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课例研究
2019-12-06王华栋
王华栋
摘 要 小学数学中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至关重要,但是现实教学中,学情分析较为随意,缺乏科学的方法。本文就如何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展开论述,以具体的课例研究为载体,阐述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A,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24-01
有关学情分析的研究最早应追溯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由于建国初期对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照搬和模仿,“最近发展区”理论几乎为每一个中国教师耳熟能详,“跳一跳,摘桃子”就是一个很生动的说法。但“最近发展区”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智力层面的了解,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倡导更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这里的“学情”不管在内容、时空还是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延生。
一、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必要性
有关学情分析的概念是非常多的,如“學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学情是指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所谓学情就是影响教与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发生、发展及效果,并且与学习者相关的一切变量和因素的状况”等等。不同的概念界定探讨的范围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包罗万象的“学情”是否真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迄今也没有科学的论断。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与可操作,笔者将学情界定为“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已有认知和可能影响此知识学习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理解情况,学习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的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同时受到教师个人工作年限和专业能力的影响。因此,基于问卷的学情分析颇受某些研究者推崇,因为从问卷中得到的数据是客观的,看得到“证据”。所谓问卷,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的调查,也可以是有关教学内容的事先“考察”,也有人称之为“前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即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理解,设计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已知情况,然后根据这样的情况反馈来设计教学。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弥补问卷的不足,教师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访谈,以便更完整地了解学情。
比如有教师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设计了一道简单的题目: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只需要学生填空即可。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一个班级中只有一个学生不知道这个结论。随机访谈了别班的一些学生,同样知道结果,可见这个结论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样的学习起点该如何来设计教学呢?很显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只记住一个结论。
二、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课例研究
《平面图形》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总复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以及一系列的实际运用。那么,是否将这些知识一应俱全地罗列给学生?学生学习了六年的平面图形,他们到底知道了什么,又存在哪些不足?基于此,笔者特意访谈了3位学困生,他们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面图形的一些显著特征,表明这部分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于是笔者决定将重点放在小学要掌握的两个最基本概念——周长和面积,编制了几道题目,对一个班(42人)的学生进行了考察。
考察结果显示:
(1)大约占19%的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混淆。前测中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平面图形先求面积,再求周长,求面积基本没有问题,但在求周长的时候出现错误较多。
(2)占73.8%的学生已经忘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对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有28.6%的学生完全没有印象,35.7%的学生只记得大致过程,缺乏严密推理,35.7%的学生每种图形至少能够想出一种转化的方法进行公式推导,过程较为严密。少部分学生能够想出2种或以上的推导方法。
(3)在解决下列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综合问题时,错误率为30.1%。从以下典型错误中可看出,学生计算阴影部分面积几乎没有问题,无外乎所用方法不同而已,但在计算周长的时候,一是不清楚阴影部分周长在哪里,二是与面积混淆。
前测的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学困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掌握不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混淆;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面积的实质意义;中等生和学困生对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不好,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在解决周长和面积的综合应用问题的时候,对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解题困难或出错。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这节课回到知识发生的原点,让学生真正厘清周长和面积的本质意义,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形成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知识网络,最后围绕周长和面积进行一系列的变式练习,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周长和面积本质意义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创造两个周长一样,面积不等的图形”这样的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旨在突破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的混淆。实践表明:在充分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意义后,学生完全可以创造出让人惊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