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19-12-06陈芳
摘要: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数学在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开发这种潜能的开发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启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数学在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开发这种潜能的开发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一、熟知教材,依纲施教
做为数学教师要想利用这门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够通过钻研教材、熟知教材、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性质、结构、知识体系,并指导自己采用合理的方法。在熟知教材把握教材的情况下,还要吃透大纲,能否依纲施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进行素质教育的标准之一,依纲行教实质上就是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如果做不到熟知把握教材、依纲行教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一、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能力
依纲行教是教学的指南,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学的前提,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技能的前提,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可现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第一表现在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不注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只注重结论,对结论的来源过程轻描淡写,结果学生是生吞活剥,机械的记忆去掌握知识,既不利于学生灵活牢固的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第二,忽视知识间的互相联系的作用。孤立地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不注重对思考方法的引导,结果导致学生思维受阻,知识脱节,不能使相关知识形成网络,或知识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知识的特点,用联系、发展、变化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既便于系统掌握,又扎实灵活。
2.重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获取知识。学生掌握某一新知识,一般都要经过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感知、辨别、对比归纳,抽象概括,最后得出结果,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的动作向内部智力,活动转化的过程,也可称之为学生“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结果如何,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就驭决于教师的调控,所以教师必须根据传授知识的特点要求,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设计科学的方法和辅助手段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学习解应用题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具体表现,搞好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不仅可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时间占小学数学的40%左右,是培养提高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所以每个数学老师都要对应用题教学给予高度重视。
二、通过辩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的辩证思想,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在比较中渗透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比较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揭示知识的特性:①共性与个性。如:分数与真分数,约数与公约数,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②有限与无限。如:直线和射线是无限的,线段是有限的等。
2.在转化中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转化是一種变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以前,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化。在学习新知识以后,通过题组练习沟通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通过启发,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标志。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设计富于思考性的问题,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例如,讲“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时,可以如下进行:
(1)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复习题如下:
①板演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②口算乘数是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乘法。
③提问:12×3和12×20的意义。
(2)创设“直观”情境,为从感知到抽象过渡作准备。
用投影仪陆续出示3幅彩笔图:
第一幅:一盒彩笔有12支,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
第二幅:一盒彩笔有12支,20盒彩笔一共多少支?
第三幅:一盒彩笔有12支,2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
(3)找准知识的“结合点”提问,指引思维方向。
12×3=36(支),12×20=240(支)与12×23之间的联系怎样?如何计算12×23?教师再现3盒彩笔图、20盒彩笔图和23盒彩笔图,启发学生联想并发现:要求12×23的积,可以先求3个12是多少,再求20个12是多少,最后把两个积合起来,就是12×23的积。
(4)强化“结合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出示12×13、12×I5等,引导学生反复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规律是什么。
由于教师启发有序,指向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流畅,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自然学习激情倍增,学习能力增强,文化科学素质就会提高。
总之,我们在教学时,不仅教师知教材,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学科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把传授知识与学生认识规律、能力、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把知识教活,学生把知识学活,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真正促进学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陈芳(1983.03-)女,籍贯:重庆巫溪人,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单位:重庆市万州区钟鼓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