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

2019-12-06岳世忠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国标教学改革

【摘要】对照201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等与“国标”有相当的差距,如何进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改革,培养完全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标”背景下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发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达到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国标” 会计学专业 教学改革

一、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国标”的颁布,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发生变化。会计从业者必须从传统的“核算型”向“价值型”转型;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不断创新的交易方式,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加之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调整,以及不断出台新的财税政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在云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等会计环境下,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同度大大增强,对会计人才在业务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标”正是适应这一社会客观需要而及时颁布的,它为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但高等学校现有的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完全符合“国标”要求,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极为紧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达标”

根据新“国标”的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是“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而目前高等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应用”与“创新”。可见,“国标”要求培养的是“四型”的会计人才,而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两型”会计 人才与“国标”的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知识要求不全面,“国标”要求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三个方面,而目前地方高等学校主要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对于通识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并未提出要求;能力要求不足。“国标”从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提出要求,而目前高等学校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从事一线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虽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要求,但与“国标”相比,仍有明显不足。

2.专业设置界限不清

我国高等学校在会计学专业的设置上趋于完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和学科界限不清晰、教学目标模糊。一些学校的学生培养计划,对培养目标和要求,存在过于宽泛的描述。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缺乏详细的描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严重雷同,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不能精准定位。如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都具有基本相同的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上也没有大的差别,使学生对两个专业具有较为混乱的认识。为此,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安排,明确教育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3.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太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足。专业课大都在20门以上,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开设大量的专业实验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和学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明显不足。按“国标”规定,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达标,即会计专业主干课应至少包括管理会计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知识模块,而一些学校并未将这些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有的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弱化了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在授课模式上,主要是采用满堂灌和一言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流于形式,而重视的是期末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将空泛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缺乏实务经验,不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一些高等学校会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实验课在教室完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加之没有实训基地不足,其专业认知实习流于形式,有的让学生自找单位,导致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实习。

5.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近年来高等学校开展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国标”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教学上以教师为主体,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会计的职业判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强化教学过程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成绩评定随意性大,部分课程考试题目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1.完善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要调整。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根据“国标”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胜任会计及其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风控能力、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的信息化能力等,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具备核心竞争力。

2.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能,还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能够正确处理会计事项并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还应具有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等。根据“国标”要求调整专业主干课程,将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适当压缩专业实践课程,增加通识课程。不仅要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管理战略类课程,还要开设法律、艺术类、方案撰写、计算机网络等通用能力类课程,增强学生的通识能力,以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来应对技术的革新。

3.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专业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中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会计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重视网络教学,采用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专业素养。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为他们答疑解惑,打破了会计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

4.完善实训教学建设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高等学校应当完善会计实践教学设施,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国标》要求会计专业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高等学校应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和条件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完善校内会计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进行课内实习提供便利;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校企共建,联合办学”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企业为学生的毕业提供便利,学校师为企业进行会计专业培训,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2018.

[2] 李晓煌.会计专业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J]. 财会学习,2018(5):203.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項目编号GZJG2016-B30)

作者介绍:岳世忠(1963——) 男,汉族, 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会计理论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会计学专业国标教学改革
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美赞臣等19款海淘奶粉不符合“国标”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立案查处首例违法广告儿童安全座椅加“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