动通信、卫星电话、数字集群等手段,构建渠道多元、留有保底的机动指挥通联网络。要系统构建省、市、县三级指挥通信网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在救援力量抵达灾区半小时内,一线情况上得来、上级命令下得去。
加强装备保障。按照先急后缓、储用一致、固强补弱、逐级落实的原则,采取请领、自购、预征预储相结合的方式,为各救援力量配备通用装备。根据辖区装备潜力实际,通过“分散预征、集中使用”落实重型装备。每个县(市、区)至少落实1部生命探测仪、预征5~10台挖掘机、推土机,条件具备的可组建民兵重装分队。
加强生活保障。着眼野战条件下,救援官兵吃饭、喝水、洗澡得以有效保障,生病能及时医治,坚持以自我保障为主、地方协助保障为辅,组织开设野战宿营点,充分发挥自购野战炊事车、野战淋浴车、野战救护车、野战厕所等功能,独立自主解决好救援人员吃、住、行、医等问题,力争不扰民众、不占资源。条件受限时,协调任务地区政府协助做好饮食、住宿、供水、供电、供暖等基本生活保障。
加强安全保障。始终把安全救灾贯穿全过程,成立安全管理检查组,组织消防、武警以及军地防疫等力量,逐一检查任务单位食堂、宿营地、加油站等点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