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探讨
2019-12-06勒翁尔呷
勒翁尔呷
摘 要: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的概念意识,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从概念教学入手,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本文从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入手,主要从“以旧引新”“以旧引新”“区别比较”三个方面讨论了概念教学中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对概念教学进行研究和学习,试图改善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实相對其他知识而言比较枯燥的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摆脱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而是从理解的角度、应用的角度进行概念的学习和分析。笔者通过对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的分析,以及针对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得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一 以旧引新,降低学生的学习负荷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和规律都是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推导出来的,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概念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应合理利用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讲解新概念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学过的概念入手,在降低学生认知负荷的同时,加大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吸收力度。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学生经过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的认识已经基本认识了角的构成,本节课涉及的角的度量的概念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师在课上可以采取以旧引新的方式教学。首先,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并出示不同角度的角。其次,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来促进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如自行车的前后轮和支架、三脚架、铁塔等,引导学生观察角度,并进行角度的绘制。再次,教师进行顶点和两边的讲解,将角度的表示方式渗透给学生,如∠AOB、∠A、∠1等,同时和学生一同尝试着进行角度定义的总结,注意结合射线的定义,更好地渗透角的旋转这一观念。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角的定义,并指导学生使用量角尺进行角度测量的方法。
二 直观引入,以感性认识形成概念
感知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首要阶段,学生感知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事物及数学知识的直接接触的过程,同时,学生感知过程中所积累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转化为对概念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注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直观展示)来进行授课,保证学生能够在直观的事物感知上了解概念,促进学生思维从形象到逻辑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针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演示的形式,为学生出示平行四边形,同时结合具体的图片来渗透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课堂中将所学的概念知识用于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首先,出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让学生结合教师所说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众多的图形中挑选平行四边形,考查学生对平行是变形概念的整体认识,也是从视觉上让学生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和方向,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随后,结合具体的实例将学生学习的对边、对角的关系等得到实践的机会,教师出示具体与生活相关的例题。比如,明明用一根30m长的绳子围出了平行四边形场地(如图1),其中AB长为6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米?若∠A为60°,其他三个角各为多少?这种方式的演示与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基础上认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三 区别比较,加深不同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虽然看起来含义相近,但其实它们的本质属性有着区别,所代表和说明的事物并不相同,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数学概念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找出看似相近的概念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看到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明确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线段、直线、射线”时,学生很容易将三者的概念弄混,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教材中也要求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线段的讲解来引出射线及直线,因为学生之前已经了解过长度单位,对于线段的“可测量性”有所了解,明确只有两个端点才可以测量长度。随后,利用激光笔射出的光线引导学生思考,由激光笔的一个点射出的光线是否可以称之为线段。再组织学生利用教师的讲解来自学有关直线的内容,最后教师结合三者的比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课上通过以旧引新、直观引入、区别比较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学生应用概念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秀铭. 基于核心问题引领 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J].辽宁教育,2018(23):37-39.
[2]杨艺贞.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