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釉上工笔走兽瓷画的表现法则探究

2019-12-07/王

景德镇陶瓷 2019年5期
关键词:瓷画粉彩彩绘

/王 欢 王 腾

走兽画属于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分枝,是以各种畜兽为表现对象的画科,既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畜兽动物,也包括一些想象中的瑞兽,但龙集飞禽与瑞兽特征为一身,不归入走兽类。纵观历史,陶瓷走兽画最早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原始社会陶器时期。中国陶器的发明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广泛分布着大量陶器遗址。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就已经出现了走兽画。新石器时代走兽画陶器是中国陶瓷走兽画最早期的作品,简练传神、充满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至汉代时,出现画像砖走兽画,内容更为丰富,当时所有的家畜和瑞兽都出现其中,使陶上走兽画达到鼎盛。东汉末年,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中国终于发明了瓷器。东汉青瓷上即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瓷上走兽画,极少数青瓷上已见有抽象的白虎刻绘走兽画,瓷上走兽画萌芽,刻绘是最早的形式,尚未出现彩绘。

进入三国时期,瓷器上首次出现了彩绘走兽画,有一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三国时期褐彩壶,纹饰复杂,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绘有七只异兽,这是屹今发现的最早的瓷上彩绘走兽画。从东汉直至南北朝时期,陶瓷走兽画发展极为缓慢,无论是刻绘还是彩绘走兽画都极为罕见。进入唐代后,情况终于发生重大变化,唐代长沙窑开始大规模生产彩绘瓷。瓷上彩绘走兽纹数量大幅度增加,为其后走兽画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沙窑彩绘走兽画主要有奔鹿图和山羊图,形象神态生动传神、极富情趣。在唐代长沙窑走兽画的基础上,进入宋代以后,陶瓷走兽画进入了非常兴盛的时期,以北方磁州窑白地黑花走兽画为代表的陶瓷走兽画颇为盛行,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磁州窑继承唐代长沙窑彩绘传统,走兽画种类有了很大提高,奔鹿纹仍是常见题材。元代时期,磁州窑继续制作与宋代相仿的陶瓷走兽画,但代表元代最高水准的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走兽画。进入明代后,陶瓷走兽画趋向于粗率化,重在写意,而丢弃了宋元时期陶瓷走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明代陶瓷走兽画在兽类结构把握上极不准确,显得非常拙朴。清代典型风格的陶瓷走兽画主要为粉彩品种,其次是青花以及五彩。题材内容延续明代,但绘制技法大相径庭。清代出现粉彩装饰,粉彩是在珐琅彩基础上出现的,借鉴西方绘制手法,工笔描绘,细腻精致,注重渲染,从而使走兽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质感。

在景德镇的瓷文化中,画走兽的师傅一般是画花鸟的,花鸟和走兽属同一画科。在清代康熙以前,景德镇画走兽的师傅是以中国画为范本,所画的动物大多数夸张、变异,不讲究结构层次,同时它是作为陪衬出现在画面里,如元青花的瓷器《鬼谷子下山》梅瓶,鬼谷子坐骑老虎便是夸张的。明代红绿彩中的马、牛画都很抽象。自清代乾隆时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中国以后,他把西方素描、油画技法带到中国,以西画的光感、透视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中,形成中西合璧的画风,走兽瓷画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中国画的大师受郎世宁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加入油画透视关系,这一时期也是传统走兽走向现代的转轨时期。到了近代,景德镇的许多瓷画家既继承了传统技法,同时又吸收西画技法上有益元素,创作与众不同的风貌,形成了一个新的画风。对今后瓷画走兽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邓碧珊画的《鱼》、张志汤画的《马》、毕渊明的动物,都受到他的影响。

釉上工笔走兽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釉上彩的方式和工笔的技法来进行走兽画创作。釉上工笔走兽画主体形象生动,能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传统的走兽画因造型薄弱使走兽与环境的表现不能很好地协调甚至产生了对立,使人感觉画面不和谐导致画面空洞、死板,无气蕴可言。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不同技法的走兽画也在不断地发展。粉彩走兽画也随之应运而生,它不仅改进了传统的创作方法,还使画面主体与背景完美结合。粉彩走兽画产生于雍正年间,是粉彩艺术中出现较晚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吸收了传统走兽画艺术的精髓,还在此基础上增强了色彩与景物的烘托,构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使走兽更为形象。由于各种动物的象征意义不同,所以也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的形象。就好像马象征着“张扬”的风格,牛象征着“视死如归”的风格,羊象征着善良、和平的风格。

