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药企到创新平台,跨国药企如何转型?
2019-12-06王浩
王浩
2019年10月24日,阿斯利康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和前三季度业绩:前三季度全球业绩为17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在中国市场,阿斯利康取得36.91亿美元业绩,居在华跨国药企首位。尤其在第三季度,取得12.83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40%。
中国在制药行业、医保结算端推动的一系列改革,诸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高价抗癌药国家谈判等,让跨国药企倍感在华业绩压力。然而,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业绩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不仅超出市场预期,更超出其自身的预期。
向中国引进更多的创新药,是阿斯利康保持业绩与兑现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承诺的主要策略。在更大的战略上,阿斯利康正在进行一次超越传统主业的转型:创建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打造诊疗一体化全病程解决方案、整合医疗与供应商资源、投资本土创新。
这一战略转型的步骤如何?将给中国市场、患者带来什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近日,《财经》专访了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
《财经》:阿斯利康从一家药品制造与销售公司,向创新平台型公司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做了哪些尝试与布局?
王磊:阿斯利康的转型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以前,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药品研发、营销等方面多一些。其实,诊疗一体化的思路,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早一点把患者教育好,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得到更大的健康收益。通过诊疗一体化的系统,早点把疾病筛查出来,提早干预,可以实现早治愈。我们期望在诊断、医生的规范治疗和跨科室组织,以及治疗后的随访、康复等方面,做到全病程管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只卖产品,我们要把整个解决方案带给医生和患者。
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实现转型,相信未来三五年之内,将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公司,不再只是一个传统的制药企业。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是用来赋能医疗行业的,也是用来做好“以患者为中心”、全病程管理的辅助工具。
阿斯利康已经在江苏无锡建立了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展示了14个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涵盖了心血管、代谢、肾脏、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在呼吸领域我们建立了针对儿童哮喘治疗的智能雾化中心,以及面向成人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
《财经》:2019年9月份,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开园。你将之视为“整个阿斯利康成功的关键”,为何如此评价?
王磊:药品只是患者健康需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阿斯利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医药公司,但在其他方面,如人工智能、诊断、设备等方面并不是我们的专场。我们希望调动整个行业,来帮助阿斯利康一起打造各个治疗领域的全病程管理,打造生态圈。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是为了打造这一生态圈而建的。
未来三五年内,我们要把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模式,复制到中国各个创新领先的城市去。目前,我们正在跟国内在创新实践上比较领先的几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等,洽谈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建设。我们希望能调动、利用好当地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与创新模式,以中国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为契机,构建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生态圈。
《财经》:阿斯利康的14个诊疗一体化方案,已经在1400多家医院落地。在落地过程中,是如何整合医疗资源、技术和设备供应商的?
王磊:阿斯利康跟合作伙伴的关系,有的很紧密,有的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大家都是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这个理念在做事情。有的公司是初创公司,缺乏营销能力,在紧密的合作关系中,我们可以代理对方的产品,到医院营销。只要能够在合作中,在各个学会、专家、院士领导下,把诊疗一体化的平台搭建好,让患者得到真正的益处,合作的方式完全是开放的。
阿斯利康也会跟做医院HIS系统方面的软件公司,以及跟医院合作紧密的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它们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打通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我们也积极与各级政府开展合作,包括中央政府和省级、市级、县级政府。希望通过与各层级的政府、医院、医联体的合作,利用大数据、软件公司的能力,一起推进医院信息化的建设。
《财经》:阿斯利康计划未来五年内,引進55个创新药和适应症到中国,并将来自新药的收入占在华收入的比例达到60%。目前来看,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否有难度?
