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互融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2019-12-06郭巧丽

软件工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校企融合

郭巧丽

摘  要: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开发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项目案例、企业综合知识为一体,充分发挥企业特有的实习实践育人和职业岗位育人优势,通过一线教师进企业和企业人员进课堂的双向流动,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在云平台背景下,本课程体系针对移动应用创新创业产品的开发,建设从移动应用开发学习资源、开发资源、产品发布的融合模式。基于导师制课外实践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学习,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力都被显著提高,极大地避免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融合;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on

GUO Qiaoli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integrate basic theories,professional knowledge,project cases,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s one system,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enabling teachers to go into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employees come into classroom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model of exploration and conversion.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loud platform,the curriculum is set 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mobile applic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applications from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development learning resources,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product release.Based on th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in tutorial system,the environment of an integrate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s created.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bo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 research level and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which greatly avoids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al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on;integration;tutorial system

1   引言(Introduction)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并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企业参与和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又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而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就业去向为企业。因此,无论是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的发展以及满足企业需要的角度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都应该有企业的积极参与[2]。

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诸如交通、餐饮、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3,4],并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灵活、更具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的不断深化,企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本课题定位于建设基于校企互融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体系,以提高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4年起,高教司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立项并提供专项资金,资助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优势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企业真实项目;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本专业今后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5]。

2  校企合作现存问题(Existing Problem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大部分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目前本专业校企合作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1)合作方式表面化:当前校企合作方式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辅,合作流于形式。

(2)合作内容单一: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某门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达不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减少“水课”、增加“金课”,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四个回归”,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校企互融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Cours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for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on)

校企互融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传统的模式是基于教材,制定大纲,建立课件、实验等教学资源,导致所讲授的内容过时,跟企业的实际需求衔接不上或者衔接不紧密。而工程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项目,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就能接触到实际应用,并在课程结束时就熟悉实际应用的各个环节。

校企联合共同开发集成基础理论、专业知识、项目案例、企业综合知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特有的实践实习育人和職业岗位育人的优势,以企业实际项目和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与锻炼,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通过建立校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机制,提升双方合作解决企业重大问题的能力,形成联合培养学生的生态系统。

以项目为导向贯穿每一门课程,并且以递进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各个章节的实验案例来完成《Android应用开发I》课程的综合项目[6];第二阶段为进阶阶段,在具备了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知识以后,学生进行《移动应用开发实践(Android)》课程的学习,通过完成课程案例,提升阅读代码、编写代码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利用Github等开源平台和资源学习第三方框架或View等知识,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第三阶段为综合提升阶段,借助《计算机技术项目实训》课程,在继续巩固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基础上,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贯彻课程始终,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以上三阶段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大增强了学生使用Android技术进行移动互联网项目开发的能力。

将企业的平台产品、行业应用实验室建设经验、完善的组织体系等企业资源引入课程建设体系中,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和真实项目,共同完成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资源建设,共同参与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

4  教学模式探索和转换(Exploration and conversion of teaching models)

为了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课程中引入相关技术报告,从而让学生了解目前的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教师需要参与到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工作中,在保持自身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也需要将开发的项目分解成多个独立的案例,应用到课堂实践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接轨。

借助企业面向大学生创建的以助力就业与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阶段化、项目驱动、O2O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培养方式:部分课程和项目实训采用企业提供的线上学习、实训平台等辅导学习和实践工具,企业老师再进行线下课堂指导。

课前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助学习资源,利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对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查阅课程的有关应用。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授课,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以便在课堂上更深入的探讨有关知识和应用,实施师生角色翻转和课堂教学过程翻转[7],这样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有关知识,又可以有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可以享受到分享知识的快乐。

5 学习资源、开发资源和产品发布的融合模式(Integration model of learning resources,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product release)

在云平台背景下,本培养模式针对各院校的移动应用创新创业产品的开发,建设从移动应用开发学习资源、开发资源、产品发布的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

(1)课程资源建设。基于企业和实际项目的需求,同时实现教学相关文档、课程实验、案例库、微视频、试题库、素材、课件等课程资源的整合分享,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现代化的在线学习充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为自由。

(2)课程资源共享。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项目、学生的课外作品和课上作品的项目资源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复用平台获取,优秀作品上传到Apps Store应用平台进行分享和推广,同时项目产生的新资源也可以上传到资源复用平台供其他项目使用,项目中知识点的应用又可以丰富课堂实验和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建设。

(3)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研发团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真实项目开发,学生参与学生竞赛、预研项目和毕业设计,需要的资源都可以从课程资源复用平台获取,完成的项目作品同样上传到Apps Store应用平台进行分享和推广。可以从Apps Store应用平台下载适合的项目在课程教学中使用。

图1 产、教、研互融模式

Fig.1 Integ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6  导师制课外实践体系(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system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建立导师制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校内和企业的资源,在课程学习和职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协助素质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学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工作。一年级班导师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专业技术导师重点解决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三、四年级创业导师可以是企业的工程师或校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主要是在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术研究、升学就业等方面予以指导。基于导师制课外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导师制课外实践体系示意图

Fig.2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system based ontutorial system

7  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力(Promoting teachers' teaching & research level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1)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水平提高

通过组织课程组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技术座谈、学术会议、参与横向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移动应用和开发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2)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为赛题,通过设计和实现Apps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方便人们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真枪实弹的训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2—3人为参赛团队,使学生们在竞赛过程中学会组织协调、分工合作,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8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保障措施(Guarantee measures for the projects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1)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沟通

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由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关键是结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组在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时,及时对接企业需求,协调好与企业的关系,调动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协同培养移动应用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产学合作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2)企业要成为产学合作的引领者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要成为产学合作的引领者,将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引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3)学校要成为产学合作的实施者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把校企合作工作抓实抓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课程组要与企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行业的用人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4)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即社会普遍所称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要派教师到企业去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应经常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充电”,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

(5)构建企业利益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合法利益

依托学校资源,在学生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降低成本,提交效益,以达到互惠互利目的。同时,要保障合作方的合法权益。

9   结论(Conclusion)

项目自实施以来,与企业资深工程师合作,在4年的教学中设置了从一级到五级不同规模的实践项目,每门专业课中包含以知识点和章节为主的五级和四级项目,包含贯穿整个课程的三级项目,在实践学期中设置了贯穿整个学年多门专业课的二级项目,最后大四上学期设置一个为期10周的贯穿前3年所学内容的一级项目。通过连续的课内实践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量有显著提升,教师在项目指导过程中也增加了项目经验。大部分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可应用于今后的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专利申请等环节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

[2] 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1):91-94;121.

[3] Abdelhak Boulaalam.Internet of things:new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19,10(7):2731-2744.

[4] 王兴伟,李婕,谭振华,等.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53(04):729-741.

[5] 于兴业,郑雪梅.国外大学衍生企业策略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转型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8):107-111.

[6] 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41-43.

[7] 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設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36(11):82-90.

作者简介:

郭巧丽(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

猜你喜欢

导师制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五反思