走兽瓷板画的美感,就在于陶瓷艺术家精准掌握了他们的形态,并接触扑捉到它们的瞬间神态。工笔重彩走兽瓷画,源于自然,又比自然中的走兽更精炼,具有走兽的典型特征。笔者绘制的走兽瓷画,多以釉上彩为主,采用工笔写实和意笔相衬托的形式创作。在作品中,借鉴了名家的表现手法,对名家的走兽作品,进行细致的赏读分析,把其中的表现技巧,灵活地吸收到走兽瓷画中。在表现大熊猫的形象时,特别注重体现它的憨态可掬的形态动作。“国宝”瓷板画面上,在深山老林中玩耍的大熊猫,双眼与观众的视线对视,似乎是在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树干上的树皮质感,用厚重的粉彩玻璃白颜料堆填,显示出立体感。用丝毛法把熊猫的厚实皮毛画得非常精细,似乎能用手感触到它的毛绒绒的质感。以大自然中的树丛、竹林作为它们的生活环境,熊猫双手抓住细嫩竹枝啃食的专注神态活泼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釉上工笔走兽画除了以上的这些还有一些表现法则:

1、结构推敲

在创作过程中,其重点应该放在作品的结构上,讲究每一根线条都要成为塑造形象结构关系的工具。利用线条勾勒出画面主体的结构,通过使用线条与所要表现画面的主体风格相结合,体现出走兽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走兽画中老虎的结构,我们首先要明确画一只怎样动作的老虎,“下山虎”的意蕴应该是下山找食物,因此眼神应该是凶狠的、嘴巴应该是张大的,表现出迅猛、凶狠的意蕴。“上山虎”则恰恰相反,它的意蕴应该是休闲的、满足的,画面更潇洒、飘逸。另外,画面的结构也受到了陶瓷造型的限制,画面的构图布局必须根据陶瓷的造型来安排。

2、赋色表达

由色彩而生成的画境我们通常称为赋色。所以我们要确定色彩的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色彩的自律性。走兽画作为花鸟画的一种,其用色虽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必须要符合用色规律。主要是色系不能多且主体色调要统一或者大的关系上要统一,局部的变化要丰富,要突出画面的主体,其他客体用色应以衬托为主。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填充色彩时要运用色调、亮度、纯度的对比和互衬,明暗结合加以运用补色的关系,使画面的色彩不出现漂浮或死板的感觉,反而显得沉着与厚重。由色彩与线条共同组成的画境,能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感受,使走兽拥有灵动的生命力,最终表达出走兽在画中的意蕴。

3、背景把握

在粉彩走兽画中,画面主体固然重要,其衬托主体的背景也同样不可忽视。我们知道任何走兽都有其象征意义,我们不仅要在构建主体时将走兽的骨势、骨筋画出来,还要利用景物来烘托出走兽的意蕴。花鸟画中大都以吉祥的寓意为主再配以谐音会意的方式衬托画的意蕴。另一种是根据走兽的生存环境来烘托主体。如:狼、虎、狮等山林猛兽,多以野外山林风景为主,狼画多借助丛林深夜的月亮为背景,突出银狼啸月的意蕴,将狼的兽性完美的表现出来。而猫、兔、鸟等灵动小动物,常以叶荫花影为背景,烘托出独立、自由的理念。

总之,在投身艺术陶瓷的创作中,陶瓷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入生活,而且应善于从前人留下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启示,在大自然里、感受动物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动物心境与人类情感的理性认识。与动物原形相比,瓷画中的走兽,已经不仅是自然形态的具象,而且更具有深刻的寓意内涵。

猜你喜欢

瓷画粉彩彩绘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漂亮的陶瓷彩绘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
辽彩新韵
——林声瓷画作品选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