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2019-12-06张爽
张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运用不平衡发展理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产业带动低端产业进行转型,着重发展新能源与环境替代机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突破资源和环境的束缚。而且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目前重点在于质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也是符合当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帮助企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资源配置 不平衡发展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一、产业结构升级中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赫希曼指出发展路径类似链条,以主导部门为首,随后连接着其他附属部门,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应优先发展潜力大、高回报率的战略部门,以这些优势部门的发展效益带动发展其他联动部门。当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时,应优先发展公共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私人资本作为投资主体时,应优先发展有带动性的部门,例如制造业,可见中国目前最需要发展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虽然中国已成为基建大国和世界工厂,但是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的机制还有待完善,这个机制应在宏观方向上掌握资源配置,将不平衡发展理论贯彻到机制中,使资源优先供给于重要战略部门,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应用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有限性,因资源稀缺难以充分满足各个部门发展的需要,所以就要差异化分配资源,优先将资源分配于重要战略意义部分,以优势部分带动落后部分的发展,从不平衡发展开始,逐步实现各部分平衡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中,将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放于重要战略性产业,才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发展的过程是平衡和不平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同样的形态,先有优势产业,再有整体产业的全面提升,然后再出现优势产业呈螺旋式的上升,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
(三)不平衡发展理论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方向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理论非常适合,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自然资源有限,环境污染压力较大,在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中有产业升级的需求,所以需要将资源优先分配给优势部分,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地理、气候、交通条件相对西部更优越,选择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以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是符合国情的,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稀缺性资源与无限性发展的矛盾
我国以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但是资源的转化率偏低,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我国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提高资源转化率,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的投入,土地资源为产业提供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我国经济体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导致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就需要产业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是一个较为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相对稀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各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和依赖最为明显,而我国经济的主体就是第二产业,所以水资源的紧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经过以往的高耗能产业发展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目前矿产资源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所以急需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作为矿产资源的代替。正是由于稀缺性资源与无限发展的矛盾往往会造成企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以往工业发展的代价是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造成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从长远来看,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经济,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态环境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只有重视企业产业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将两者进行一定的协调,达到一种平衡,使得两者能够相辅相成。
我国空气质量由于受到工厂排放废气的污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滑,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显示,以北京、天津为首的京津唐地区,大气污染尤为严重,PM2.5严重超标,雾霾天气频发,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只要是工业发达的地区空气污染状况都非常严重,所以必须整治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产业。
水资源是各行各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我国水资源的污染也很严重,来自第二产业的工业废水和第一产业的农药化肥是主要污染源,尤其工业废水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成分复杂难以净化,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水资源的污染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是危害性最大的污染,三大产业都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第二产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危害最大,难以降解、量大、毒性强,会造成扩散污染,污染周围的水、空气、土壤,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化路径
(一)促进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
在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核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出现并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参考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水平越高,对应的第三产业程度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能够有力地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不平衡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实践,就要优先发展资源利用率高的产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步过渡到第二产业,之后再逐步过渡到第三产業,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能耗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产业,所以应得到优先发展。我国应促进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效增长。
(二)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
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多数以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方式发展,这种方式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浪费严重。以不平衡发展理论指导产业转型,就要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加强专业化分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就要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三)以新型产业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
我国产业整体上集中在中低端,高端产业占比很少,而发达国家高端产业更多,所以我国应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业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突破资源与环境的束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绿色、高速增长。所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的核心地位,能够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发展能源替代和环境替代技术
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应以能源和环境为切入点,以能源替代和环境替代技术为发展重点。能源替代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资金、劳动、科技等来替代,如增加劳动力投入、采用节能技术等;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代替煤炭等。环境替代技术是通过增强环保意识、增加投资、发展创新科技等方式,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因能源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所以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一方面推动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开发更多新能源来取代传统能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推动产业升级,确保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为产业的快速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下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产业结构的优化必定面临较大的挑战,但是只需要找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肯定能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注入新的动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希望本文的拙见能够对资源约束背景下企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夏锦文,张鑫.从耗散结构论看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秦远建,李必強,段红涛.论产业集约化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