王磊:我们一定会超额完成这些任务。未来五年的55个新药和适应症,是基于阿斯利康自身全球研发的产品,我们也会积极组建资本方面的能力,投资中国的创新、利用好当地的创新。阿斯利康在中国已经有11个本土原创新药的开发孵化项目。在第二届进博会上,我们会宣布新的进口产品,是由我们代理的几个其他公司的产品。
去年进博会上,我们宣布引进意大利赞邦集团的富露施。今年,这个产品的销售预计到年底将接近10亿元人民币,明年有望突破20亿元。像这样引进其他公司的新产品,我们也会做更多。未来五年,一定会全方位超越这55个产品和新适应症,调动整个生态圈和行业的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药品。
目前在中国,阿斯利康的收入还是以非创新药居多。随着中国医保政策的改进、审批速度的加快,以及减税降费,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大大提高,来自创新药物的收入将快速增长。
《财经》:从2015年到现在,中国在药品审评审批方面的改革,以及“4+7”带量采购、抗肿瘤药物的国家谈判等,对阿斯利康在华的业绩有什么影响?
王磊:中国在药品方面正在实行腾笼换鸟的战略,包括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统一招标、带量采购等。我们支持这些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金,让更多的资金支持创新药的可及,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跟欧美的患者一样,能够提早接触到价廉物美的创新产品。
“4+7”带量采购的招标,我们一些药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但销售数量会大幅度提升。目前来看,影响在逐渐发生,销售收入迅速下降还没发生,但未来收入增速会大幅度降低,不会像这两年增速这么快。如果创新药的批准加速、医保谈判加快,这会大幅度提高创新药的收入比例,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带来的影响也会大大缩小。
三季度,包括今年前三季度,阿斯利康在华业务表现不错,主要受益于2018年进入医保的肿瘤药物与2017年进入医保的普药,带来的销售收入大幅提升。此外,我们实行了强基层策略,即通过积极扩面下沉,让基層患者获益。另外,我们不断引进新产品,加速本土开发产品上市,比如与珐博进公司合作的罗沙司他,这是一种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2018年底获得批准,今年上市。这些动作,都起到了好的效果。
未来,业务增长的速度一定会慢下来,但我相信阿斯利康一定会是医药行业优秀的领头羊。目前没有办法判断国家政策的节奏,虽然我们在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会下降,但国家一定会积极鼓励医药行业的发展,鼓励新药的研发,鼓励价廉物美的药物能够遍及基层。这三个大方向不变的话,即便增速会放慢,也会回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速,这是阿斯利康完全可以承受的。
研究HIF作用机理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我们没想到的,非常高兴罗沙司他成为第一个基于这一理论研发出的新药,而且这样的新药又是首次在中国上市,优先于欧美市场。
《财经》:大的跨国药企与小的创新型药企合作,双方分别可以获得哪些收益?
王磊:阿斯利康是目前全球研发做得相对较好的公司,不仅仅是在一个治疗领域,而是在各个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呼吸、代谢、心血管等,都做得比较好。初创型的医药企业,跟阿斯利康这样的公司合作,可以从研发的能力上获得赋能;第二,通过阿斯利康的背书,可以带动初创型公司获得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第三,阿斯利康拥有国内最大的营销队伍、商业平台,初创公司完全可以通过阿斯利康的商业能力,把自己的产品卖到最好。三管齐下,为初创公司赋能。
对于大的跨国药企来说,这种合作无疑可以充分调动本地创新力量,共同打造创新生态圈。
《财经》:阿斯利康将在上海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建成后,将在全球的创新布局中处于什么地位?
王磊:阿斯利康在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将利用中国的几百位科学家,在中国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临床研究,希望中国的疾病谱研究,包括胃癌、肝癌等比较高发的疾病,能带动全球的研究。
此外,我们通过资本运作投资的中国新产品,包括引进到本地的产品、开发的本土原创新药等,都会通过这个研发中心走向世界。中国的新药,也会造福“一带一路”国家的患者,进而造福世界的患者。
《财经》:在第二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将重点展出哪些成果?
王磊:我们将展示14个诊疗一体化方案,也会展示去年进博会推出的本土原创新药罗沙司他,以及去年引进的意大利产品富露施。
此外,我们将推出跟中国主要的大城市在创新和孵化科学园方面的合作,包括阿斯利康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与无锡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及在资本界的一系列动作。另外,一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全新进口产品,也会在本届进博会上进行密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